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供應鏈管理》是研究供應鏈構建、運作與管理的基本規律、理論、方法及其實踐應用的專業主干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供應鏈管理教學提供了便利,開發了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但目前來看,供應鏈管理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學習內容重疊、授課碎片化嚴重、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程度低等問題。探討信息化背景下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存在問題,進而提出了調整策略,如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參與課程開發與設計;引進先進設備營造真實仿真環境;采用多維動態教學法建立項目課程體系;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以期提高供應鏈管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化;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動態
教學供應鏈管理是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進行控制,而達到所有節點協調合作、互利共贏的局面,它不僅能加快不同節點之間的反應速度,還能減少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成本。供應鏈管理是當代企業管理和學術研究都十分關注的焦點,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供應鏈管理教學提供了便利,開發了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但目前來看,供應鏈管理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不能解決,教學質量會大打折扣。
一、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供應鏈管理》是研究供應鏈構建、運作與管理的基本規律、理論、方法及其實踐應用的專業主干課。其教學內容包括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供應鏈網絡設計、供應鏈管理戰略與策略、供應鏈物流管理、供應鏈信息管理與供應鏈績效評價等。信息技術帶來了教學方式的變革,但很多學校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或者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問題:
(一)學習內容重疊
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涵蓋了眾多知識領域,如采購管理、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生產管理、客戶管理、物流管理等,學校將供應鏈管理的教學安排在這些課程結束之后,這樣一來會讓學生感覺似曾相識,產生學習內容重復繁瑣的學習體驗,很多學生認為《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空泛,僅僅是對其他專業課程知識的綜合。但供應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點,如采購管理教學生如何在談判中獲勝,而供應鏈管理強調采購雙方的雙贏。
(二)授課碎片化現象明顯
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逐漸嘗試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進入供應鏈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在網上搜索到比課堂學習內容更快捷、更豐富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往往都是碎片化的內容,忽視了供應鏈管理的精髓———整體化思想。
(三)信息化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程度不高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有高低之分,這融合緊密程度主要取決于教師自身是否具備一定的信息資源運用能力。如果教師對于互聯網資源運用得當,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雖然很多高校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引入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電子教案,并融入了案例討論等,但是信息技術的課堂融入僅僅是將有關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教材制作成PPT加以播放,本質還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此外,有些教師運用互聯網信息進行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時過于娛樂化,播放供應鏈管理典型案例,融入方式過于表面化,根本無法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這樣就使得互聯網課堂實際運用效果不佳。
(四)學習實效有待提高
信息技術與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的融合,帶來了教育領域的變革,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但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給供應鏈管理課堂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果。一方面,網絡信息資源紛繁復雜,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容易沉迷于網絡,懈怠了學習;而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時,會對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十分依賴,“有問題找度娘”成為現在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主要手段,學生在學習供應鏈管理相關內容時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了互聯網的奴隸。
二、利用信息技術改善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的策略
如何改善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課堂教學質量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亟需解決的問題。針對目前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出現的種種問題,筆者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促進互聯網與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有機結合。
(一)端正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意識
在大學校園中,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部,學生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時間也占據了大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供應鏈管理教學課堂上學生把玩手機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很多教師對智能手機及無線互聯網的課堂運用存在質疑,他們認為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課堂,浪費了學校與教師為他們提供的教學資源。學校應針對這一情況,轉變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意識,提高他們對互聯網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作用的認識,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讓他們學習供應鏈管理教學軟件,將企業供應鏈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包括原材料供應到產品進入客戶手中的整個供應鏈環節,在教學中實現物流環境的真實再現。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提高大學生運用智能手機開展供應鏈管理學習的自律意識尤為重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必須學會改變角色,要成為學生使用網絡媒介的引導者和顧問,強調正確利用網絡媒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者;教學要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來引入供應鏈管理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管理思想、業務流程以及物流單據等都取材于真實案例,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要我學習”的被動狀態轉變為“我要學習”的主動狀態。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學生交流探討問題。
(三)具體實施策略
為了能將信息技術更好地運用到供應鏈管理課堂之中,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參與課程開發與設計建立供應鏈管理教學資源平臺,利用該平臺組建學習小組,對課程中涉及的教學任務項目化,學生可以獲取這個教學項目的背景資料、任務要求等,讓學生在管理平臺的協調下,通過實際操作、角色模擬更加深入地了解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了解企業化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與控制。此外,嘗試使用專業課程學習公眾號,由教師開設微信公眾號,讓全體學生共同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計劃、教學視頻,以及一些輔助性的信息內容通過公眾號予以,讓學生提前知曉學習內容,進而提前進入學習角色,而且還能解決大學生平臺服務器高峰時間段的使用擁擠問題。2.引進先進設備,營造真實仿真環境在供應鏈連管理教學課程設計中,要將物流與信息流連接起來,將供應商、物流、銷售商管理平臺都納入到仿真系統之中,讓學生真正能了解物流從上游到下游的“流”的內涵。在學校物流實驗室的打造方面,引進先進的管理設備如GPS、RF、RFID等先進的物流設備,提供與外部物流設備接口的設備,如物流設備立體倉庫、電子標簽等,來提升和拓展學生的學習效果。
3.采用多維動態教學法,建立項目課程體系多維動態實踐教學是指以多種方式整合教學,由于供應鏈管理學科更新變化比較快,所以教學信息也應該與時俱進,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調整,盡可能地與供應鏈管理行業進行對接,這樣才能保證把最新的學科知識、現實問題反饋給學生。具體內容,可以是軟件仿真操作———模擬視頻教學———信息設備實操訓練———校外實訓等,這樣一來能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為了能讓畢業生更好地適應供應鏈管理工作實際,課程設計方案要按照“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要求設計,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有導向性,激勵學生更努力地投入今后的項目完成中。
4.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對實踐性要求比較高,所以說學生的評價考核更具有復雜性。對于供應鏈管理課程的考核,應將平時考察與期末考核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在每次的教學項目中,小組組長按時記錄組員的工作完成情況,并及時提交到供應鏈課程信息資源平臺,再由教師對每位同學的平時成績做出鑒定;而且利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直接在系統軟件方面進行操作,便于教師查看學生的完成進度、完成質量。對于校外實踐操作性任務的考核,由組長負責過程考核,由教師負責結果評估。最后學生的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組成,其中期末成績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占20%,實踐占30%。這種考核方式凸顯了過程考核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將功夫下在平時,而不是到了最終期末考試臨陣磨槍,體現了教學全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同時利用信息化教學供應鏈管理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學生參與課題積極性高,學生也比較認可這種教學方式。
結語:
信息時代下,企業供應鏈管理也發生著新的變革,這對高等院校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不僅要做好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更要更新觀念,提高教師運用互聯網開展課堂教學的能力,讓更多的新知識、新方法融入到供應鏈課堂教學中來,向企業輸送適應信息時代的高級供應鏈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貢文偉,施國洪.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03:135-136.
[2]齊軍領.供應鏈管理教學結構與內容探究[J].物流技術,2015,11:314-317.
[3]黃娟.基于供應鏈管理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職教論壇,2013,08:65-67.
[4]劉永勝,杜志平.供應鏈管理課程建設探討[J].物流技術,2011,03:153-155.
[5]劉會新.《供應鏈管理》本科教學體系及方法的探討[J].物流技術,2012,21:458-460.
作者:郭泉 單位: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