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公共管理在改革實踐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西方各國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徹底的對政府再造,其目的是為了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環境下使本國立于不敗之地以及擺脫財政困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政府效率。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主要是指政府公共部門采用企業管理的那一套理論、技術和方法,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強調以顧客為中心以及提高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為特征,公共部門不僅追求的是效率,而且還要追求經濟價值和效益。雖然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幾十年前就已經研究新公共管理理論,并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但對于我國來說,還是一個新興的管理模式,并且對于我國這幾年的行政改革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本文通過使我們全面的了解新公共管理,并結合我國政府改革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
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一直推崇凱恩斯經濟學原理來管理國家經濟的公共行政的模式: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幫助和指導市場所出現的不足,但60年代以后,整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原來這種公共行政模式在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下已經不再適用,反映到現實社會就是政府運行的效率低下,服務的態度和質量差強人意,整個社會的經濟出現了滯漲,失業率也明顯增強,不僅給社會安全和保障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也給社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所以需要一種新的公共管理范式來推動整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所以,在這段時間,人們最期望也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對政府公共部門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改革也可以稱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在民眾這種極力的呼吁下,新公共管理應運而生,首先發起于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有撒切爾夫人帶領的內閣進行改革,然后傳播到了美國,英國和美國通過實踐新公共管理理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國家經濟日漸復蘇,因而把新公共管理推向了更為廣闊的市場,例如:歐洲一些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開展了一系列新公共管理運動;同樣作為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為順應時代的變化也在公共部門運用了新公共管理。英國和美國是最先施行新公共管理的國家,當然每個國家變革的背后都有它的推動者,英國背后的推動者是以撒切爾夫人領銜的內閣,而美國背后的推動者則是里根政府。撒切爾夫人是在英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代表保守黨參選并最終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當時的英國政府運行效率低下,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和效益也不令人滿意,失業率居高不下,撒切爾夫人強烈希望扭轉英國的蕭條經濟,自其上臺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政府公共部門的變革,撒切爾夫人一向推行政府應該盡量減少干預,政府應該做的事,政府再做,市場應該做的事,應該有市場來調節。在管理方面,她認為公共部門的管理應該借鑒企業管理,要像企業一樣重視效率,重視自己的服務,要對自身的服務進行創新,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效高質的服務,從而實現自己的公共目標,同時,在政府部門內部,原先一些決策部門不僅可以作出決策,而且還擔負著決策執行的責任,變革之后,決策部門只負責決策,計劃部門只負責計劃,執行部門只是聽令執行。在政府事務方面,原先本該屬于政府做的事但政府無暇顧及,就轉包給私營部門,這就減少了公共部門的負擔,不僅大大的縮減了政府部門的規模和層次,市政府部門結構趨向于扁平化發展,而且政府和私營業主能夠經常聯系,拉近了雙方的關系。撒切爾內閣偏向于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是英國經濟順利得到扭轉,贏得了英國國民的信賴,連續三次得到連任,被人們稱為“鐵娘子”。美國里根政府推行的新公共管理除了美國這個國家所推行的國家價值觀個人自由以外,其余的與撒切爾內閣推行的模式基本吻合,例如:同樣將市場看做整個國家經濟的核心,變革政府結構,縮小政府規模,政府管理應該廣泛的借鑒私營企業的管理模式等等。除了美國與英國之外,其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施行了新公共管理,例如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等,雖然大體相同,但也都有結合自身國情而有所改變,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新公共管理的內涵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政府變革對西方發達國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變革波及到了全世界,對幾乎所有的國家政府管理進行了重塑,政府管理不像過去那樣運用一套不變的程序和規則來管理整個國家,變革的一個目的就是讓政府的“掌舵者”從傳統公共管理中亙古不變的程序和規則中解脫出來,放開手來管理。其中變革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公共部門借鑒私營機構管理的技術、方法和經驗,公共部門管理者像私營部門管理者那樣重視組織的經濟、效益和效率,公共部門不算什么盈利機構,但公共部門的方向必須是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的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所以,這樣的政府常常被人們稱作為“企業化的政府”、“重塑政府”、“政府”等等,這樣的變革的結果就是新公共管理的面世,它是傳統公共管理的一次徹底的升華。美國學者戴維•奧斯本與特德•蓋布勒于1992年發表了《改革政府一一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一書,將20世紀60年代后期關于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推向了高潮。