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zhì)高考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立論
“意猶帥也”,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確立論點的前提是要了解題意,不僅僅是題目的表層含義,還要深入剖析引申含義,突破思維定勢,運用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思考。
首先,要對給定題目的材料定向剪裁。不是題目所列的材料都要派上用場,要選取對擬定論點有用的核心材料,簡要概述,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即可。其次,對材料適當分析。圍繞中心論點對引用材料的寓意簡要分析,為論點的提出做好鋪墊。最后,提出論點。論點的提出可采取以下方式:
1.開門見山,直抒胸臆。這種方式最傳統(tǒng),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給全文定下一個基調(diào)。如《誠信》開篇寫道:“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釋題漸入,拋磚引玉。這是目前頗為流行的一種寫法,開篇點題,闡述自身觀點,也可以對題目進行解釋。如《談感恩》開篇先對“感恩”一詞界定了含義。
3.連續(xù)排比,氣勢磅礴。緊扣論點的中心思想,運用連續(xù)的排比句,逐漸加深分句的邏輯層次,向論點靠攏,最終引出論點。如《關愛》開篇將關愛比做眼神、青風、春雨、問候,引出關愛是一種溫暖的主題。
4.對比引用,形成反差。這種方式運用逆向思維、引入論點對立面的論據(jù)開篇。比如論點是寫一名優(yōu)秀學生,可從“我想當一名差生”的角度寫,引出與優(yōu)秀學生的差異,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
5.設問開篇,強調(diào)論點。設問即自問自答的方式,點明論點,起到強化論點的作用。如《青年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美?》,開篇提出:“我們應追求什么樣的美?”隨后引用名言進行回答,強調(diào)了對于“美”的論點。
二、結(jié)構
論點為帥,結(jié)構為綱。議論文文體特殊,形式靈活多樣,無論采取怎樣的結(jié)構,都必須圍繞論點展開。
1.遞進結(jié)構。遞進結(jié)構采取層層遞進的布局,即提出論點,分析原因,提供對策。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問題。
2.并列結(jié)構。并列結(jié)構適用于總分式論點,即先提出一個總論點,然后分別從不同側(cè)面提出分論點,用以支撐總論點,而各分論點再選取相應的論據(jù)論證。
3.對比結(jié)構。對比結(jié)構以正反對比為主,以轉(zhuǎn)折補充為輔。正反對比指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述論點的正確性;轉(zhuǎn)折補充指在既有論據(jù)的基礎上,提出補充論據(jù),強化論點。
4.推迭結(jié)構。推迭結(jié)構,首先提出抽象化的論點,建立全文基調(diào);然后提供論據(jù),多以歷史、寓言、名人逸事為主,佐證論點;之后進行小結(jié),聯(lián)系現(xiàn)實,分析論據(jù),進一步闡明論點;再是迭據(jù),直接鋪陳現(xiàn)實事例,將論點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強化論點;最后歸納總結(jié),重新指明論點,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有一種緊湊感,主線分明。
三、論據(jù)
論據(jù)的選取與考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結(jié)構有緊密關系,但缺乏生活閱歷、知識結(jié)構不豐富的考生同樣可以通過寫作機智彌補劣勢。這就需要對論據(jù)進行重新組合和加工,使其舊貌換新顏。
1.逆向選材。文章既需要正面突出主題的論據(jù),更需要與正面論據(jù)形成對比的反面論據(jù)或側(cè)面論據(jù)。如展現(xiàn)一名善良醫(yī)生可從黑心醫(yī)生的材料中選取,如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過對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維構思反面材料。這樣的材料達到了“不說即為說”的效果,對于突出主題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2.場景轉(zhuǎn)換。對于廣泛使用的題材,合理運用場景的轉(zhuǎn)換,突出論據(jù)的新意,實現(xiàn)舊貌換新顏。如寫某記者為一個議題采訪音樂家、新婚夫婦、老年人等的感言,大家結(jié)合自身閱歷對同一議題抒發(fā)了不同感受。可以通過轉(zhuǎn)換主角身份重塑故事,達到場景轉(zhuǎn)換的目的,使舊論據(jù)煥發(fā)新活力。
3.一材多用。一材多用是高效利用論據(jù)材料的方式,解決了許多考生材料匱乏的問題。對于豐富多彩具有立體感的材料,可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多元化屬性,從不同側(cè)面闡述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如《燭之武退秦師》的例子,可分別從金子總會發(fā)光、千里馬還需伯樂、顧全大局、責己恕人等側(cè)面分析。
