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傳承與創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屏邊 苗族 文化
1.屏邊縣苗族文化的多樣性
在屏邊這片廣闊而神秘的土地上,生活著苗、漢、彝、壯、瑤等17個民族,總人口15.3萬人,其中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18%,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生產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觀念性文化等多種多樣文化。屏邊的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地帶,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塑造出了一系列與山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產性文化模式,刀耕火種盛行千年不衰。圍繞著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苗族早已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各自的生產性文化體系,伴隨著耕種過程,一系列農耕禮儀為特征、反映民族神緣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隨之展開。
處于不同生存環境中的屏邊苗族,為了生存,還以其特有的方式來順應和利用客觀的外部環境,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性文化,同時衍生出相應的人生禮儀。例如:“苗族雞生”、“紡麻”、“織布”、“手工刺繡”、“蠟畫”、“民歌民謠”、“花山節”、“苗族服飾”等等,時代在前進,人類在進步,這些生活性文化也常處于流變之中。受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在屏邊的苗族生活中,觀念性文化也有所不同,其中,就有較大差異。規范性文化與人們的行為緊密聯系著,常常從人們的行為方式中表現或折射出來。道德作為一種規范性文化,是一定的民族群體所認同和接受的人際行為準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苗族人民通過相互交流、交融、其文化中所包含的倫理道德精神也不斷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了許多與中華民族一致的倫理傾向和道德品質,如講禮儀、重情感、重承諾、疾惡如仇、尊老愛幼、以群為重等。這些規范性文化中包含著的道德傳統,是苗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的堅實基礎和不可或缺的材料。
2.1理性地對待苗族生活性文化事象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每一個文化事象都有它產生和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隨著歷史和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有的文化事象被淘汰了,有的自行消失了,有的至今還保留著。屏邊的苗族也有許多至今還保留并仍起作用的民族文化事象,這需要我們去理性地分析對待,不能采取“一刀切”或“一鍋煮”方式,應分清情況,分別對待處理。有的苗族文化事象無先進或落后之分,不會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相沖突,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苗族服飾、苗族歌舞等。對于這些文化事象,可以無須干涉,任其發展,或者略加引導,使之在經濟建設、社會文化建設、豐富苗族群眾的生活方面發揮作用。有的文化事象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如重男輕女思想嚴重,供男子上學,不讓女孩子上學;迷信,不信科學,生病不到醫院就治,而要搞迷信醫治;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創新意識不強等等。對這些文化事象,我們應該通過教育提高群眾的認識能力,教其揚長避短加以改造,使之化害為利。有的文化事象與現代方式基本一致,如苗族人民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講誠信、以群為重,尊老愛幼,以重情感為基礎的自由婚戀等。對這類文化事象,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讓它們成為苗族進步,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依托。社會不斷進步,屏邊苗族人民的生活條件也不斷地得到改善,傳統的文化也在不斷發展著。
2.2批評性地傳承屏邊苗族規范性文化
面對屏邊縣苗族傳統的規范性文化,我們要用現代文明的精神加以檢驗,根據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加以取舍、改造、傳承發展。民族習慣法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于民族社會中的“法律”,在現階段,一些苗族習慣法在屏邊縣的苗族社會的一定范圍內仍發揮著作用。對待這些民族習慣法,我們不能用“一刀切”,應加以區別對待,只要與國家法律政策不相沖突的就保留,讓它們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發揮作用。同時,我們也要主動運用國家法律來指導和引導它們的演變和發展。苗族禁忌習俗中,既有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也有迷信與偏見的沉積。我們要用現代的眼光看待苗族禁忌,破除那些毫無道理的迷信的、愚昧的禁忌,保留那些有一定科學性的,有利于人們生產、生活的禁忌。各民族的傳統理論道德思想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份厚重的遺產,采取“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對的,阻礙人和社會發展的舊的社會理論道德,我們應該摒棄,對那些屬于社會公德層次的道德,我們要直接保留略加以改造,讓它們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磚石。
