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戀愛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美國校園電影;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西方文化滲透;理性戀愛
當代大學生正面臨著一種全面開放的社會環境,其戀愛觀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也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有了顯著的差別,所以探究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特點和引導大學生理性戀愛就成為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誠然,影響和改變大學生戀愛觀的因素有很多,但媒體開放所導致的西方文化滲透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且,作為大學生,西方校園電影文化的接觸又是最為便利和直觀的。因此本課題著眼于美國校園電影對我校大學生戀愛觀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本調查采取了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對寧夏大學不同學院的共300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9份,男生109人,占總人數的37.7%,女生 180人,占總人數的62.3%;各年級的人數分別為:大一96人,大二38人,大三53人。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校園電影對我校大學生的戀愛觀無疑是有影響的。
首先,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談過戀愛或正在談戀愛的比例高達70%,這說明大學生談戀愛是個極普遍的現象,然而在現今這個文化交融的時代,大學生戀愛觀的表現已經和過去遠遠不同了。
1、 用愛情轉移思想上的空虛
與過去的大學生不同,在西方思想引入的現今,很多大學生把談戀愛當成是填補內心空虛的寄托。在對戀愛動機的調查中,有25.57%的同學選擇了大家在談戀愛,自己單身沒面子,20.77%的選擇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托。這說明大學生戀愛的錯誤動機和不當心態。大學生在高中緊張的學習之后,進入了夢寐的高等學府,在新的理想尚未建立的時候,出現了理想的真空地帶,表現出混日子、得過且過,人生仿佛沒有了意義,失去奮斗目標。缺少學習動力、目標的大學生于是利用談情說愛,消磨時光,尋求快樂。這才是現今大學生戀愛動機的真實現狀。
2、 戀愛責任感下降
戀愛觀另一主要表現是戀愛責任感不強,認為戀愛是玩玩而已,不必認真。所以也就不計后果的發展下去。在調查中,29.07%的同學選擇了“大學戀愛就玩玩,無所謂”,更有甚者認為愛情只是一種向別人炫耀的手段,只是為了在一起快樂就好,若中途喜歡上了別人,也可以瀟灑分手。這樣只重視過程,輕視愛的結果,對對方和自己的愛情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3、 拜金主義導致的戀愛金錢化
戀愛是需要錢的,從平時的吃飯到給對方買禮物,都是一項大的花銷,因此有人為了過上奢侈的生活而跟有錢的同學談戀愛。這樣的拜金主義在美國校園電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你和戀人約會時通常由誰買單”這一題中,45.33%的人選擇了“誰有錢,誰買單”,而不是最近幾年流行的“AA制”。看來對于戀愛中的人來說,花對方的錢是理所當然的。把物質條件看作談戀愛的基礎,將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帶到戀愛中在當代大學生中極為普遍。這種功利背景濃厚的戀愛觀是當代大學生戀愛觀不成熟的表現。
4、 性開放程度加大
中國教育中,性是一個隱晦的話題,對于性的態度也是極為保守的。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嚴守界限,不能偷嘗禁果。然而,在美國的校園中卻是全然相反的樣子,美國的大學生遵循享樂原則,認為性是尋找樂趣的方式,美國的校園電影在表現這一點上也是從不遮遮掩掩。接受調查的學生雖然仍有傳統思想和教育的束縛,但在西方文化滲透的影響下已然跟過去的大學生對待性的態度有了很大的不同。有22.49%的認為在戀愛中可以發生,35.3%的認為婚前只要兩廂情愿就可以。雖然這樣的人數占到半數不到,但是已經足以說明問題。盡管傳統教育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還起著作用,但跟以前相比,性開放程度已經增大了很多,并且這樣的開
放程度一定越來越大。
5、 戀愛公德心下降
中國自古奉行儒家思想,講究公眾場合行為道德的國家,其中,公共場合摟摟抱抱,親吻也包括在內。但是眾所周知,美國是個再開放不過的國家,在公共場合摟抱,親吻是家常便飯,不會吸引路人的側目,這截然不同的對比也在大學生戀愛觀中反映了出來。在我校女生宿舍樓下、墻角、長椅上,不乏情侶摟抱親吻的景象,這樣公開化的理所當然的做派是相對于以前情侶遮遮掩掩的戀愛行為最大改變。41.17%的人認為在公眾場合摟抱親吻是正常現象,20.9%的認為這樣的行為無所謂。在公開“秀”戀愛的大環境下,所謂公共場合的公德心早已換了標準,只要戀愛了,“秀”就是理所當然的才是現下大學生的看法。
導致我校大學生戀愛觀改變的原因有很多,社會的大環境,個人心理不成熟,自身認知不高和人生閱歷過少都是其中原因。 但是很多人都忽視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校園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的影響。在我們隨即調查的300名大學生中,看過美國校園電影的占到了50.87%,而在這部分人中,認為戀愛觀受到了美國校園電影影響的占到了55.85%。這些數據證明美國校園電影對我校大學生戀愛觀是有很大影響的。在文化交融的社會大環境下,西方校園尤其美國校園文化的滲透已經成了不容我們忽視的因素。美國校園文化以其新鮮,大膽,開放的形式迅速通過各種文化渠道滲透著大學生們的思想,對大學生的戀愛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誠然,傳統教育的理念是不容撼動的,但也沒有了原先的根深蒂固。水滴石穿,文化的滲透正是這個樣子,所以,采取措施扭轉學生錯誤的戀愛觀應成為近幾年大學生工作的重點。
