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論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說來深感慚愧,筷箸為我國古老的發明,至今已有4000年悠久歷史,中國也是世界上一切用筷習俗的母國,但從沒有聽說中國舉辦過國際箸文化研討會,卻讓日本捷足先登。想到此,人家三顧寒舍,如果再不接受邀請,實在有點不盡人情了,于是我只好克服年老多病的困難應邀出席論壇。但浦谷所長不放心,他說:“你是中國箸文化專家,藏筷第一人,如果國際箸文化論壇沒有中國代表也就失去了國際意義。”于是浦谷先生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協議要我簽約,于是我欣然簽名蓋章,保證準時飛赴東京。
說實話簽了名一直心懷不安,難的不是寫論文,《古箸傳入日本之掄論》、《中國滿蒙藏族刀筷文化》兩篇論文很快一揮而就。擔心的是耳聾眼花、不通日文、不懂日語途中引起麻煩。可是邀請方想得很周到,等我護照辦好,即派專人為我辦了簽證,并把國際航班東京來回機票送到藏筷館。可我上了飛機心中還是不踏實,萬一找不到接機人怎么辦?幸好一切順利,等我走出成田空港出口處,日本花岡小姐早就在等候我了。
論壇議題廣泛
這次國際箸文化論壇,邀請了中國、韓國、泰國、越南、緬甸加上東道主日本共6個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30多位代表出席研討會。因各國專家論文已有書面材料,所以大家就各自感興趣的議題進行交流。會議主持三田村有純教授提出的問題是:“中國筷子唐代稱箸,怎么后來改名為筷呢?”這一問真把各國代表問住了。三田先生為避免冷場,突然點名說:“我們還是請中國古箸收藏家藍翔先生回答這個問題吧!”于是我接過話筒,從明末清初江南水鄉船民漁民因忌諱“箸”與“住”的諧音說起。“住”者停也,船停住了意味沒生意;船“蛀”了木船就會漏水,由于他們討厭“住”和“蛀”,于是連累天天吃飯的箸,一致決心把“住”的諧音“箸”改為“快”,以討吉利永吉祥。如此窮漁民船民自發地斗爭了百余年,最后終于將“箸”改為“筷”。
日本箸為何較短
說來有趣,日本人民不存在諧音迷信犯忌諱的問題,所以在隋唐時代筷子由中國傳到日本時稱箸,日本直到現在還保持著中國古代的“箸”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日本至今漆筷稱涂箸,工藝筷稱御箸,一次性筷子稱剖箸或割箸。
大會為我們舉行過多次宴請。一次是自助餐,另一次是正規的日式料理和食,還有一次稱丸之內鰻。不過餐具皆是剖箸,為此浦谷先生將新設計兩截相接旅游箸送給每位代表一雙,并在箸上刻了代表的大名。浦谷特別提醒大家,宴會時請自帶新產品旅游箸進餐。
早有人向我提出,古箸隋唐時傳入日本,為何原來的中國長筷在東瀛漸漸縮短?這次在日本吃和食有了感性知識。
日本宴請不用八仙桌圓臺面,而是由小長桌拼成,一長排約五六公尺,寬約70厘米、高約60厘米,無論主人客人皆席地而坐,女賓跪式,男賓盤腿坐在草墊上。我們二三十人皆脫鞋入室,面對面分兩排入席。長桌中間有條走廊,這是留給飯店老板娘上菜之用。以前不懂所謂跪蹲式服務,現在親眼所見,身穿和服的日本小姐,無論是上菜還是斟酒,皆跪在中間走廊上進行。走廊不寬,手握啤酒瓶,左邊倒好酒轉身即可倒右邊。中國宴會是合而食之,而日本卻是分而食之,無論什么菜肴總是一人一份。由于進行傳統的和食宴請,桌子小,又是一人一盤菜飯,所以箸不需要如同中式大圓桌和八仙桌用長筷。故而日本為適應就餐環境,筷箸漸漸變短,這是因地制宜的緣故。
品嘗正宗和食
在上海也曾吃過日本料理味千拉面,一大碗面送上桌時,碗中卻放著日式粗木勺。吃中式面條重在澆頭,而日本面條美味盡在濃湯中,故特配有木勺。
這次在東京麻布十番吃晝食,也就是午餐,上的面條與中國不同,是放在木盒竹廉上的,我不知怎么吃法,怕出洋相,各國賓客也只好看主人下箸學樣。這時服務生又送來一個小盤,盤中放有藤拎把的日式小茶壺和茶杯,我還以為是酒壺呢。心想酒能拌面嗎?不料翻譯小姐把壺中的黃色液體倒在茶杯里,然后用箸把面條夾進杯中拌了拌吃起來。我于是學樣用茶杯吃面。吃了才知道壺里既不是茶也不是酒,而是特別調制的甜味鮮美面湯,面條經過湯的浸拌,鮮滋滋、甜,確實別有風味。萬沒想到,日式面條既可用勺子吃,也可用杯子吃,真是大開洋葷也。
還有在吃丸之內鰻時,送上來一只四方漆盒,蓋上描有金花,起先不知盒內何物,開了蓋看到三條斬頭去尾的鰻魚。經浦谷先生介紹,和食中有些魚類菜肴需要熱食方顯美味,而漆器餐具不僅光澤明亮,還具有不易散熱的性能,可起到保溫的作用,故漆器成了日本料理頗具民族特色的餐具。
成立國際箸文化研究會
這次浦谷兵剛等發起組織國際箸文化論壇,不是談論一次就完成任務,他們有長期計劃,所以在大會最后一天特宣布成立國際箸文化研究會。大會推選浦谷兵剛為理事長,三田村有純為箸文化研究所所長。隨后在選舉理事中,各國代表認為我是中國藏筷第一人,撰寫出版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等六部探討箸文化的中英法文作品,故一致選我為常務理事,還請我在閉幕式前做1小時演講。
平生在國外演講
大會安排我做1小時專題發言,真有點出乎意外。各國代表多為大學教授、專家學者,只有我僅是一個民間古筷收藏者而已。雖說是生平第一次在國外演講,有點老草根登上國際大論壇之感,更何況這是臨時決定,事先沒有準備講稿。可我并不緊張,收藏探討箸文化30載,也可算是自學成才了。
