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當代中國教育論文范文

當代中國教育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當代中國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當代中國教育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風貌。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整體上是指以儒家文化為主、以佛道文化為輔的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從根本上說,人類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這可以說是孔門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僅頻頻開展“禮貌運動”、“敬老周運動”,還邀集海外專家編寫《儒家倫理》,用作中學倫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劉蕙霞博士在談到開設這一課程的初衷時說:“新加坡在這二十多年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和現代化社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舊的傳統觀念被沖淡了,而新的價值觀念還未確立起來,加上新加坡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外國文化和價值觀能夠自由傳播,容易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行為。在這種環境里,不少關心年輕人道德觀念的人,都深覺年輕人有過分西化的傾向。糾正這種偏差以及加強學生的價值觀念,便成為教導儒家倫理的一個特殊任務了。”與新加坡類似的還有日本、韓國等國,他們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較注重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并不與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相矛盾,它可以推進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把中國傳統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二、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

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來講,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以及經濟體制轉軌所引起的價值觀念的嬗變,挖掘傳統文化道德教育資源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概括起來講包括五個方面: ①強調為民族、為集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對這一優秀傳統加以改造與繼承,必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尤其是克服個人利己主義,抵制腐化墮落行為。②推崇仁愛,講究禮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人們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所應遵循的原則。正是從這種“仁愛”原則出發,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強調“人和”、“和諧”、“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思想。“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們更應該弘揚這種美德,講文明,懂禮貌,知禮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種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千百年來激勵人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泰然處之,積極進取,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安貧樂道、越是艱難越向前的進取精神。④勤勞質樸。中華民族是勤勞、善良、質樸的民族。“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勤有功,戲無益”等早已成為人們生活態度、審美標準、道德標準和價值尺度。⑤強調修養踐履,注重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統一。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強調“為仁由己”的道德主體精神,一個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強調“知”與“行”的統一。

三、傳統文化中可資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法。中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教育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許多教育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問題,必須把它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加以考察解決。孔子還提出”國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與自我修養相結合。孔子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發展了一種“愛人”的境界,怎樣才能“愛人”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認為必須高揚“良知”,發揚“本性”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強調人的內省,就是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通過內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確的東西,拋棄錯誤的東西,最終達到“齊賢”的目的。這對于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灌輸,但灌輸必須與受教育者的內省相結舍,灌輸是外因,而自省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中國古代教育家強調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時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實踐,其次才是知識教育,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德育要通過智育來進行,智育要為德育服務,這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確立、教書育人功能的發揮,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社會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發揮德育主渠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各門專業課程的隱性德育資源,使思想政治工作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第2篇

以蘇州為例,在新建蘇州聾盲學校以后,蘇州市撤并了吳江市、吳中區特殊教育學校的盲部及聾部,兩校約50名盲聾生將全部轉入新校區。這種從市級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整體規劃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相對學生數額較多,不宜寄宿等情況的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則由縣市級特校進行招生教學。對新建特校如何布局規劃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綜合類特校的產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沒有按照特殊教育的特點,從行政上予以主觀干預,認為把這三類殘疾學生全部放在一起便于管理。事實上,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鮮見綜合類特校,多數為數目較多的小型的專一類特教學校。因此,就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模式來說,建議應該有地級市級教育主管部門進行統籌規劃、落實,整合全市的特教資源,形成一定數量的有特色的多類型的特殊教育學校。

二、課程教材問題

特殊教育的課程與教材問題,這是制約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最大的問題。一個有著八千萬殘疾人的國家,一套國家授權頒布的課程與教材體系迄今尚未建立。聾教育方面,1997年出版了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但是,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認為此套教材內容陳舊、完全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所需。培智教育方面,幾乎每個學校都在研究校本教材,幾乎每個學校的老師都在編教材,比較著名的是上海版和浙江版。2013年,教育部在工作重點中提出,“印發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課程標準,啟動三類特殊教育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建設工作”。由此來看,特殊教育課程與教材的混亂局面還要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然而在這種混亂局面下的特殊教育之教育教學、教科研等工作,讓很多一線教師無所適從。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的嚴重滯后,直接影響了我國特殊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因此,國家層面的課程及標準早日頒布并實施,以盡早解決特教工作者無課程標準、無教材的歷史。

三、辦學經費問題

提起辦學經費,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有著這樣、那樣的難處。特校難辦,難在公用經費缺乏。主要表現在:

(一)政府重視不夠,主要靠校長自己解決問題。這種狀況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一個地區,如果縣市級教育行政領導對特殊教育重視不夠,就會導致特校辦學經費異常緊張。特校校長的主要精力就是四處奔波,托人情,找關系,利用各種機會和場所,為學校正常運轉籌措有限的經費。辦學經費問題牽扯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過多的精力,導致學校管理松懈,辦學質量低下,學校發展遲緩。

