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以(環發[2006]114號)印發《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從制度上明確了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測機構、質量管理機構或質量管理人員的職責、工作內容,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考核內容及方法、合格證的管理等,保證監測人員持證上崗,具有從事監測和分析的工作能力及知識儲備。
1.1選擇正確的監測分析方法監測分析方法首先選擇國家頒布的標準分析方法,其次選擇國家環保部頒布的標準分析方法,對沒有標準分析方法的監測項目,可采用《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中推薦的方法。此外,還應考慮監測對象的濃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檢出限。當實驗室不具備采用標準方法的條件,或采用標準方法不能獲得合格的測定數據時,必須對選用非標準的方法進行驗證和對比試驗,并報省級以上環境監測部門審核、批準。我國目前常見大氣監測指標有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氮氧化物等。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有動力采樣法-溶液吸收法采樣,后以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特征波長時的吸光度,以吸光度與濃度的關系得出樣品中待測物質的含量。TSP、PM10通常使用濾料阻留法進行測定,按照某速度對大氣抽取,將懸浮顆粒物TSP留于稱重濾膜表面,對應用前后的TSP重量進行計算,并根據采樣器流量與時間計算抽取空氣體積,以得出TSP、PM10濃度。固定污染源排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定電位電解法進行監測,煙氣中待測物質擴散通過傳感器滲透膜,在電極上發生氧化或還原反應,產生擴散電流的大小與待測物濃度成比例關系,得出待測物質濃度。
1.2采樣前準備經檢定(強檢)或自行檢定(非強檢)的儀器需定期校驗和維護,形成校驗與維護記錄。現場采樣前對微壓計、皮托管、煙氣采樣系統、吸收瓶進行氣密性檢查,對煙氣測定儀、測氧儀、自動煙塵采樣儀和含濕量測定裝置的溫度計、電子壓差計、流量計進行定期校準。《固定污染源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范》(試行)(HJ/T373-2007)要求定電位電解法煙氣(SO2、NOx、CO)測定儀應在每次使用前校準。采用儀器量程20%~30%、50%~60%、80%~90%處濃度或與待測物相近濃度的標準氣體校準。《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HJ/T397-2007)要求定電位電解法煙氣(SO2、NOx、CO)測定儀,應根據儀器使用頻率,每3個月至半年校準一次。在使用頻率較高的情況下,應增加校準次數。用儀器量程中點值附近濃度的標準氣校準。對排氣溫度測量儀表、斜管微壓計、空盒大氣壓力計、真空壓力表、轉子流量計、干式累計流量計、采樣管加熱溫度、分析天平、采樣嘴、皮托管系數至少半年自行校正一次。檢查空白濾筒有無裂紋、孔隙或破損,采樣嘴是否變形或損壞,乳膠管有無老化等。
1.3樣品的采集與運輸貯存采樣點的布設盡量均勻且具代表性,采樣時段能較好地反映高、低及一般污染濃度水平;監測前用與待測物相近濃度的標準氣體對儀器進行校準,盡可能減少流量誤差對采樣體積的影響;嚴格控制采樣時間及采樣時的溫度;在對大氣環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確定監測頻率和監測項目;明確采樣人員、接送樣品、分析人員在樣品傳遞過程中的義務和責任,有效確保樣品的完整交接,并做好平行樣品、空白樣品的采集和記錄工作。SO2甲醛吸收法采樣溫度需控制在23℃~29℃,四氯汞鹽吸收法采樣溫度需控制在10℃~16℃,溫度偏高或偏低,都將影響采樣吸收效率。在樣品采集、運輸和存放過程中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如果樣品不能當天分析,應在4℃~5℃下保存,但存放時間不得超過7d。
1.4實驗室分析與數據處理實驗室質量控制可分成實驗室內部與實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內部控制對于環境監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關系著樣品監測分析以及數據處理的結果,經過特異質量控制圖與其他方式分析應用,對監測質量進行控制。在實驗室過程質量的控制中,需要做好基礎工作,保證實驗室安靜清潔,全部儀器要檢測校驗,高精度的儀器室,應對全部設備實施定期校驗及維護,保證儀器設備正常運行,對于監測人員來說,專業理論技術要掌握,持證上崗,非專業人員不得實施監測工作,保證監測人員的工作質量,確保實驗數據有效真實。要保證監測數據能真實反映實際狀況,就要重視數據處理質量的管理方法,可制定數據質量的管理責任制,并貫徹執行。數據處理質量涉及實驗數據分析管理與報告審核程序的規范,當監測數據記錄與刪改時,應依照相關規定,經相關人員進行復核,并由負責人簽字,一旦發現可疑數據,應組織人員查證分析,及時糾正。
2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與環境管理的要求和監測技術的發展相比,目前,環境監測標準、技術規范和質控技術的發展仍表現出滯后和不完備的現象,主要表現在:(1)目前在用的環境監測方法標準中,有部分仍未建立國家層面的標準,部分標準也未得到及時的論證和修訂。(2)與監測方法相配套的質控技術研究相對落后,許多監測方法中缺少必要的質控措施內容或措施過于簡單。(3)對大氣應急監測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質量控制體系以及統一的標準和要求,缺乏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方法。(4)與手工監測相比,目前自動監測也存在質量管理職責不夠明確,制度規范不夠完善,質量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同監測工作同時起步,共同發展,并在近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與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的新形勢相比,目前的質量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與之不相適應的地方,完善和發展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是環境監測走向科學化、制度化、定量化和標準化的必然要求。在以后的監測工作中,還需繼續強化質量意識,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及監督機制,拓展質量控制領域與手段。針對不同情況,不同狀態下的大氣環境,提出相應的質量管理措施;自主研發監測儀器、設備核心部件,統一儀器設備規格,降低測試誤差;將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推至新的高度。
作者:張健柴敏平羅勇單位:江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