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育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培養模式
在國家“卓越計劃”宏觀指導下,各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1.在校期間安排多次工程實踐的工作學期,使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的速度加快、密切結合程度更高。將學生從被動地聽課轉化成有目的地學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多次結合,使學生體驗到課堂學習的知識馬上轉化成實踐所需能力的樂趣與艱辛。但是,工作學期時間偏短和激勵企業參加深度合作教育將是決定工程實踐效果的關鍵問題。2.將學生在校實習期與企業試用期相結合,學生以實習生的身份到崗接受實際綜合培訓。全部課程在校內3年完成,用人單位實崗實習1年,實習結束后,返回學校根據實習期間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但是,實踐時間安排在第四學年,不利于學生對前3年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簡單的工學分割,沒有體現出“學中有工,工中有學”的產學研教育內涵,使得產學研教育淺顯化;大量的工作崗位支撐,企業的短期行為、認識狹隘等情況的制約是此模式的劣勢。3.本科前兩年在學校由專任教師指導基礎課程學習,第三年由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講授專業課程,第四年到實際企業環境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使實訓貫穿于本科四年教學的始終,形成“邊學習—邊實訓—再學習—再實訓”的螺旋式能力培養模式。企業兼職教師通過實際案例或工程項目來教授學生專業理論。建立多樣化的實訓基地,設立研發獎學金,調動企業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清華、哈工大、大工、北化工、西南交大、西安建筑科大、東華大學等高校使用這種與企業“契合度”較大的“3+1”培養模式;同濟大學則通過加大實踐環節比重、素質與能力拓展課程和課外實踐環節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二、企業培養方案
清華分別制定企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本科畢業計教學大綱,由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和清華環境學院共同組建實習基地組織管理機構———管理委員會,明確工作職責,組織由校內指導教師7人和企業聘任校外指導教師8人組成的師資隊伍;大工結合專業特點,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建立了包括日本北九州生態城在內的7個企(事)業實習、實訓基地,按照工程實踐型和工程創新型兩種模式培養:工程實踐型注重工程人才對主流技術和關鍵設備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工程創新型的培養目標強調工程師在充分掌握環境工程原理與技術的前提下,具有對關鍵設備、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北化依托學院進行管理,接受由主管校長負責的校級“卓越計劃”領導小組與工作組的指導,學習階段實行班主任、校內外雙導師負責制,如圖3所示;西南交大對企業現場教學課程、專題講座、操作技能等參照執業工程師的相關考核要求,擬定“見習工程師”考核指標體系,使企業階段學習的考核與工程實踐需求更密切地結合。具體參考環境工程專業相關的注冊環評工程師、注冊環保工程師等考核指標中與企業學習階段內容相關聯部分知識和技能加以考核。
三、優化建議
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要符合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總體目標要求,更要體現學校自身的特色與不同的側重,結合環境工程產業發展需求,體現專業本質特征的內涵,簡化文字表述,重點突出。對于培養模式,需要高校轉變辦學理念,調整傳統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從強調科學基礎到注重工程實踐能力方向的轉變,從單一的校內培養到校內、校外共同培養方向的轉變,從共性化培養到個性化培養方向的轉變。對于企業培養方案,要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實驗室等實踐平臺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基本技能實訓環節。利用一個學期時間,安排企業(崗位)的頂崗實習。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的考核以實踐總結報告為主,學生應根據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知識著重評述工藝流程、主要設備的操作使用及其管理模式,分析討論過程中遇到的主要技術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和合理化建議。撰寫該企業、車間(或工段)的實習報告,交給企業實習指導工程師和校內指導教師評閱。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尚在探索和起步階段,各高校圍繞專業整體建設的要求,紛紛結合社會需求和學校特色個性化發展,這種多樣化的培養方案,為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培養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根據社會對畢業生培養質量的監督評價和專業的認證評估結果,需反復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完善。此外,隨著外部環境和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也隨之變化,這樣也需要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因此,培養方案的完善貫穿著培養的全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作者:呂維忠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黨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