(二)特校按照普通學校標準,缺口待補。這在我國很多沒有明文規定的地區所施行的公用經費政策。這些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不發達或者領導不重視,沒有確定特校公用經費的標準。學校缺錢了,打個報告,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拖。這是眾多特校公用經費撥付的現狀。

(三)公用經費實施情況不一。目前,我國很多省市紛紛出臺了特殊教育公用經費標準,要求各地按照幾倍于普通中小學的標準撥付特殊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以下是國內部分省市關于特殊教育公用經費標準的規定:由上表可以看出,東部沿海省市包括經濟發達省市在提高特教學生公用經費方面提高較快。令人高興的是,作為西部省市的新疆提出了按照普通學校5~8倍的標準發放。但令人憂慮的是,省級標準到地方以后,能否不打折扣得到執行?特校公用經費的提高并落實,關鍵在于領導的重視。領導不重視,在經濟發達地區也有可能公用經費遲遲得不到解決;領導重視,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有可能會得到迅速提高。由于我國各地發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但是各個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要確保特殊教育學校正常運轉所需的各種費用,按照有關法規規定,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及福利彩票銷售的盈利中給予適當的補助,特校校長就不需要到處奔波,從而全身心的抓教育教學和教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真正辦好讓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

四、教學語言問題

教學語言之亂主要體現在聾教育方面。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關于聾校教學用語是姓“口”還是姓“手”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很多聾校因為各自傳統,自動分為手語聾校或口語聾校。到底是用手語還是用口語,莫衷一是。國家教委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口語為主,手勢語為輔”。但是在很多學校,依然實施“單一”的教育教學語言。到2001年,丹麥“雙語教育”被引進,國內很多聾校紛紛進行試驗,“雙語教學”“雙語文化”“聾人教師”等等,一時間充斥整個聾教講壇,又將聾校教育教學語言推上路風口浪尖。“口“”手”之爭,又增加了“聾人手語”“聾人文化”。筆者以為,聾校課堂教學語言必須按需實施。“只有適應聾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殘余聽力好的,經過一段時間語言康復的,那你就是用口語教學,讓其最大限度的在語言表達等方面接近健聽人群;殘余聽力不好的,經過康復無效果的,你就用手語,在此基礎上再去研究聾人手語。先進的教育理念也好,科學的訓練手段也罷,關鍵要適應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要適應孩子的需求。

五、職教“普教”問題

這里的職教和普教,主要是特殊教育高中階段的教育類別。這里的普教,是相對職教而言,是特教中的“普教”,是實際意義上的學歷教育。就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而言,目前存在著“學知識”還是“學技能”之爭。《2012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12年已開辦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個,在校生7043人。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班)152個,在校生10442人。堅持“職教”理論的認為,這些殘障學生已經接受了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從年齡、知識結構以及家庭需要,應該可以進行職業教育。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為將來走上社會、自立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堅持“知識”理論的認為,“職業”教育為時過早,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教給學生知識相比普通教育相比,無論從結構還是深度,都不在一個層次上。要想讓這些殘障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擁有比較高的學歷,成為有較高學歷和文化修養的現代殘疾人。關于這個爭論,筆者以為,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比較重要。學生認為年齡大了,需要就業來減輕家庭的壓力,那么就選擇職業教育;如果學生年齡尚小,有進一步學習和深造的希望和能力,那么就選擇普通高中教育。有需求就有市場,高中階段的教育也不必為此而爭,說誰輕誰重都不正確,關鍵是學生自我的選擇以及家庭的需求。建議所有的殘疾人高中教育都能設職教和普教,讓學生自我選擇,根據學生實際能力來決定其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六、醫教結合問題

“醫教結合”這是目前很時髦的特教詞匯,全國上下特教界一時掀起了“學醫”的熱潮。從特殊教育的誕生來看,有些類別的特殊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學校都是由醫生創建的。誠然,特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醫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生兒用藥的注意以及新生兒缺陷篩查,從某種角度直接導致殘疾人的出生減少;醫學的發展對人們怎么來認識自閉癥提供了很多可能;很多醫學上的新發現、新發明又使較多的殘疾人擺脫了殘疾的困擾……在盲、聾、弱三類殘疾兒童教育過程中,弱智學生的教育過程對“醫”的依賴更多。在培智學校康復類訓練占了很大的比例。支持者認為,不同疾病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不同,同一疾病不同部位的病變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也不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因沒有系統的醫學理論作為支撐,沒有“醫生”參與的特殊教育是不完整的;沒有“醫學”參與的特殊教育是不科學的,沒有“醫療”參與的特殊教育是不全面的。參與持反對意見者認為,“醫教結合”當以什么為主?如此大規模的實施,教育的本質何在?教育的主導地位何在?“醫學和教育”誰為手段誰為目的?對此,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醫教結合”是特殊教育的退步!筆者認為,正規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畢業生都必須要有一定的醫學基礎,如遺傳學、解剖學、病理學,這些理論都要涉及。因為特殊教育要解決什么是殘疾兒童,以及為什么會有殘疾兒童的問題。但是作為特校的教師,主要是對特殊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是要解決一個怎么教的問題,而不是怎么醫的問題。就聾教育而言,每個聾校的教師要知曉聾的產生、分類以及助聽器的相關知識,但是如何給每個聾生測聽殘余聽力,裝配助聽器那就是醫生的事情了。由此來看,在特殊教育學校,“醫”和“教”有個界限。特教教師要關注和研究的是各類殘障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補償”,而如何減輕學生的殘障程度,最大限度的恢復已經衰退的某個功能,則是康復師們的工作了。當前發達地區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方面的探索,實際上是教育、康復一體化的進程。眾多的培智學校的工作是對智力障礙學生邊教育、邊康復的過程,是康復為教育服務的過程,是以教育為主、康復為輔的過程。

