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專題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專題式教學可以解決課時少與內容多之間的矛盾。以我校為例,在《意見》沒有印發之前,我校碩士研究生“自然辯證法概論”課課時是54學時,是《意見》中規定的3倍。新課程方案實施后,課時雖然明顯減少,但教學內容沒有減少,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沒有降低。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采用專題式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課時少與內容多之間的矛盾。專題式教學可以解決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與教材和教學計劃內容的一致性,偏重知識傳授的完整性、系統性,但卻同時削弱了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專題式教學可以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所關心關注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使理論有了實踐的根據,使實踐有了理論的提升,二者相輔相成,既較好地解決了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矛盾,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每個專題的設計都與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緊密相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專題式教學可以解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專題式教學有助于解決教師教學和科研相脫節的矛盾。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由于教學工作量較大,大部分時間都用于教學,科研相對薄弱,而且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科研方向與教學內容是相脫節的。采用專題式教學,增強了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體系構建等方面的自主性,教師可以把自己在科研中關注和研究的問題融入到專題教學當中,把學術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通過教學,為科研提供動力;通過科研,為教學拓展內容,使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提高了教學水平。
專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專題式教學要求授課教師既要完成該課程的授課任務和教學目標,又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授課教師在進行專題設計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在進行專題設計的時候,首先必須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教育部對碩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對教學內容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自然辯證法概論”課教學大綱對教學活動具有規范和指導作用。大綱明確指出,本課程主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社會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與創新型國家建設。教學大綱中的主要內容為專題的設計提供了范圍依據。因此,所設計的專題必須在大綱所要求的范圍之內,反映大綱的主旨,遵循大綱的基本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第二,以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為切入點。專題的選擇既要緊密結合當前國際經濟、政治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問題,更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關涉他們所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以這些問題為切入點,既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引導他們運用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研究意識。每個專題都有一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通過這樣的邏輯思路展開,即問題“是什么”、“有哪些表現”、“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應如何解決”、“對你有何啟示”等,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剖析,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筆者在一個學期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碩士研究生關注、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前沿問題,如區域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提出的“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問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提出的“未來人與計算機的交互方式”問題、“仿生機器人的開發利用”問題等。二是社會熱點問題,如“如何應對老齡化問題”、“房價何時能降”、“節假日出門難的問題如何解決”、“社會風氣如何改善”、“大學的教育體制如何完善”等。三是與自身相關的問題,如“研究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常常迷茫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最優的學習方法是什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找工作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等。
第三,以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為主要內容。自然辯證法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屬于一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哲學性質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因此,在設計專題時,必須符合自然辯證法學科性質的要求,內容上要充分體現自然、科技與人文的融合。自然辯證法屬于哲學學科,但研究對象主要是自然、科學技術,它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來研究和考察自然界以及科技運行的基本規律。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地發展,既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多困惑與問題。設計教學專題,應該教育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回答當代科技革命中提出的重大社會問題,幫助碩士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功能。
專題設計舉例
“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共有18課時,最多只能設計9個專題。這9個專題不可能覆蓋《教學大綱》中所有講授內容,只能打破章節的限制,篩選、融匯其中的重要內容。下面僅以6個專題為例,闡釋專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專題一:瑪雅文明失落的啟示。主要是作為緒論部分來講授。目的是想通過對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和啟示的探討,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與自然、社會和科學技術之間的密切聯系,了解自然辯證法所具有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特點,以及該課程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和領域,包括自然觀、科學技術觀以及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專題通過對瑪雅文明的介紹,著重讓學生們分析、討論兩個問題:其一,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瑪雅文明的失落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哪些啟示?學生們分別從生態環境惡化、人口增加、糧食短缺、戰爭、精神信仰體系瓦解等方面探討了瑪雅文明失落的根源。其二,瑪雅文明的失落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哪些啟示?答案方方面面,包括要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如此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到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專題二: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反思。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一章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該專題回顧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的低層次的和諧到近代人與自然的對抗到現代生態自然觀所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歷史演變過程,剖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和諧到對抗再到新的階段上更高層次的和諧,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入。