4.組合論據(jù)。如對選取的論據(jù)缺乏全面了解,則可采取概述形式,多論據(jù)組合使用,使文章結(jié)構豐滿。如以點帶面的組合,通過典型的、別致的事實論據(jù),敘述一件事情,再通過排比句形式對生活中同類型的普遍的現(xiàn)象進行鋪陳,形成論據(jù)群,使論據(jù)富有氣勢(如2005年高考作文《走向現(xiàn)代化》);再如意象聯(lián)動的組合,通過對自然事物或現(xiàn)象的引述,引出作者的感悟,引起讀者的共鳴(如2004年高考作文《語言——溝通的加速度》);再如多維度的組合,通過多角度、多空間闡述同一社會現(xiàn)象,起到強化論點的作用(《身不由己的尷尬》一文,從房屋空間變小、自由時間變少等方面,闡述時展的迅速)。
四、結(jié)論
無論采取怎樣的方式結(jié)尾,都應緊扣中心論點,這是議論文的點睛之筆。
1.點明主旨。結(jié)尾慣用的方式是凝練總結(jié),歸納全文,點明行文主旨,增強論證結(jié)構的完整性。如《栽種你的最愛》結(jié)尾處,作者對全文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對主人公田勇建立公益熱線一事重新給予定位,提升到用心栽種播撒人間大愛的高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引用名句。名言、警句、詩文、歌詞等,既有權威高度,又有廣泛影響力,可以對文章論點起到升華作用,彰顯了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恰如行路》一文,以電視劇《西游記》片尾曲中著名的一句“敢問路在何方”收尾,指出作文之路在每位作者的腳下,使文章更鮮活靈動。
3.問句啟發(fā)。議論文提出論點的目的是發(fā)人深省,給人啟迪。問句式的結(jié)尾,無論是設問還是反問,都可以達到啟發(fā)讀者思考的效果。特別是反問句,問題本身即是答案,既強調(diào)了論點,又引人深思。如《雕刻心中的天使》一文,結(jié)尾處反問讀者能否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使人感覺余韻悠長。
議論文寫作的藝術性首先表現(xiàn)在“破題”上。不同的議論文,觀點解讀的內(nèi)容與方式不一。議論文講究“破題”,然后再呈現(xiàn)觀點。“破題”一般在作文之首,是最吸引老師的地方。中高考作文中,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要講究藝術性,而最大的藝術便在“破題”上,要把“破題”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老師的“眼球”給吸引住。對于我們常寫的故事材料來說,論點往往就是起于材料中的一個詞或者感受時想到的一個詞。當我們基于材料生成這個詞語時,一定要非常珍惜。舉例來說:我的外公,從前會偷東西。母親說,“有一天,他去別人菜園偷菜,被菜園主人看見了。可是,那主人看見了,轉(zhuǎn)身就走。”母親說,外公以為那人要告官,連忙追去。不料那人進了自家的門,還把門關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門。門開了。外公說“:我被你看見了。”那人說“:看見什么?我今天連門都沒出。”外公說“:是被你看見了,偷你的菜。”外公還說“:我現(xiàn)在沒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說什么話。咱們是鄰居,你想知道我的菜為啥長得漂亮,盡管問。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嘗嘗。”說著,真去天井邊的懸籃里抱出兩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來,外公成為鄰里眾譽的人。“外公偷菜”的故事,考生閱讀后生成了這樣一些詞語:寬恕、寬容、自尊、改過、智慧、藝術等。在論點的呈現(xiàn)上,我們怎樣走向藝術性?一位同學這樣起筆“:鄰居真讓人意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恕’———諒解、同情、理解,還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寬’———寬厚、寬懷。那‘兩棵菜’,才真正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寬恕’;外公的變化,才真正讓我明白了‘寬恕’的力量。”顯然,這位同學對“寬恕”的理解,就非常“珍惜”。他不只是從材料中簡單地看到了“寬恕”這個詞,他還看到了其中的“寬”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行文時把“寬恕”拆分為“恕+寬”,然后通過解釋詞語的方式呈現(xiàn)觀點,這就是新穎的、藝術的觀點呈現(xiàn)。議論寫作的藝術性首先表現(xiàn)在這里。再如對于“謙虛”這個詞來說,當我們把“謙虛”拆分為“謙+虛”,那么,我們就會看到“謙”的內(nèi)涵———謙遜、遜讓、恭順、放低姿態(tài),就會看到“虛”的內(nèi)涵———虛心、虛懷、空曠、遼闊、恭敬。有了“謙”的態(tài)度,有了“虛”的空間,這“謙虛”便是巨大的接納、容納的態(tài)度與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謙虛”才會使人充實、飽滿、進步。我在閱卷時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議論文就是詞語解釋與分析的藝術。考生的許多闡述多方論證,目的就是弄清一個詞語的意思,弄清一個詞語的精神內(nèi)涵。或者反過來說,就是圍繞一個詞語在思考道理、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所以,學生一番努力,就是為了搞懂一個詞語的存在狀態(tài),就像人的存在一樣———或者漂泊,或者停留,或者吶喊,或者靜寂。