雖然沒講稿也不能信口開河,經過一番思考,決定從1972年美國總統說起,他事先練了幾個月的筷子功才敢坐在人民大會堂國宴中和共同品嘗中國美食。妙的是尼克松餐畢剛放下筷子,即被加拿大記者搶走。等他到了美國,眾多的歐美收藏家紛紛求購這雙人民大會堂的冬青木筷,高價出到2000美金,可記者先生依然不愿割愛。我由此受到啟發,于1978年開始勇往直前投入古筷收藏之路。而尼克松回國后,也常常帶著全家吃中餐,從此放不下手中的筷子。接著我說到,筷子不僅屬于中國,箸不僅屬于日本,筷箸已隨中餐館和日韓料理走出亞洲,走向歐美,筷箸是屬于全世界的美妙餐具。我話音未落,立即迎來一陣熱烈的掌聲。
我的第二部分講題是《中國古筷的發展與鑒賞》。當我簡單扼要地說了古筷的起源、發展、典故后,因時間關系,話題一轉即出示了我從上海帶去的唐代鎏金銀箸、宋代綠松石箸、明代鑲銀象牙箸及清代蒙族、滿族和藏族珊瑚七星刀筷等五六件。說著說著臺下的日本聽眾和各國代表坐不住了,三五成群先后離開座位,紛紛擁到我的講臺邊,有的拍照,有的不客氣把我的藏品拿在手上仔細欣賞,還有的向我提出各種筷箸問題。
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系由中國收藏家協會和開封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計劃每兩年舉辦一屆,連辦10年,其目的是把開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一座集收藏理論研究,藏品鑒定、展示、拍賣,藝術品物流集散和收藏經濟開發為一體的中國收藏文化發展基地。其首次舉辦就大獲成功,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影響力之卓著。《收藏》雜志看好三點:
一是政府行為好。中國民間收藏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已持續發展了20多年,各種類型的民間收藏活動包括收藏理論研討會、收藏文化論壇等遍布城鄉各地。其中帶有全國色彩的如曾在廣東惠州市和海南海口市舉辦的“華夏民間收藏品展示會”,以及曾先后在上海、廣州、西安、北京、海南、杭州和湖北荊州諸省市舉辦的“全國民間收藏文化高層論壇”(此活動前三屆稱為“中化收藏文化國際研討會”),但這些活動都是由民間收藏組織舉辦的政府機構很少介入,屬民間行為,即使個別城市以政府名義舉辦的收藏活動,也多屬開發當地某類單項性藏品資源藉以帶動經濟發展的商業性活動。由于各地收藏組織力量有限,無法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和資源,故其影響和作用受到限制。但此次開封收藏文化論壇不同,是由一級地方政府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之合力,舉全市之物力、財力與人力,精心打造的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開封市政府為此投入了數億元資金打造論壇活動主會場東京藝術中心,建造開封收藏藝術品一條街,擴建開封市博物館等。論壇設有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和辦事機構,市級黨政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負責同志都在其中兼職。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開封市委、市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眼光和堅定決心。這是論壇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是地點選得好。開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收藏興起的策源地,在中國收藏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北宋京都之地,宋王朝歷七帝皆熱心收藏,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皆好藏書。不惜重金從民間征購奇書,大建藏書館。宋代諸帝對書畫也極為愛好,設有翰林書畫院,尤其是宋徽宗趙佶本人不但嗜好書畫,還舉朝廷之力搜集古物,皇室收藏達萬件之多。上有所好,下必甚也,在宋代諸帝尚文抑武政策的影響下,朝臣和文人雅士競相收藏,涌現出歐陽修、趙明誠、米芾等一批收藏大家。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宋代首開金石研究同文獻考據結合之風,為中國文物收藏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經典著作。當時的京都開封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樣也引領著中國收藏文化的潮流。其形成中國第一次收藏的歷史根源及其經驗教訓,是一筆厚重的文化財富,值得我們研究借鑒。由此可以看出,在北宋京都故地舉辦開封收藏文化論壇,使其植根于華夏文化的土壤之中,承歷史發展之脈絡,具有獨特的意義。
