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落實依法保護環境在本文的分析過程中,主要強調對環境污染企業的懲罰。當前時期,一些重污染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清,并且由于污染環境后受到的懲罰代價力度較小,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就冒著被懲罰的風險,繼續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基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法律約束,讓污染企業承擔污染環境的責任,并且沒有上限,加大震懾力度,從嚴立法。提高對企業生產加工過程環境污染的檢測力度,發現污染的,社會人士可以作為訴訟方對污染企業進行訴訟,法院在辦理此類案件中,應該堅持環境保護第一的原則。加大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認真落實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積極推動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等專項立案監督活動,推動生態脆弱區、地下水漏斗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區、農業面源污染區等損害生態環境重點區域治理,促進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辦理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案件過程中,探索通過要求犯罪嫌疑人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或者修復環境、賠償損失等方式,降低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損害程度。
二加強我國環境科技的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的措施
1企業要從自身做起
提升技術創新,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企業在現階段,要從自身的發展方向做出改變,減少對污染行業的投資,轉型發展,積極布局新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和投資力度。在節能降耗方面,要舍得投資,企業的發展,不能只顧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環境的效益和價值。在生產加工制作過程中,要落實環境保護的理念,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領導,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相關環境保護政策。
2提高對環保科技基礎能力的建設
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在基礎性技術研究方面,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相關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基礎性的環境保護科技支撐體系。從基礎性的環境保護入手,減緩目前階段環境污染的進程,為未來環境治理工作贏得時間。
3建設環境技術管理體系
對于環境技術管理,國家在這方面,加強管理體系的建設,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各級政府,要建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優化環境技術管理的程序。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而良好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對于幫助企業更好的落實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廣清潔生產清潔
生產標準能實現循環經濟的運行,對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和對企業清潔生產能力的審核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推進我國的節能減排的工作。在這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積極鼓勵企業加工生產的轉型。
5加強對綠色科技的研究和扶持
引進并消化國外先進的環保管理理念、經驗和技術,例如可再生能源技術、能源替換技術、再利用和再循環技術、廢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先進技術,再將其運用到中國這個巨大的節能市場,相信能為我國的環保技術的創新和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結語
“先行試點”措施的推行及產生的效應。在改革開放和“三農“建設的政策指導下,農村的發展要求也由原來只強調經濟而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等全面發展,人們開始關注生態環境的問題,并做出了一系列舉措來改善生態環境,因此而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應。治理農村生態環境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各級政府因地制宜進行不同程度的環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試點”的措施。進行試點的范圍涉及全國各個省市鄉鎮,試點項目也包羅萬象,包括水環境整治試點、生態修復試點、地質環境保障工程試點等。試點后,各級組織試點地區。促進了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形成,農村建設質量組織的高水平,更好地發揮輻射示范作用。實踐證明,解決問題得抓住重點,國家兩點論與重點論環境整治理論指導下,抓住重點地區進行整治能使得農村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來,我國在總結經驗和教訓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也使得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舉措
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我國各級政府和組織采取了一系列的辦法和措施,通過這些農村環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環境問題。
2.1加大政府對農村環保投資力度,推進環保產業形成我國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除了對受體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國家近年來還專門出臺了一些針對農村的投資項目,主要表現在各級環保部門,農業部門推出了具體的植樹造林項目和防護林工程;同時,各地陸續開展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門在農村進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農村因路況問題引起的揚塵,機動車排放的大量煙塵有所減少,較為直接的改善了農村環境;國家通過三農資金扶持農村的能源優化,推行沼氣等新型能源項目,減少傳統的薪柴的植被破環和燃燒后的氣體灰塵排放。所有的這些政府措施,積極推進了環保產業的形成。
2.2制定環保法律法規及建立監督機制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必須制定和健全環保法律法規和建立長效的監督機制。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0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此外,我國還頒布國家級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6部,與環境有關的資源法9部,環境保護行政法規29項,制定環境標準364項。加上地方頒布的各類法律法規基本,我國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在農村環保問題上已有一些監管制度,可以促進農村環保的發展。
1.1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環境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人類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一切資料及生產活動的對象都是直接或者問接的來源于自然界的,人類活動都必須依賴自然界。在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物質基礎的同時,人類也發揮了其主觀能動性、通過生產勞動作用于自然界,不斷的改造和利用自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時候,強調自然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且這種規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改變的,人類可以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并利用好它為人類服務,但是一旦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遭受自然的報復。
1.2關于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的理論
環境意識在本質上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環境行為決定環境意識,環境意識對環境行為具有極大的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環境意識理論是建立在其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它揭示了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分析了環境惡化的危害,并試圖找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對策;它堅持了自然環境對人的客觀性和優先地位,認為人的能動性再大,都必須要接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人不能對客觀的自然環境為所欲為[1],人要遵守自然環境規律。
1.3關于實踐是聯系人與環境的中介的理論
在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在實踐過程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實踐是聯系人與環境的中介。馬克思曾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是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人類才能作用于自然,不斷改造和利用自然,使環境的改變與人的活動達成一致。人類通過生產勞動這一實踐作用于環境,從環境中獲取物質資料,從而滿足人類的需要。
2.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為此我們付出了資源惡化和環境破壞的代價。過去長期實行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自然資源過度開發消耗、能源消耗浪費很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和嚴峻。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資源的人均占有率非常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等都威脅著國家的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文明、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1傳統發展觀念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轉變
傳統發展觀念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其核心是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片面追求一時一地的經濟效益,依靠的是高強度地開發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發展觀念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起過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資源惡化和環境破壞的代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卻沒有相應的得到提高。傳統發展觀念忽視了經濟增長背后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使得我國的資源、環境形勢非常嚴峻。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2.2生態環境意識嚴重缺失
80年代環境保護就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21世紀開始生態文明戰略也得以實施,但是,戰略設計與實際執行之間仍然有著較大的距離,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的觀念與利益取向沒有根本轉型[2]。“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傳統觀念使得我們在較長的一段時期里喪失了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警惕。我國大多數人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一種理性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還出現了人們一味追求高檔消費、過度消費、盲目攀比、為消費而消費等非理性消費,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在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下,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市發展優勢比較明顯。而且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往往會以破壞農村的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收效甚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生態環境意識嚴重缺失。
3.環境哲學對我國環境保護的啟示
3.1轉變發展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廢棄物的回收重復利用,從而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廣泛應用先進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向綠色生態轉型。發展新能源和高科技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相一致。在制定重大發展規劃時,要考慮到環境承載能力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3.2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
大力普及環保意識,使人民群眾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樹立起人人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崇尚自然的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對群眾自然環境知識的培訓和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增強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同時促使人們樹立起新的生態倫理觀。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習慣,注重培養人們的環境公德和環境法律觀念,切實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環境教育基地,通過人們的實際考察和學習、實踐,使他們提高認識水平,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達到增強環境意識的目的。
3.3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行綠色消費
要緩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要求我們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進行合理、適度消費,同時還要進行綠色消費。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會消耗完近。綠色消費是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同時,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把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盡可能地循環利用,盡量降低污染的消費模式。所以,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必須要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提倡健康文明、適度的消費理念,發展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健康的消費模式。
3.4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