愛是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情感,象征著純潔、忠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內心形成的對對方最真摯、最熱烈、最穩定、最專一的情感。愛情以人的性生理發育為前提,以人的社會內容思想感情為基礎。當代大學生的性生理發育雖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還有許多不足,人生觀不夠穩定,但大學生迫切渴望愛情,卻不能正確理解愛的含義。因此,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使大學生減少走“彎路”,進“死胡同”是必要的。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愛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戀愛觀包含著道德責任感,不可以任人兒戲的情感。同時,還借助法律的約束讓大學生知道戀愛觀受法律法規的約束,不能不受節制的濫用。各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引導學生處理學習與戀愛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到認真對待愛情就是認真對待自己。其次,社會上應該注重學習國學文化的精髓,重拾傳統文化道德閃光的一面。在對待西方校園文化滲透方面,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不分是非,任由西方文化滲透進社會。
參考文獻:
[1] 張厚粲主編:《大學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熊哲宏著:《心靈深處的王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清亞、辛紅、趙素芬《大學生健康方案》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5月
[45] 賀淑曼 《大學生心理優化輔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林樂香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析與調適》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年
[6]田愛民《大學生樹立健康戀愛觀的理性思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7月
[7]戴正清、孔瑞婷《大學生戀愛心理歸因分析》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
[8]Richard J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 chapter[11],Allyn and
[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觀 婚姻觀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1-0162-01
一、大學生戀愛心理特征
1.的好奇心理。由生理發育成熟導致的性沖動與性親近要求的產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與高校聚集著才華、風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圍直接相關。有些男大學生固執地認為:畢業后還沒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別人挑剩下的。
3.依賴心理。由獨生子女的孤獨感和習慣了他人的呵護與關愛所致,屬于“情感寄托型”的戀愛動機,缺乏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補償心理。由功利型的戀愛動機所引發,即希望在所愛的人那兒獲得社會地位、經濟等方面的補償。
5.游戲人生心理。其戀愛動機是:滿足與異往的欲望,尋求刺激、填補精神上的空虛,甚至發生了婚前,他們見一個愛一個,玩一個丟一個,完全是一種游離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費。
二、當代大學生戀愛觀存在的問題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當的戀愛觀也出現在了大學生的戀愛當中。表現出思想上的波動、排他、沖動、幻想;同時,大學生還受到了外界周圍環境的影響。
1.擇偶動機不純。據分析,2%的大學生戀愛動機不純。當代大學生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對方適不適合自己,是不是為了真正的愛情,而更多考慮的是能不能在學習期間、生活上、將來的就業和發展上的幫助。如果發現有利用價值,就會采取一切措施,進行攻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同時有的大學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會的地位去尋找愛情,而且有的大學生同時與多個異性進行交往,不建立關系。
2.好奇心較重。當代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機能基本成熟,心理機能趨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異往。在中學時學習壓力較大,未充分顯示出來,現在主體意識發展了,個體發展必然會在個人生活中得以體現,對異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產生了好奇,想試一試探究異性之間的秘密,在戀愛觀上表現出不負責任的態度,僅僅停留在愛情的表層的好奇與渴望,沒有想到戀愛之后的后果和將來的發展。
3.道德觀念淡化。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道德對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大學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極快,開放的思想對大學生“性”及婚姻問題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新思想的影響下,大學生在理智與情感方面處于矛盾的旋渦,性的觀念逐漸開放起來,而忽視了結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現了對“性”的好奇、大膽的嘗試,但在嘗試之后往往面對的是尷尬和無盡的悔恨。
4.物質至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功利性、權利性的愛情不僅僅表現在女性身上。當代大學生男女功利性、權利性的色彩都明顯越來越多起來,越來越把自己的將來寄托在對方身上。當然,這種功利性、權利性的戀愛觀形成也與社會就業壓力、主觀個人心理上的成熟有關系。到盡頭。兩個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愛情才會結出美麗、燦爛的花環。