3.小結
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其中,精神生活的發展也是重要的方面之一。當支撐一個群體的精神生活的民族文化被破壞,人的全面發展也就無法談了,社會的進步與民族文化的保護不應成為矛盾。因此,建設苗族的文化,可以改善苗族精神面貌,為苗族地區注入活力,提高苗族人民的整體素質,為苗族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社會的和諧奠定基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應充分重視苗族地區苗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盡量減少時代變遷對苗族文化沖擊的負面影響。總之,面對屏邊地區的苗族文化,我認為要用現代文明的精神加以檢驗,堅持科學發展觀,合理地開發利用,使傳統優秀的苗族文化得以傳承、創新,讓它們在社會的發展中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中原油田在培育建設企業新文化過程中,把創業作為根本,把創新作為動力,把創效作為目的。創業是創新、創效的基礎條件、創新是創業、創效必須的靈魂和源泉、創效是創業、創新的必然結果。三者辯證地、緊密地統一在一起,就會使企業上上下下明確方向、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加快企業的發展步伐。
中原油田在圍繞著創業、創新、創效,培育建設企業新文化中,把解放思想作為關鍵。教育和引導員工切實做到敢想敢為,敢冒風險,敢擔責任,敢爭一流。立足于“干”,切實做到發展第一,大局為重,干事創業,自強自立;立足于“放”,切實做到多予少取,放開搞活,支持創業,善待百姓。對思想解放、觀念新潮者,要多加鼓勵。對思想解放、干事有成者,要多加支持;對思想解放、偶有失誤者,要多加包容;對思想解放、遭遇挫折者,要多加保護。引導職工發揚“創業”精神,在油田改革任務重、發展困難多的情況下,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搞好二次創業,謀求各項事業的新發展。引導職工樹立“創新”觀念,圍繞深化改革和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難點,推進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以創新增效益,以創新謀發展。引導職工增強“創效”意識,立足本職,扎實工作,向工作崗位要效益,向工作效率要效益,向工作質量要效益。
中原油田在培育建設企業新文化中,十分注重靠人才素質形成新優勢。油田明確地把人置于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最高地位,推行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視人才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把職工的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在企業文化管理上強調人的情感關聯和精神激勵,通過促進,人的素質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通過對人的文化價值與文化精神的塑造、引導和弘揚來調動和激發職工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開發職工的潛能。油田注重培養職工的文化理念,幫助職工建立認同感。文化理念是一切管理行為的前端,企業文化理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著人才、管理、質量和市場等方面希望達到的目標,油田堅持對照企業文化理念,認真檢查現有管理規章制度中與之不相適應的或是相對滯后的內容,不斷進行調整和修正,使管理制度真正反映文化理念的要求。同時,通過文化理念的貫徹執行,促使員工在對管理規章制度的認識上,從“要求我這樣做”轉化為“我應該這樣做”;在對企業生存發展意義和價值的分析上,從“企業是掙錢的地方”轉化為“企業是事業的起點”。通過強有力的宣傳,幫助員工完成認識轉變,建立認同感,把企業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統一起來,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對文化理念進行廣泛宣傳,強化員工對企業文化系統的認識,使之在個人工作中逐步理解,并最終內化為自覺行動,按照企業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導個人行為,使之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中原油田在培育建設企業新文化中,大力宣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引導員工認真學習科技知識,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勇攀科技高峰。深入持久地開展企業精神、企業理念、企業宗旨和企業道德教育,加強廠規廠紀教育,進行企業理念、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教育,培育和塑造員工高尚的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堅強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提高全體員工的情商,從而展示企業的良好形象,推動企業發展。中原油田涌現出的“知識分子的楷模――王中華”,榮獲“中華技能大獎”的技術工人何強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在提高職工隊伍素質上,發揮了十分有效的榜樣示范作用;涌現了見義勇為、英勇獻身的英雄安長印、郭世國,激勵人們以英雄為榜樣,弘揚社會正氣,自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決心和行動,充分展示了石油人的風采。
中原油田把廣泛開展青工創新創效活動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載體,油田采取多種形式激發青年職工的創新意識。各級團組織通過召開動員大會、座談會、團員大會,廣泛宣傳青年創新創效活動的目的和意義。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廣大一線青工認識到創新不只是技術人員的責任,而是每個企業職工的責任,更是青年職工的責任,培養了“企業處處需要創新,青年人人應該創新”的意識,營造創新“時時可為,處處可為,人人可為”的良好氛圍,掀起了廣大青工你追我趕搞創新、比貢獻的技術創新。