七、隨班就讀問題

第3篇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進而影響整個民族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作為其內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對于整個民族的成長壯大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認識、領會和把握其基本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繼承與發揚,推進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會起到促進作用。

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文明歷經興衰榮辱,依然綿延不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培養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繁衍了無數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這些優秀文化成果的誕生、融合和傳承,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進程,并在華夏子民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整個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基本精神,最終培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一、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內涵

所謂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視為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即指導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現在特定社會群體的思想意識、心理態度、生活習慣、精神信仰等抽象領域,又可以表現在建筑風格、文學藝術、器物工具等具象領域。就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則是指導和推動整個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內核。

簡而言之,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則是指導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其內核實際上是優秀民族文化成果的思想集成。從性質而言,它是一種偉大的卓越的精神;從表現形式而言,它蘊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之中。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集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身是文化進步與發展的結果。從華夏文明誕生之日起,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融合、發展、壯大,

奠定民族精神的基礎的,正是在傳統文化長期演化、融合、提煉、萃取的過程中那些不斷推進社會進步的文化思想和觀念,這些思想和觀念在推進傳統文化傳遞衍生的同時,逐步形成了可以代表民族獨特氣質的精神因子,并最終支撐起整個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其實質就是在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推進作用的重要社會思想和文化觀念的總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主導作用、處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觀念。其實,這并不是高深玄妙的思想體系,而是早已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深植于民族潛意識之中的共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選取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思想因子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進行大體的描述和概括。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對于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思想認識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為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數主張天人協調,而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而這實際上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循環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之相區別的,西方文明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對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內涵。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產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這里的“禮”是天經地義,就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則,人民按照天經地義的“禮”行事,就是天與人可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樣的法則運作的思想。戰國時期,莊子認為,人與天地自然都是由氣構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與人是統一的。他極力主張“無以人滅天”,反對人為,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更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董仲舒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提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兩宋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潮,幾乎為各種派別的思想家所接受。張載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在張載看來,“世界的本原是太虛之氣,人與天地萬物都由氣構成,氣是天人合一的基礎”。

2.“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長期以來,中國各種傳統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值目標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學者,一貫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孔子的弟子問孑L子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人死后的情況,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子是將現實的人事、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將侍奉鬼神、人死后的情況等放在無所謂的地步。而這種以儒學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想,在后來的封建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創造性的發展,并最終奠定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基礎。

3.“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民族進取心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孔子已經提出了“剛健有為”的思想因子,他說:“剛毅木訥近仁”。這里“剛毅”指堅定性。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便是其生動寫照。在孔子心目中,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固就是強調知識分子要有擔當、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孔子本身的經歷即是積極踐行這一理論的生動寫照,他餓陳蔡、游列國、倡仁政,作春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從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長卷來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促進社會發展、國家強盛和文化繁榮有重要意義。剛健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難之際,外族人侵、政權易手之時,也總是成為激勵人們起來進行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且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式的激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式的感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雄心,這些無不是民族自尊自信而表現出來的自強精神。所以,才會有文天祥的那句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其根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種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則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繁衍生息中,經過長期社會實踐所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是民族精神形成的胚胎,其本身具有無法比擬的積極性、先進性和優越性,而這正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標相契合,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和規定內容的同時,也必然地成為其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點,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意識、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都可以為我們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啟迪。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意味著必將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現代化。但市場經濟對于人類的精神生活來說,已經不可避免地形成自發的盲目的力量,為減輕其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倡積極的人生態度,科學認識自然,培養人文精神,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因子正恰如其分地契合了這一要求,顯示了其不朽的偉大生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岳合集500篇| 动漫人物差差差动漫网站| 88av视频在线观看| 小小的日本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版 | 麻豆一二三四区乱码|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人69视频jzzij| 九月婷婷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 人久热欧美在线观看量量|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 国产xxxxx|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 91精品视频免费| 天天影院良辰美景好时光电视剧 |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男女猛烈激情XX00免费视频| 君子温如玉po|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特黄特色大片免费播放器999|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快点 |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美女张开双腿让男生捅|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不卡| 麻豆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怡红院亚洲怡红院首页|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97影院九七理论片男女高清| 大ji巴c死你h| 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hd| 女同志videos|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 |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