三是合作伙伴好。開封收藏文化論壇選擇中國收藏家協會作為主辦方之一,使其跳出了地域的局限,一下子站在全國收藏文化的大舞臺之上。當今我國社團管理法規不允許建立跨地域的全國性的社團組織,民間收藏組織亦然。中國收藏家協會是會國民間收藏組織中唯一帶“中國”字頭的組織,加之它由國家文物局主管,閆振堂會長又是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其特殊的背景和身份使其具有準官方的性質。其在10多年的發展中,作風嚴謹、注意團結各兄弟協會、平等待人,越來越得到各省市區收藏組織的好評,其影響力和帶動力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中國收藏家協會薈萃了一大批全國知名的文物鑒賞家和各路收藏大家,這就使開封收藏文化論壇具有了全國色彩和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此次論壇中人脈關系的牽線、收藏展事的組織、收藏論文的征集和評審,都少不了中國收藏家協會的獨特作用。反過來,中國收藏家協會通過參與主辦這次活動,也使協會工作邁上了臺階,走進了廣闊天地,為各地收藏組織做出了典范。
本刊訊為進一步推進全國法院文化建設,經最高人民法院領導同意,中國法官協會法院文化分會定于7月26日至28日在山西太原舉行首屆中國法院文化論壇。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人民法官的品格與追求”。論壇由中國法官協會法院文化分會與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主辦,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承辦。屆時,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將出席論壇并講話,法院文化分會名譽會長(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領導)、會長、副會長(部分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委員(部分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論文作者將出席論壇,參會人員約200人,將有50篇優秀文章進行論壇大會發言。
本屆論壇是中國法官協會法院文化分會自去年11月5日成立后舉辦的一次重大活動,是該分會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領導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在法院文化分會成立時作出專門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充分體現人民司法事業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職業道德以及行為準則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內涵,又具有豐富的物質內涵,既表現為外在形象,又表現為內在素質。加強法院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清正廉潔、執法公正的法官隊伍。法院文化建設是全社會的大事,更是人民司法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大事。從最高人民法院到各級人民法院都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大力支持和積極推動這項工作,使法院文化建設伴隨著人民司法事業共同發展、共同前進。”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對加強法院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各級法院應集聚智慧,在人民法院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建設上切實邁出新步伐、走出新路子,為法院工作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撐。他強調,要大力培養人民法官“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用“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領風尚、弘揚正氣,是當前各級人民法院的一項重大宣傳教育任務。
中國法官協會法院文化分會會長李玉成就本屆論壇的組織和籌備多次作出部署,他指出,本屆論壇旨在深化廣大法院干警對法院文化建設意義的認識,豐富法院文化內涵,充實干警思想,在增強法院干警綜合素質的基礎上,促進審判水平和審判作風的提升,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促進人民法官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為創建學習型機關作出積極的努力。
另據了解,本屆論壇論文征集成果豐碩,全國法院系統廣大干警積極參與,認真撰寫文章,踴躍投稿。據初步統計,各高院組織論壇文章800余篇,向法院文化分會報送224篇。這些文章緊緊圍繞“人民法官的品格與追求”的主題,從不同角度闡述法院文化的現狀、內涵,深刻發掘人民法官的思想、行為特征,并緊密結合三項重點工作及樹立“公正、廉潔、為民”的核心價值觀,闡述法院文化建設的發展前景,以及如何培育和引領人民法官的職業品格和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