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的國際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本文從中國商貿流通企業與國外商貿流通企業的比較作為研究出發點,從業態發展模式、空間擴張模式、物流運作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進行比較,發現當前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困境,并提出中國商貿流通企業優化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推進中國現代化商貿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前言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雖然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是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整體上國際資本流動更趨活躍,金融、商貿、流通等領域發展更為迅速,加之互聯網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呈井噴新趨勢,中國商貿流通業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商貿流通業指的是商品通過批發商、零售商最終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流轉過程,涉及商流、資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一切貿易關系的集合,包含批發、餐飲、零售、倉儲、物流、信息、保險和金融等諸多行業,是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的連接紐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51556億元,比上年增長26.2%。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6%,高于2015年4.9個百分點,高于2014年15.8個百分點。可以說,中國的商貿流通現代化初步顯現,流通主體呈多元化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22.97萬億元,同比增長25.5%;其中,B2B市場交易規模16.7萬億元,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5.3萬億元,生活服務O2O交易規模9700億元。然而,當前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仍不夠成熟,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足,難以與海外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抗衡,因此本文將比較中國商貿流通企業與國際先進商貿流通企業,分析當前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發展中國商貿流通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相關策略,加快轉變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方式,提高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現代化水平。
二、中國與國外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的比較
(一)業態發展模式比較
從整體上看,商貿流通企業的業態發展模式主要分為單一業態和多業態,在實際的市場活動中,多業態發展和單一業態發展往往表現出共存的模式。海外商貿流通企業既有單一業態發展模式,也有多業態共同發展模式,如沃爾瑪和家樂福都是多業態發展模式,而麥德龍和TESCO樂購在中國市場則采用單一業態發展模式。其中,以大型零售企業沃爾瑪為例,其呈現出超級市場、購物廣場、社區商店、山姆會員店、折扣百貨店等多業態發展模式,其中,山姆會員店是沃爾瑪美國市場的主導業態,而購物廣場是其在中國市場的主要業態。而麥德龍則呈現專賣店、百貨店、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商場等多種業態,但始終集中于某一類目標顧客,以倉儲式商場的單一業態發展模式在中國市場擴張,業態種類遠遠少于母國市場。而中國商貿流通市場主要集中在多業態發展模式上,單一業態發展模式較少。其中以大商集團為例,其組建于1995年,是中國百貨商業第一大公司、中國百強企業,2016年銷售突破2350億元,擁有著專業店、新瑪特購物中心、大型綜合超市、百貨店、天狗網等多種業態。不同于多業態發展模式,國美電器采用的是專業店的單一業態發展模式,集中于統一的目標顧客。從發展的歷程和模式來看,中國的商貿流通企業業態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業態模式的創新思維,幾乎全部復制發達國家的成熟業態,難以真正擁有獨具中國特色、適應本土的新型業態發展模式。海外商貿流通企業和中國商貿流通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業態種類對比。
(二)空間擴張模式比較
蜘蛛式和蜜蜂式是當前商貿流通企業發展空間擴張的主要模式,其中前者指的是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布局如同蜘蛛般在同一區域內密集織網,而后者則指的是慎重布局,看重的是好地方,打點分散性擴張。其中,在海外商貿流通企業中,麥德龍在中國市場采取了蜘蛛式的空間擴張模式,盡可能接近顧客、供應商、員工,因此其主要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進行周邊城市的擴張;而家樂福則是以蜜蜂式的空間擴張模式為主,主要挑選繁華城市如北京、上海、重慶、武漢等開店。在中國商貿流通企業中,國美電器主要采取蜜蜂式的空間擴張模式,其立足于全國市場,全面覆蓋,國美門店總數達到1000家以上,覆蓋全國256個城市;而上海百聯集團采取的是先蜘蛛式后蜜蜂式的空間擴張模式,形成以上海為基地、華東為依托密集布點織網,逐步在中國北部、南部及中部建立經營網點的格局。可以看出不同的商貿流通企業的空間擴張模式各不相同,蜜蜂式和蜘蛛式各有優劣,蜜蜂式促進了企業網點和經營規模的快速擴張,但不利于供應鏈管理,流通成本過高;而蜘蛛式能夠減低整體運營成本,迅速在區域市場獲取較高知名度,但不利于集中式發展。總體來看,中國的商貿流通企業能夠跳出蜜蜂式與蜘蛛式這兩種空間擴大模式的思維限制,創造性地先蜘蛛式或蜜蜂式擴張,獲得一定的發展基礎后再選擇蜜蜂式或蜘蛛式發展,較快地及時調整戰略擴張方式。
(三)物流運作模式比較
商貿流通企業的物流運作模式較多,比如供應商配送、第三方物流或者自營物流模式。國外的商貿流通企業由于受到一定的政策或地域、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不能自如選擇物流模式,因此在中國市場中主要采取供應商配送的物流運作模式,有些企業兼有自營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物流模式。而鑒于本土地域優勢,中國大型的商貿流通企業則以自營物流模式為主,同時兼有第三方物流配送為輔,如上海百聯和大商集團都選擇自建配送中心的自營物流運作模式。整體上,目前國內和國外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選擇第三方物流配送的較少,在本土市場還是以自營物流模式為主。海外商貿流通企業和中國商貿流通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物流模式對比。
(四)盈利模式比較
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的盈利模式最主要有購銷差價、進場費、類金融模式、低成本模式等四種模式。其中,購銷差價模式指的是低成本買進高價格賣出獲得利潤的傳統贏利方式;進場費則是指商貿流通企業通過向供應商收取商品各種進場費用的盈利方式;類金融模式指的是商貿流通企業因商品現金交易而延期數月支付貨款,形成較大規模的賬面浮存現金以進行規模擴張或轉作他用的資金內循環盈利模式;而低成本盈利模式主要是商貿流通企業通過有效的供應商管理比如進行大規模采購以降低經營成本。如表3所示,中國市場上,海外商貿流通企業和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的贏利模式不大相同,其中進場費模式是商貿流通企業最為主要的贏利模式,但也極易造成商貿流通企業與供應商的矛盾沖突。目前低成本模式較少,且類金融模式在中國商貿流通企業并不普遍,國美電器就采用了類金融的盈利模式運作,甚至可以延期6個月以上支付供應商貨款,形成了“商業+地產”的模式。