論證過程中,觀點的論證是講究領域性的。也就是說,中高考議論文的寫作都是在某個領域中展開論證的,范圍不要太大。一旦大了,審美性、藝術性就下降了。古人講究“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崇尚“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美,更主張“方寸之間自有天地”。因此,讓議論的領域更小一些,讓論證的思路更曲折一些,論證的藝術性就會慢慢地顯現(xiàn)了。從曲折藝術上看,議論文似乎不存在環(huán)境、情節(jié)藝術,但換一種思路看,議論的領域、思路的設計其實與記敘環(huán)境、情節(jié)設計藝術一樣。文似看山不喜平,議論領域、議論思路也講究“曲徑通幽”。我們看下面這個材料作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用中了題為“青蒿素: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獻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在演講的最后,她說:“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首我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fā)現(xiàn)蘊含于傳統(tǒng)中醫(yī)藥中的寶藏!”一位考生的觀點生成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在模擬考試中,閱讀這個材料之后,他產(chǎn)生的感受是“謙虛”“進取”“向上“”境界”等。最終,他以“謙虛”為關鍵詞生成這樣的感受:“謙虛使人進步,使人更上一層樓。”當他弄清了“更上一層樓”中的理趣內(nèi)涵以后,他認為,要“更上一層樓”,謙虛是基礎,而能夠“更上一層樓”的人,多多少少有謙虛的品質(zhì)。于是,提出自己的觀點———“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當然屠呦呦的這個材料還可以從詞語解釋入手,可以從引用名言入手,可以從引用事例入手,可以從道理分析入手,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出自己的觀點。但關鍵是要看清楚這個材料里的道理。屠呦呦為什么引用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一方面是表達自己要“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也是激勵青年人“更上一層樓”。這樣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fā)現(xiàn)蘊含于傳統(tǒng)中醫(yī)藥中的寶藏”。從這個層面看“,謙虛”就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因子。而“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則是貼切的立意。觀點的提出還是為了更好地展開藝術性的論證。寫作的過程就是從道理與事例上組織證明,讓“讀者信服”———“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但是要放在哪個領域證明?議論文是要講究論證的藝術性,而決定論證藝術恰當與否是由材料說了算的。當“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這個觀點提出以后,這位考生選擇在文學藝術領域開展論證,用文學藝術上的杰出人物的經(jīng)歷來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事實上,這是聰明的設計,因為即使“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是正確的觀點,也只是在某一領域內(nèi)可以證明它是對的,而在另一領域這個觀點很有可能就不是十分正確的。因此,所謂的證明,只是在有限的條件下來證明。也就是說,真理是具有相對性的,“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材料選擇領域也是這樣。
論證層次的厚度與方法的豐富,影響著議論藝術的評判。因此,我們追求有層次的論證,我們講究有方法變化的論證。當我們把“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放在文學藝術領域論證,我們可以開展所謂的“死亡論證”,即放眼歷史領域,放眼歷史上的文學人物,來思考“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合理性、普遍性。在“死亡論證”中,我們可以選擇下面的例子:唐代白居易、現(xiàn)代。他們身上都有“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因子———白居易寫詩常問老嫗的事例,可以證明與他的詩歌水平的提升有關聯(lián);寫詞請教柳亞子的事例和他的謙虛名言,也可以建構“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關聯(lián)。之后,我們可以用這兩個文學領域中的故去的名人,組織開展正面論證,回答為什么“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為什么要選擇“死亡論證”?因為故去的名人已蓋棺定論了,他們的事跡經(jīng)過歷史的洗滌,更加經(jīng)典,更有說服力。當然“社會論證”也非常重要。所謂“社會論證”,就是用當下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例來論證,以增強社會現(xiàn)實性,開闊論證的視野。事實上,對于“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論證來說,如果只開展“死亡論證”這一層次的論證,還是比較單調(diào)的,論證思路沒有什么曲折性、層次性。有時,我們需要“社會論證”,比如從反面思考一下“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尋找一些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反面的事例、教訓來證明“謙虛使人進步”的可信性。這樣的“社會論證”,就使得論證視野更加開闊。比如,我們從當下作家、藝術家的“不謙虛”“太張揚”“太功利“”自我推銷”方面尋找社會材料以反面排比的方式呈現(xiàn)事例,然后緊扣論點分析論證,這樣與“死亡論證”上下對比,視野就比較開闊,論證思路就有了所謂的“縱深”。