專題通過一部有關地球的紀錄片《家園》,又名《地球很美有賴你》導入,然后著重讓學生分析造成今天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重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這兩個問題的解答中,尤其突出分析了“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與碩士研究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非常有興趣討論這個話題,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有著深刻的啟示。總之,通過該專題的講解和討論,一方面使學生了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養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懷;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題三:科學精神的缺失與重建。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和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專題通過科學的本質特征來透視科學精神,探討科學精神的內涵及現實表現,著重討論和分析當前科學精神缺失的原因及重建的路徑,如何掌握科學技術研究和科學技術活動的方法等。專題從“太極高手‘隔空打人’的神功”的相關新聞報道導入,通過對該現象的討論和分析,揭示各種偽科學產生的根源,揭示科學精神缺失的危害,從而得出培育和重建科學精神以及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專題四:李約瑟難題及其啟示。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四章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社會論。專題主要探討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即李約瑟難題的提出、李約瑟難題的解答方案、李約瑟難題的當代啟示。專題以“近代科學為什么未在中國產生?”這一問題導入,讓學生開動腦筋,分析其原因。學生分別從經濟發展方式、封建專制制度、科舉制度、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思維方式等方面探究了近代科學未在中國產生的根源,通過分析,揭示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哲學等因素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從而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社會運行觀。
專題五:科學技術中的倫理問題。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四章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社會論。通過對科學技術中倫理問題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倫理觀,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倫理規范,培養學生的責任倫理意識。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覺遵循職業倫理和社會倫理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人類的和平發展貢獻力量。專題以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為案例導入,分析科學技術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影響。揭示科學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倫理維度,以及技術的發展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倫理道德問題,包括航天技術的倫理問題、基因工程技術的倫理問題、信息技術的倫理問題等。通過對當前科技倫理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只有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倫理觀,才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性引導,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好地為人類的福祉服務。
專題六:學習十八大報告精神。涉及《教學大綱》第一、二、三、四、五章的內容。專題主要是把十八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融入到“自然辯證法概論”課教學內容之中,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指導意義和實踐要求的深入講解,通過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內容的詳細介紹,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我們黨的科學技術思想,理解科學技術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明確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
專題以作十八大報告的視頻導入,簡要介紹十八大召開的歷史背景、基本內容、理論創新和重大意義。重點分析和討論三個內容:第一,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第三,如何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只有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只有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才能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只有加快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創新能力,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才能實現建設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總之,通過該專題,將十八大報告的精神實質與《教學大綱》中的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領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專題教學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專題式教學既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也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處理好“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在進行專題設計的時候,要緊密聯系教學大綱中的教學要點,每個專題要關注和講解不同的問題,要各有分工。看起來好像與其他專題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但在分工的基礎上,又要注意專題與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把每個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給學生分析、揭示出來。比如,講自然觀,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人的實踐活動或科技活動的影響,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重要因素,離不開科技,同樣涉及科技倫理問題等,這樣看似是一個個孤立的問題,實際上是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人、自然、科技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第二,處理好“過程”與“效果”的關系。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密切相關。教學效果依賴于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為教學效果服務的。從“自然辯證法概論”課來說,教學效果主要反映在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創新能力的增強、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等方面,而這些目標又是通過教學過程來滲透和完成的。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注重教學態度、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改善、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等重要教學因素。通過對過程的精心組織和設計,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課程節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地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第三,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強調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理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這既是在進行專題設計時要貫徹的基本精神,也是該課程要實現的基本目標,這是專題教學中“不變”的方面。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傳播方式和途徑的多樣化,學生幾乎每天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接觸和發現新的信息和問題,這需要教師能及時掌握這些信息,及時調整和更新問題,做到與時俱進,這是專題教學中“變”的方面。因此,教師要經常與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專題教學才能有針對性。(本文作者:柴秀波單位:山東工商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