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防護林體系建設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總結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成就,剖析防護林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推動防護林體系健康發展的策略: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完善防護林工程管理;依法建設與保護防護林;構建防護林激勵導向機制;實現防護林科技突破。
關鍵詞:防護林;建設;成就;問題;對策
0引言
防護林體系建設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護林建設,防護林在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糧食穩產增產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維護了國家的生態安全。但是,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科技水平等因素制約,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總結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成就,剖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推動防護林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我國防護林建設提供科學思路和戰略支撐。
1我國防護林建設的主要成就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防護林面積9967萬hm2,占有林地面積的48.0%;蓄積量79.5億m3,占森林蓄積的52.5%。其中,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占防護林總面積的89.4%,是防護林的主體。特別近20年來,我國防護林面積、蓄積年均分別增長18.3%和13.1%[1]。通過多年建設,防護林體系在改善生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1有效減輕土地沙漠化程度
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改變了沙區面貌,沙化程度持續減輕。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全部實現了沙漠化土地凈減少的根本性逆轉。
1.2明顯減少水土流失面積
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減輕了水土流失現狀,黃土高原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得到治理;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
1.3促進水源涵養和保護
防護林建設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廣東省東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質保持在二類以上,新豐江等大型水庫水質保持一類水質標準,可以直接飲用。
1.4提升農田生產效能
農田防護林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田小氣候、糧食穩產增產等方面作用十分顯著。農田防護林網內與無林網的對照點相比,風速平均降低32.9%~47.7%,相對濕度平均提高7.1%~20.5%,土壤蒸發量平均減少27.4%,單產平均增加12.3%~15.2%。三北地區通過防護林的建設,糧食單產和總產量都顯著提高。
1.5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通過防護林工程建設,三北地區野生動植物數量明顯增多,其中,野馬、藏羚羊等種群迅速增加。山西省,以前少見的遺鷗、小天鵝、藍尾石龍子、王錦蛇等相繼被發現。
1.6增加森林碳匯和釋氧
防護林建設大大增加了我國的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同時也增加了森林碳灰和釋氧。2010年,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區林分年固碳量0.75億t,釋氧2億t,林分年固碳價值746.9億元,釋氧價值1996.9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69.4億元和185.6億元。
2我國防護林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建設任務仍十分繁重
雖然我國防護林建設成績巨大,但從目標需求看,防護林建設任務還很艱巨,且難度越來越大。全國尚有宜林地的68%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這些造林地多為山高石多土層薄,加上干旱少雨,交通不便,造林難度極大,營造林任務仍十分艱巨。
2.2國家扶持力度薄弱
防護林體系建設雖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但國家扶持力度有弱化趨勢。如2016年,人工造林國家補助500元/667m2,封育為100元/667m2,受苗木價格、人工費提高等因素影響,營造林實際成本大幅度上升,一般1000元/667m2以上。與糧食作物收益相比,防護林建設收益慢,且公益林不允許隨意采伐,嚴重影響了農民參與防護林建設的積極性。
2.3科技支撐體系不完善
盡管林業科研機構、高校等積極參與防護林建設,但由于科研經費不足、機制不活等原因,科技支撐力度還遠遠不夠。一是林業科研不足。干熱、干旱河谷等生態脆弱地區的造林樹種選擇、適用造林技術等科研工作沒有實質性突破;二是科技推廣滯后。生根粉ABT、保水劑等一些新技術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三是工程技術標準滯后。各防護林工程制定了一系列技術標準、規范,但隨著工程建設發展,與現行國家體制機制、工程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相適應,急待修訂完善;四是工程監測體系建設欠缺。我國防護林建設工程檢測體系一直沒有建立,更沒有形成區域監測網絡,難以對工程建設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
2.4林種結構與多樣化功能
需求不相適應一是樹種單一。北方造林以楊、柳、榆、槐、椿、樟子松等樹種為主,營造了大面積純林。林分呈現純林多、混交林少;闊葉林多、針葉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的特征,森林生態系統的系統性與抗逆性有待提高。二是建設內容單一。防護林建設只突出造林環節,忽視管護、經營、撫育等后續工作,“重造輕撫”、“重造輕管”現象嚴重,致使部分區域林木保存率低,森林質量下降。
2.5防護林退化老化問題突出
我國防護林建設任務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林分早已進入成、過熟期,生長停滯、生理衰退、抗逆性降低,病蟲害嚴重。如2003年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出現大量防護林瀕死木、枯死木,2007—2012年呈逐年加重。據河北省林科院對死亡林木解析結果顯示:樹皮腐爛病達到100%,心腐病達到92%,受害蟲危害株數達到83%,自然老化現象十分嚴重。這種現象在三北、沿海等區域有普遍性,急待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3對策措施與建議