三、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1.充分認識到戀愛要受法律法規的約束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從法的角度來講,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關于禁止重婚的規定,在總則則增加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相互扶助。在法律責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責任,因一方重婚而導致的離婚的,無過失的一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不難看出,國家法律加大了對重婚的處罰,目的就是規范婚姻關系。對于戀愛中的一些過激行為,大學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大學生應該意識到,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僅僅是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法律要求。
2.對愛情有崇高的定位
青少年大學生考慮愛情的問題是無須指責的,但一定要正確認識愛情。戀愛是一對男女之間基于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最真摯仰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生活伴侶的情感。愛情的本質是承擔責任、勇于奉獻。真愛是以互愛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獲得力量和幸福,充實人生,促進成材,構建和諧家庭。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則表現出了彼此的真愛。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就短暫的人生而言,偉大的事業、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義,而愛情則處于從屬關系,當代大學生只有把愛情融入理想,事業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及愛情賦予真正的含義。那些“以錢取人”、“以貌取人”、“以戀補虛”等戀愛動機不純的青年們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情的。它不但玷污了愛情本身,而且違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3.加強戀愛過程中的道德責任感
戀愛與道德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有許多戀人在一起不是為了將來的婚姻,而是為了精神上的空虛,把戀愛當成游戲,三角戀、多角戀油然而生,伴隨著兩個人交往,性問題也開始發展,婚前逐漸增多,未婚先育的問題屢見不鮮,而且每年還在增加。大學校園外的旅店、日租房層出不窮。這樣的情況怎樣能與道德無關呢?其次,大學生經不住金錢、權貴的誘惑,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當今最流行的詞匯,而且在一些娛樂場所,大學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成了大學生的最新理念。戀愛與大學生道德影響具有兩重性,積極高尚的愛情對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顯著的催化作用。與此,庸俗的愛情使大學生留戀或追求低級趣味,甚至行為越軌。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道德觀念是事業、愛情奮發向上的源泉。
4.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系
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樹大業的人都能正確處理好愛情與事業的關系。作為青年大學生們更應利用自己的“黃金時期”多多積累知識,培養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大學生不能因為好奇而過早涉入愛情,更不能以愛情為托詞,來滿足自己尋求刺激的心理。當愛情真的降臨到你身上時,要進行理智的思考,擺正愛情與學業之間的關系。戀愛觀實際是人生觀的反映,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戀愛觀,加強教育和管理,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的關系,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
5.學會識別愛情,注重保護自己
在愛的時候,戀人的智商幾乎為零。有許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優雅的動作、高貴的氣質欺騙著無數無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純潔的戀愛動機里,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意,“”不一定能栓住你愛的她,天下也沒有不勞而獲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運落在你的身邊,你一定要識別它的“真偽”,不要成為愛情的犧牲品。真愛是不需要任何承諾的,有承諾的愛情就預示著即將走到盡頭。兩個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愛情才會結出美麗、燦爛的花環。
總之,當代大學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圍環境影響的同時,必須培養自身道德,法律規范的修養,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有助于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逐漸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學生處理好學業與愛情的關系;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有助于大學生尋求自我真正的愛情,盛開幸福的愛情之花。
參考文獻
[1] 王洪波,石德時.當前大學生戀愛中不良傾向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9):23.