在開展“社會論證”時要注意材料與中心觀點的相似性。圍繞“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一位同學用“克星”———臺灣歌手黃安的例子論證。他這樣寫道:黃安因多次舉報“”分子而被臺灣音樂工作者楊緬因反質(zhì)疑為“”分子、“臥底”。楊緬因說《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昨日像那東流水”就是“”思考。而黃安絲毫不謙虛地反駁:那寫過“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李白也是“”分子咯?荒謬!可見,謙虛也要講究場合。這里作者列舉黃安反擊楊緬因的例子來“辯證”論證“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有些“沾不上邊”。“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需要的是如何憑借“謙虛”便“更上一層樓”來論證,而不是僅僅點到了“絲毫不謙虛”這個短語就能論證的。
(1)高中階段的寫作訓練主要以議論文文體為主,這符合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多數(shù)學生認為寫議論文較容易。
(2)散文要求文學素養(yǎng)高,要寫好不容易;記敘文要寫出真情實感、波瀾起伏、跌宕有致,避免“記流水賬”,必須以較為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為基礎,同時應具備觀察、積累、感悟的能力,如果沒有一定的寫作功力,也是難以出采的。
(3)各中學理科生所占人數(shù)比例較高,理科生在寫作上下工夫的相對較少,文學感受力也稍微差一些。哪怕是文科生,真正能寫出一類文章的學生,也是少數(shù)。
所以,無論文理科考生,寫作水平在二三類的居多。從實際出發(fā),他們更愿意選擇議論文文體。
那么,如何讓占絕大多數(shù)的但又較缺少寫作感覺的學生,在高考中寫出高水平的議論文呢?筆者認為,議論文散文化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情與理應有機結(jié)合
議論文以理服人,散文以情動人。但是學生議論文寫作中“自我”缺席嚴重,論點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從表面來看,論據(jù)充足,內(nèi)容充實,細分析,實則堆砌材料,缺少機變,滿紙盡是他人之言。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強調(diào):“作文不只是一種寫作技巧,而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手段。要寫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內(nèi)心必定要充實,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只有內(nèi)心翻滾起波瀾,才能情動而辭發(fā)。既要以理“馭”情,又要以情“驅(qū)”理。情理兼?zhèn)洹⑶檎胬碚淖h論文才能促成心理共振,增強說理的力度。如全國卷滿分作文《給感情一把尺子》中這樣寫道:
是什么讓唐太宗不認親疏,讓洱海的風,回紇的幔帳,靺鞨的大風雪吹成民族的團結(jié)!是什么讓伽利略不以舊的理論為綱,讓真理之步邁進了人類文明的史冊!是什么讓貝多芬不成為傳統(tǒng)的奴隸,開創(chuàng)了充滿生命豪情的《第九交響曲》!是感情這把尺,是它讓人們不以感情的遠近行事,讓人類向著真理奔跑……
這段文字感情激越,氣勢如虹,充分表達了對唐太宗、伽利略和貝多芬由衷的贊嘆與景仰,以情“驅(qū)”理,前后呼應,鞭辟入里。
二、句式結(jié)構要講究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句式是作者運思的邏輯外觀,長句有助于顯示思維的縝密,短句短促有力,整句有助于形成運思表情達意的駢儷之美,散句靈活多變。各種句子運用得當,如虎添翼,效果奇佳。如湖北卷滿分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片段:
“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濟貧,顧及人民大眾利益;“入乎其內(nèi)”,她除惡掃黑,鐵面無私,將一顆真心奉獻給人民大眾。“入乎”他人,她呵護每一個有困難的人,讓偉大的奉獻之花開在每一個人的心坎里;“出乎”自己,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為家人謀私利……
這段文字緊扣中心論點,以整飭的句式,從做事、做人和處世三個角度概述任長霞的感人事跡,如高峽流瀑,一瀉千里,撼人心魄。
三、靈活運用修辭手法
如果說,記敘文中修辭的目的是使人“感”,那么,議論文中修辭目的則是使人“知”。使用修辭手法有助于強化語言的驅(qū)遣力度,凸顯某一理念,促進讀者的理性認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1.比喻
在議論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例如《勸學》中,不但有藍草、冰等正面喻體,也有蟹、駑馬等反面喻體。全文借助比喻,將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淺易明晰。
2.對比
議論文除了正反論證外,也可以通過對比彰顯觀點。例如這段文字:“誠信好比一個鄉(xiāng)間小伙,他每日只知弓著黝黑寬闊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
3.引用
將一些名言警句或一些翔實的資料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識容量,凸顯作者的文化底蘊。
4.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