3.1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
防護林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的公益事業,它的健康與否關系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防護林事業應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之一,從營造、撫育、管護、更新等應由公共財政全覆蓋。通過各級財政預算,按需支出。根據事權劃分原則,合理界定國家、地方防護林;國家防護林由中央財政全額撥款,省級、縣級防護林分別由省、縣財政全額撥款。兼用林可采取受益者籌集資金為主,國家適當的投入模式進行建設。除實行財政無償供給這種主要形式外,近年來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積極探討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性難題,利用碳灰機制,籌集資金,進行防護林建設。2001年以來,我國已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通過提高國家補償標準,建立生態效益普惠補償機制,探索生態效益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可能,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體現生態效益的市場價值,調動造林護林愛林的積極性,解決生態林業發展的原動力。
3.2完善防護林工程管理
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級工程建設管理機構,充實管理人員,強化管理職能,形成上下貫通的管理體系,全面承擔起工程建設規劃、計劃、督導、檢查等職責。要將各項工程建設落實層層,把工程建設任務分解落實山頭地塊。著力抓好地方配套資金的落實;要創新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本著國家、地方、社會與市場共同投資的模式,廣籌工程建設資金,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向防護林工程建設領域流動,構建多元化的長期、穩定投入機制。
3.3依法建設與保護防護林
第一、依據《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規,細分防護林二級林種,出臺相應分類施治條例、辦法,規范防護林的建設管理。主要包括各種防護林建設的目標責任考核獎勵辦法、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建設成效驗收辦法等。第二、要修訂完善防護林建設相關的標準,形成系列技術性規范。第三、要建立防護林破壞案件責任追究制度,把防護林保護與管理的責任落實到各級政府的肩上,對不履行工作職責,監管失誤,甚至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導致森立資源遭到破壞,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大案要案的國家工作人員,要依法追究行政責任,直至法律責任。第四,應從經濟、社會、環境、基礎設施及城鄉建設等方面設定規劃目標和檢測變量,建立規劃實施監督機制,以便對規劃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3.4構建防護林激勵導向機制集體林權改革后,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發展與林農的經濟需求存在一定矛盾,林農得到林地承包權后,受經濟利益驅使,本應以防護林為目的的營造林,可能會向經濟林等非防護林方向發展。因此,要保證集體林改后防護林建設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亟需利用利益導向和政策導向功能,限定防護林發展方向,防止防護林建設落地后轉變成為經濟林或其他防護林。
3.5實現防護林科技突破
良種是建設現代林業的物質基礎,是提高營造林質量的根本保證。一要重點抓好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不斷豐富和優化工程建設的樹種結構。二要適應生物質能源發展的需要,積極引進和培育生長快、生物量大的灌木樹種,為開發利用林木生物質能源奠定資源基礎。三要結合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新格局,在條件較好的村前屋后、田邊、渠邊等推廣應用經濟價值較高的珍貴樹種,在發揮防護效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效益。四要針對工程區干旱、缺水、沙化等突出問題,緊緊圍繞抗旱保活,大力推廣魚鱗坑、圍堰客土、水平溝等蓄水保墑整地技術,大力推廣封山(沙)育林技術,林農復合經營、小流域綜合治理、沙地生物經濟圈、生物固沙技術等,為工程建設向困難立地推進提供技術支撐。五要按“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原則,把現有技術優勢集成、組裝配套,在不同立地類型區的整地方式、造林方式、林種、樹種配置、喬灌草比例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點突破,推廣一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為推動整個防護林工程建設走上科學的發展軌道樹立典型和樣板。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J].林業資源管理,2014,(1):1-2.
[2]周璇,郭丕斌,周娟美.華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成效評價[J].經濟師,2017,(1):14-16.
[3]孫慶來,盧佶.三北工程“十三五”期間建設重點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6,(9):67-70.
[4]關健超,韋立權,陳麗.廣西珠江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效、問題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7,(1):109-110.
[5]劉玉平.丹東市防護林工程綜合效益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7,(1):84-85.
[6]吳灝,張建鋒,單奇華.太湖防護林建設的生態效應[J].水土保持通報,2016,(1):219-223.
[7]蔣淑云.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237.
[8]史凱航.遼寧三北防護林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6,(4):85-86.
[9]王君.論生態防護林建設的意義及造林方法[J].中國林業產業,2016,(8):142.
作者:王強恩 單位:遼寧省實驗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