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食品塑料包裝中納米碳酸鈣的特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包裝與食品機械雜志》2015年第一期
1試驗過程
取表面積S為160cm2的樣品,按每cm2加1mL食品模擬液,將樣品全浸泡于容器內,即浸泡液體積V為160mL。試驗分別采用飲用純凈水、4%乙酸液、20%乙醇和正己烷作為模擬液,在20℃,40℃和70℃水浴鍋中浸泡,浸泡時間分別為0.5h,1h,2h,4h和6h。后移取50mL浸泡液,蒸干,用1mL硝酸消解殘渣,后用飲用純凈水定容至50mL,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消解液中鈣濃度(C:mg/L),原子吸收光譜儀工作條件見表1。鈣的遷移量W按下式計算。
2試驗結果與討論
對納米碳酸鈣保鮮盒進行切割,表面去毛刺,然后利用掃描電鏡觀察納米碳酸鈣在其中的形態分布,結果發現顆粒常以團聚物形態存在,如圖1,產品中納米顆粒的粒徑基本處于10μm級,遠遠高于納米碳酸鈣原料60nm水平,且極不均勻。分析認為造成顆粒團聚的主要原因是納米顆粒比表面積大,表面能高,處于能量的不穩定狀態,極易通過團聚達到穩定狀態,團聚消弱了納米顆粒填充的增強作用[8]。要得到分散性好、粒徑小的填充狀態,必須削弱或減小納米作用能。目前一般采取機械分散法,即通過機械力把顆粒聚團打散,或者通過加入分散劑、干燥處理等方式。另外成分對納米顆粒的團聚也有一定影響,成分越均勻,純度越高,團聚的趨勢越低。如圖2、圖3所示,納米碳酸鈣顆粒中鎂、鋁、硅等雜質,進一步加劇了顆粒團聚趨勢。
2.2遷移特性分析
由圖4可以看出,在相同溫度下,隨著浸泡時間延長遷移量有所增加,相同浸泡時間下,浸泡溫度升高,遷移量增大。分析認為:納米碳酸鈣填料分散在塑料制品中,兩者之間沒有緊密的化學結合鍵,高溫、長時間浸泡消弱了兩者之間結合力,導致碳酸鈣向模擬物遷移趨勢增大。圖5是納米碳酸鈣在20%乙醇浸泡液中的遷移情況。在相同溫度下,隨著浸泡時間延長,遷移量緩慢增大,浸泡溫度升高,遷移量明顯增大。分析認為:溫度升高使得乙醇浸泡液濃度升高,乙醇對PP的溶脹作用增強,導致碳酸鈣顆粒與塑料之間的結合力減弱,顆粒更易于遷移。納米碳酸鈣在正己烷中的遷移特性與在20%乙醇中類似,如圖6所示。浸泡溫度偏高時,時間對遷移量的影響較為顯著。由圖7可見,遷移量隨浸泡溫度、浸泡時間的增大而增大,但浸泡時間對遷移量的影響較為顯著。分析認為:碳酸鈣顆粒易溶解于乙酸,屬于化學反應,并隨著溫度升高,時間延長,該溶解反應加劇,表現為遷移量不斷增大。由圖8可見,在相同溫度和時間條件下,4種模擬物中納米碳酸鈣遷移量大小依次為:4%乙酸>正己烷>20%乙醇>水,即酸性食物>油性食物>酒類食物>水性食物。4%乙酸本身對無機填料有溶解作用,且隨著溫度升高,酸溶反應會更快,所以碳酸鈣在酸性模擬物中濃度遠遠高于其它模擬物;另外根據相似相溶原理,正己烷作為油性模擬物,是有機非極性物質,聚丙烯也為有機非極性材質,兩者之間存在溶脹作用,聚丙烯在正己烷溶液中溶脹后,包裹其中的納米碳酸鈣顆粒被釋放出來,因此正己烷模擬液中遷移量相對較高。雖然酒精也屬于有機物質,但與水一樣屬于極性物質,碳酸鈣溶解能力相對較小。納米碳酸鈣在溶脹或溶解同時,也存在擴散行為,根據擴散的菲克理論,擴散量與溫度、時間成正方向關系。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納米碳酸鈣填料在食品包裝產品中易發生團聚,導致納米顆粒的分散性差;納米碳酸鈣在水性、油性、酸性及酒精類模擬物中均有遷移,并隨著溫度升高,浸泡時間增大而增大,但遷移特性有所不同,納米碳酸鈣在酸性模擬物中呈現最大遷移量。
作者:曹國洲劉在美肖道清單位:寧波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