[2] 余逸群.大學生戀愛心理與戀愛道德教育[.丨].北京青年政抬學院學報.2003(6):31.
[3] 孫景艷.對當代女大學生戀愛價值的思考[J].大連大學學報.2001(10):30.
[4] 駱文炎.高職生戀愛觀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3(23):183-]84.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保證
誠信自古就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只有百姓遵守誠實守信的行為標準,社會才會和諧發展。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因此,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培養健全的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保證。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個人修身立命之根本
《大學》中曾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誠實守信是人身處社會中,做學問、成就事業、與人交往的道德原則。作為當代大學生,在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誠信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為人的基本素質。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是大學生修身立命之根本。
二、大學生失信現狀及表現
(一)學業失信
1.考試作弊行為
盡管每學期高校都會召開考試教育大會強調考場紀律,但作弊行為依然屢禁不止。與學生交談了解到,大多數學生表示不會作弊,也不支持別人作弊,但依然有部分學生認為作弊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現象。
2.學術行為不端
撰寫學術論文是對高素質人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學生要求撰寫學術論文在很多專業科目中很普遍。目前個別高校中存在著論文抄襲,論文等學術造假的不端行為。尤其在撰寫畢業論文的高峰期,很多小廣告便出現在高校的各種宣傳板上。這種學術造假行為嚴重影響了高校學術的權威性。
(二)經濟失信
1.惡意透支信用卡
有的學生為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和攀比心,購買奢侈品,如手機,電腦等。父母不給予支持便申請信用卡透支消費購買,甚至不惜花銷父母給的學費。導致惡意拖欠學校學費,甚至收到銀行他們的法院傳票。
2.助學貸款不按時歸還
部分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在入學時申請銀行助學貸款,保證他們四年學業順利完成并獲得畢業證書。但他們走向社會后卻不及時償還銀行貸款,甚至影響到下幾屆學生向銀行申請助學貸款,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群體的信用。
(三)交往失信
1.交往過程中不真誠
個別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誠信問題。例如表面與同學交好,私下散步同學謠言;對人對己的誠信標準不統一,往往認為自己更誠信,而對于他人的誠信程度表示懷疑;還有極個別學生借人錢財不按時歸還等現象。
2.戀愛交往不誠信
在大學中談戀愛的情況很普遍,但有部分學生的戀愛觀存在問題,在戀愛過程中表現出對待對方不真誠,對待戀愛不嚴肅。例如交往動機不純,貪圖對方錢財,愛慕虛榮;在戀愛中沒有共同的志向與理想,致使學業成績一落千丈。這些錯誤的戀愛觀念給個人及家庭帶來不同程度的惡劣影響。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新形勢下,各高校非常重視誠信教育工作的體制建設,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通過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努力探索優秀的誠信教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
(一)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誠信活動,使學生認同誠信
每學期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誠信教育活動,結合時事政治和單位實際情況開展多項誠信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使誠信教育具有針對性、有效性、持久性。包括誠信標語征集、“尋找身邊誠信人”誠信榜樣評選、網絡誠信大討論、生活用品無人售賣、圖書漂流、誠信微小說等活動。通過每個誠信活動循序漸進的開展,使得大學生普遍認同誠信教育,踐行誠信行為。
(二)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氛圍,使學生崇尚誠信
為擴大誠信教育的覆蓋面,使同學們了解誠信教育的內容,積極參與誠信教育系列活動,感受誠信教育活動月強大的誠信氛圍,通過人人網公共主頁、微信公眾平臺、騰訊空間、各班級騰訊微博、新浪微博等多種網絡新媒體對誠信教育進行廣泛宣傳及大力動員,為實施誠信教育搭建了廣博的誠信空間,營造了和諧的誠信氛圍,使全體學生普遍崇尚誠實守信這一風向標。
(三)監督大學生的誠信行為,使學生自覺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