三、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困境
(一)規模差距懸殊
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得到顯著的提高,但是對于商貿流通企業而言,還未能發揮出規模經濟的作用,而海外的商貿流通企業大多資本雄厚,發展歷史時間較久,具有較大規模的競爭優勢。在中國市場,2016年百強連鎖企業中國有企業銷售同比增長為-0.5%,15家企業出現負增長,門店同比增長1.0%;民營企業銷售和門店增長率分別為5.1%和11.4%,外資企業銷售和門店增長分別為6.3%和10.6%,且大型流通企業數量少,中國連鎖百強第一的蘇寧集團,年銷售額僅相當于沃爾瑪集團銷售規模的3.8%。由此看出,中國企業流通市場主體能力不強,規模差距懸殊,還有待進一步加快形成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充分發揮規模經濟的帶動作用。
(二)管理水平較為落后
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管理水平與海外的大型企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外著名的商貿流通企業不斷加強自身的門店優化、供應鏈管理、全渠道營銷等方面,提高企業的采購、物流配送以及信息技術水平。然而,中國的商貿流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大多數還是采用傳統的老辦法,管理水平較為落后,比如在商品采購方面缺乏建立系統的采購中心的意識,服務質量較差,國際競爭能力明顯不足,且流通現代化、信息化程度較低。當前中國商貿流通企業流通配送速度慢,物流總成本過高,中國物流總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1%,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0%)。
(三)經營理念需優化對比
在中國市場的國外商貿流通企業來看,其經營理念在不斷隨著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優化,始終做到保證供貨,并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保證顧客100%的滿意度,如沃爾瑪的微笑服務。然而,中國的商貿流通企業發展仍不完善,經營理念較為落后,遠遠不能達到企業利潤與消費者滿意的均衡經營。因此,中國商貿流通企業需要結合當前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以及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管理經驗,由經營者思維向消費者思維轉變,由競爭導向轉變為客戶導向。
(四)品牌競爭力不足
國外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在中國市場中擁有較大的知名度,如家樂福、沃爾瑪等。然而,中國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的全國性知名品牌很少,更不用說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企業了。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商貿流通企業必須重視自身品牌的建設,創新性地開發自有品牌,并致力于不斷創新,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轉變經營方式、零售業態以及盈利模式,注重完善消費體驗與服務功能,努力加強完善品牌的管理和維護,致力于打造擁有著名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主業突出、輻射范圍廣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集團,增強外部市場競爭力。
四、中國商貿流通企業優化發展的對策
(一)重新進行市場定位
在中國,國外商貿流通企業已經具有較大的知名度,并迅速搶占了大多數的大中城市以及東部地區市場份額,但是難以進入中國的西部地區及農村地區。中國商貿流通企業應該重新進行市場定位,積極利用自身的地域資源和“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優勢,努力挖掘市場潛力,轉向中國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刺激國內農村需求,建立一些新的零售業態,搶占先機,促進消費,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創建自有品牌
當前中國商貿流通企業的自有品牌寥寥無幾,然而在現代市場中,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品牌,因此中國商貿流通企業必須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樹立品牌意識和概念,積極參與到產品的生產和設計中,開始創建自有品牌,培育新的發展優勢,突出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增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加產品的內在價值和附加值,培養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
(三)經營途徑和業態多元化
當前中國的商貿流通企業經營業態仍然較為單一,百貨、超市以及購物中心是主要的經營模式,與國外的商貿流通企業進行競爭還需要更加注重企業經營途徑和業態的多元化、信息化、網絡化,適當的分散經營風險,有助于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比如,最大化地利用最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有效結合企業實體店鋪并開發網上商城,便利網絡消費者的同時,有助于挖掘潛在的消費潛力,擴大經營范圍和規模,呈現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彌補零售業單一經營模式的缺陷,進行綜合發展,大大提高競爭能力。
(四)培養本土商貿流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國的商貿流通企業應該加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經濟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一方面要及時了解市場的消費需求變化,保證自身的經營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消費欲望,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商品,并加強顧客管理和維護,以顧客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知名度的同時,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良好鮮明的企業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中國商貿流通企業要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利用國際商業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合作方式和連鎖等渠道,全面與國際商貿服務業發展接軌,建立商貿流通服務網絡,真正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瞿淦 單位:鹽城工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