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教育思想匯報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此刻回想著老師放的視頻,腦海中出現的除了焦裕祿任職的辛勞外,還有人民對他的擁戴以及其他同事在談到他時眼中流露出的尊敬與崇拜。沒有什么比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更大的褒獎了,作為一個***人,他受到所有人民的肯定,給我們留下了前進的榜樣,相信我們的紀念與尊重還有我們的不斷前進,不斷努力的奮進才能讓他在另一個世界感到欣慰。他做的每一件事無不透露著對人民的愛,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把自己的崗位當成自己的家,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和百姓魚水情深,始終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就能造福社會。從焦裕祿同志身上,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我看到了為人民服務絕不是一句空話,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有太多的內含,它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人,要做好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把自己的崗位當成自己的家,就能做到勤奮與堅持,就能造福社會,做一個大寫的人。相信我們的***吧,一個焦裕祿,必能激出無數個焦裕祿。
匯報人:思想匯報網
2012年4月20日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是,為什么還是會有那么多的企業那么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百姓安危,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呢?在金錢和道德的較量中,到底誰會勝出呢?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的利益才是高于一切的,可是我們中總有一些人抱著資本主義的想法,以牟取私利為首要任務,他們中的不少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那么,到底是教育的制度問題還是他們在社會中生存而沾染了社會的惡習呢?
道德與金錢的較量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很多人在金錢面前總會失去了自我,他們丟失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確實,金錢在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的一生不能只為活著而活著,只有擁有理想的人生問心無愧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在我看來,人之所以區別于獸,是因為人有羞恥之心,而君子之所以區別于常人,是因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也許道德無法為我們帶來短暫的物質利益,但是它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境界。
作為大學生,一方面我們接受著先進的思想,我們接受各種教育,而我們在接受這種灌輸的時候是不是有將它消化吸收,從而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呢?
關鍵詞:消費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消費主義;消費正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2-0043-02
一、消費社會背景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實現了生產效率的巨大飛躍,人們的眼光不再停留在如何提高生產上面,而是轉移到消費的層面,這就催生出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消費社會。與馬克思所提出的生產社會的消費不同,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社會的消費是社會的主導,是決定性因素。生產社會的消費指的是對產品的自然價值的消費,即對產品自身的消費。消費社會的消費是產品的意義,即不是把產品當作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自然產品、當作物來消費,而是把產品作為符號來消費。在這個時候大眾購買產品價值的大小由其作為符號在符號體系中的地位決定。這是一種關于符號價值的消費而不再是商品使用價值的消費。符號消費逐漸走到社會場景的中心,成為主宰資本邏輯特別是符號邏輯的統治者。隨著大眾消費的來臨,消費文化充斥在各個階層之間,符號的消費主體不斷擴大,大學生成為首當其沖的被影響者。當代大學生廣泛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興趣和追求,在無止盡的消費追求中,衍生出不同的消費觀念,這些因素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1.消費社會所帶來的機遇。首先,消費社會中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拓寬人們的消費視野。大學生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感知世界發展的美妙,并能增長自己對消費物的見識,從而豐富自身的消費經驗。其次,在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電話、計算機及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播媒介得以興起,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廣泛接受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識,使大學生能順利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流之中。鮑德里亞也曾指出“通過各種物品、一種分層化的社會開口說話――為了將每個人都保持在一個確定的位置里。不僅僅消費品本身濃縮了一個人身份的秘密,而且,一個人的消費方式也是其身份展示的重要手段”,這些傳播媒介廣延性的特征,能夠迅速高效地宣傳商品的特點,從而保證消費過程的暢通無阻。再次,消費社會的到來幫助大學生重塑一種科學合理的學習生活方式,督促大學生將刻苦學習和合理生活統一起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應試教育帶來的緊張氛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也能保證同學們能夠寓學于樂,使原本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最后,消費社會是建立在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的前提之上,因此每一個社會個體都能參與其中,在消費過程中主體之間是一種平等自由的地位,在這一內在要求下,大學生能夠享有平等的消費地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學之間的攀比和炫富行為,從而能夠樹立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規范和道德責任。正是在這一消費社會的道德文化影響下,大學生“正在考慮將群居與慎獨、自愛與友愛、道義與利益、利人與自利、熱愛學校與個人權益訴求、道德違紀處罰與申訴減免等有機統一起來”,大學生公開參與競選、公正進行獎學金的評比、自由平等地享有戀愛的權利等行為都逐漸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風景。