一、群眾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一)群眾文化具有自我性
群眾文化姓“群”,那就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即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出于群眾生產勞動之余豐富自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過自主創作、自我欣賞、自覺傳播達到自我調節與自我完善,消除身心疲勞、獲取自身滿足和快樂的文化活動。比如,東北二人轉,內蒙古、山西一帶的二人臺,特別是內蒙古二人臺中的“打坐腔”,它出現在勞動休息的田邊地頭,農閑時節的家庭中,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與勞動密切相關。歌唱的內容就是勞動者自己的生活,參與者就是勞動者自己,開發者就是勞動者自己,其欣賞者、娛樂同樣是參與者自己,其群眾文化的自我性十分明顯。這樣看來,群眾文化就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現實的社會需要和鮮明的公益色彩等特點。這些特點無一不在突顯群眾文化的自我性。
(二)群眾文化建設必須把“服務群眾”作為宗旨
如前所述,群眾文化具有自我性,它是一種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以滿足自我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群眾性是其鮮明的特色,也是其根本特性。因此,群眾文化建設在傳承、創作、創新、管理等方面,必須以服務群眾為宗旨,把群眾的需要、喜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加強而不是削弱。群眾文化建設源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可以看出,群眾文化建設是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糧食,只有把服務群眾作為宗旨,才能更好地維護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實現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主旨。再從黨文化方針看,黨的文化工作方針是堅持群眾為主導,強調群眾是文化發展的源動力,強調只有把人民大眾放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首位,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把黨的文化工作方針落實在服務群眾這一宗旨上。群眾文化有其自發性,它由群眾自發創作、自發傳播,這是其自身發展的內在性所決定的,是離不開群眾的。所以,群眾文化建設就應依靠大眾,以群眾喜聞樂見為原則,開展文化創作和文化管理,從而實現群眾文化建設的價值,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二、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
群眾文化是大眾勞動之余的活動,但它是人們的集體性活動,因而也就有了社會性,因而群眾文化建設就具備了社會功能。筆者認為,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精神調劑功能
我們知道,人的精神是需要調劑的,因為人的精神狀態是因客觀和主觀的因素變化而變化的,精神出現不正常或不平衡時,就需要調劑、平衡,以保持健康向上的態勢,從而更好地從事工作或生活。如我們所看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許多藝術形式,民歌、戲曲、曲藝、音樂、舞蹈等,都是人們在排遣某種情感或調劑平衡精神狀態時產生的,人們在欣賞或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時就能實現情感、意志、愿望、體力等方面的調劑或平衡,從而更好地參加工作,更好地生活。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再如內蒙地區的“爬山調”,在筆者所接觸到的生活中的歌唱者,大多從事野外工作,如放牧、田間勞作等,這些勞動者,常哼唱著小調,一邊勞動一邊哼唱,進而“創作”出許多民歌。再有陜北民歌《掐蒜薹》,這種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情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它的作用便是在勞動中調劑情緒,抒發感情,激發勞動興趣,恢復體力,以達到心身愉悅的目的。
(二)宣傳教育功能
群眾文化由群眾在生產勞動中產生,起始是為了抒感,調劑情緒,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勸善向上的內容,也就融入了教育內容,群眾文化因而也就有了宣傳教育功能。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多具有感化育人功能的原因。隨著宣傳的需要就利用了這些文化形式,加入教育的內容,這就是經常說的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要做到寓教于樂。同時,群眾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提高其審美水平,進而以有較高審美價值的高雅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再現,使需要傳播的信息雅化并向外擴散,提升其宣饜Ч,也讓觀眾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陶冶做人情操,深化人生涵養,更使美的道德觀念、思想準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三、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傳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