2.消費社會所帶來的挑戰。消費社會的到來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大學生向著健康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消費社會所傳遞的金錢至上享樂至上等價值觀,也誘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出現難以化解的困境。一方面,消費社會中的消費不同于生產社會,它更多地強調的是象征的意義和符號的價值,是一種外在的虛擬的與使用價值無關的地位和身份的顯示,因此存在于其中的大學生無法擺脫這一基本訴求,漸漸地沉迷其中,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欲望而忘記大學生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消費社會中的消費物是建立在差異性的價值基礎之上的,體現在消費過程中就是一種消費的個人主義或者說是另類主義。大學生個性鮮明,而差異性的特征正好滿足他們的要求,因此在消費過程中,大學生很少估計自身本質的需要,而僅僅是為了滿足差異的特性,不理性消費的現象廣泛存在。最后,消費模式的多樣化特別是網絡消費的普及化,使大學生之間的消費交流越來越少,彼此平等自由、相互交流的學習空間日益縮減,消費過程愈加娛樂化,大學生的消費最終成為沒有實際意義的感性消費。
二、重塑消費社會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
在分析了消費社會的現實背景以及其帶來的重大影響下,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成為重中之重。
1.對消費正義的認識。何謂消費正義?“消費正義實質上是社會正義、分配正義在消費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它源自對消費問題的倫理思考,即以正義觀的價值視野對作為人之重要存在方式的消費,進行合理性和目的性的理性審視和道德評價,從而建立起合乎人性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以牽引和約束人們的消費活動,使之趨于正義和善。”消費正義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自主性消費,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之上根據個人的實際需要,并能結合社會生活的理性消費。在這一消費過程中消費主題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出發,把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自己購買的主要依據,從而在消費過程中愉悅身心、發掘自身價值的行為方式。就其內容而言,消費正義需要考慮兩點內容:一是自身的實際需要,二是社會的承受能力,是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在這一點上與消費社會的個人主義是完全相反的觀點。因此消費正義更加符合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使大學生能夠明白在享受消費的權利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2.如何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費正義。第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上,把理性消費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如何在這一過程中保證大學生的消費正義,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幫助同學們樹立理性消費的觀念。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雖然以書本的知識為主要講述內容,但是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有著合理的價值評判標準,但是缺乏科學的實踐認知。只有把教育目標設定在大學生自身的道德規范上才能有著顯著的教育效果,而理性消費本身就屬于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生活方式,在課堂上予以認真仔細的講述,幫助同學們認識到理性消費的重要性,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消費正義的價值觀認同,就能從整體上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消費正義的教育是建立在大學生的基本生活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直以來所推崇的科學道德教育,把德育的‘理解’等同于知識的‘認知’,將智力的、體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會組成部分加以分隔,使人更多技術地對待、處理生活,教育失去了整體、有機的環境力量和真實性,形成了德育理論對人性關注的缺失”,從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目標。第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上,加強消費的道德教育等內容。這些內容包括消費的基本道德風尚、消費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個人消費與社會物資生產的關系、消費公平與自由以及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協調問題。使同學們能夠明白,在消費正義的引領下,消費已經不是個人的自主自愿的行為,更是關系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活動,保證同學們的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第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強調消費正義教育在交往、對話與審美等方法上的創新。教育意義上的交往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與他人的交往,包括兩大領域:一是受教育者與成人的交往,包括與父母、教師、社會其他人的交往。二是受教育者之間進行的交往,在交往中形成各種受教育者群體和亞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費正義的交往,不僅是要求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個體與社會、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加速學生的社會化、成人化進程。其次,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對受教育者的品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公共消費領域,大學生通過與商家對話和談判,不但可以買到貨真價值和物美價廉的商品、服務,而且可以聯合起來組成消費者共同體。同時,通過德育對話,可以在不同消費體之間形成尊重、信任和寬容的社會文明風尚。審美指大學生擺脫消費主義的束縛,自由自在地評價某種商品及其價值的活動。審美教育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審美主體能夠在這一過程中主動形成對某一事物美的感受,在對審美對象產生審美反應之后,能夠自主地選擇消費品,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也能滿足自己消費的欲望。
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揭示了一種新型社會形態的到來,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發掘其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科學合理地與大學生的消費教育相聯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重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完成從消費主義到消費正義的過渡。
參考文獻:
[1][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周笑冰.消費文化及其當代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千馬.無法獨活[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
[4]張天勇.社會符號化:視閾中的鮑德里亞后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鄭紅娥.消費社會理論反思[J].南京社會科學,2006,(7).
[6]余源培.評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7]范平花.消費社會視野中的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