在這本書中,他們描述的“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則:(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2)社區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3)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服務中;(4)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5)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6)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業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費;(8)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9)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10)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從以上我們可知,政府主要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的主要焦點應該聚集的政策的制定和計劃的謀劃方面,要使政策和計劃具有前瞻性,連續性和持續性,使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效益能夠持續提高,為未來社會奠定更好的管理基礎;政府機構應該更傾向于授權,激勵社會私營機構的參與,不必每件事都由公共部門自身來做,這樣不僅影響政府機構的效率,而且還使政府部門提供服務的質量也得不到提高;私營企業部門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值得公共部門借鑒,應該倡導企業家式的政府,要以顧客為中心,以實現顧客的價值追求為自身的目標,而不是以官僚為中心;新公共管理還以市場為調節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原來本應該由市場來管的是卻讓公共部門來管,現在,市場該管的事由市場管,公共部門不應插手,這就同以往凱恩絲經濟學所推崇2016年•2月•上期經營管理者學術理論的思想有出入,凱恩絲一直認為政府可以彌補市場的不足,但新公共管理期望釋放市場自由,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打破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壟斷,鼓勵第三方參與。
三、當前深化我國行政改革的對策思考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和社會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行政管理領域也取得了十足的進步,但相比較于西方國家,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等相當復雜,所以除了要借鑒西方國家在新公共管理方面取得的經驗,同時,還要根據我國顯示的環境來因地制宜。
1.改革市場規制,推動市場經濟發展。
1949年至1978年30年間,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這種環境之下,一切市場的活動都是由政府來規制的,這種規制其實并不是有益于市場的健康發展,相反市場不能自由發展,甚至政府要全面替代市場并通過規制滲透到微觀經濟層面,對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全面干預。直到1992年黨的第十四大召開以后,首次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進入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原先計劃經濟的規制制度已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規制制度。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兩大任務,一個是要放松計劃經濟時期的經濟規制,另一個就是要建立一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規制制度,但是,我們并沒有把這兩大任務完成好,一方面,市場規制仍然過度越位,在現實中主要表現在政府的審批依然管的過寬過嚴;另一方面是市場的規制缺位,本來應該由政府來對市場進行規制的項目卻沒有規制,以至于無人規制出現了市場失靈的情況,對我國經濟社會危害極大,在這期間,市場規制職能缺位表現在消費者保護、行業生產的質量標準和生產環境要求、環境保護等方面,而且因因為這個原因引發了非常嚴重的后果,比如環境日益惡化而得不到治理,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殘次品大量在市場流通,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所以,現階段我國不能像當初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單單的放松市場規制制度,應該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該放松的放松,該強化的一定要強化,對于那些計劃經濟時代的市場規制制度要放松,而那些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規制制度要強化。
2.強化政府引導,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
現階段,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國民的要求,社會不公平現象時不時的進入我們的視域中,這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阻礙了推進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所以,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則勢在必行。如何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呢?有人提出了將新公共管理中公共服務市場化作為最佳的“藥方”,運用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改革之中。當然,我國不像西方國家發展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我國自改革開放開始,市場經濟才實行了短短的30年,我國的市場發育還不是很成熟,市場的機制和規則還不是特別完善,因此,我國公共服務改革不應該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行全面的改革,而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的進行改革,使我國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強調政府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公共服務供給應以政府為主,而其他的供給主體共同參與,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一個主體,多個參與機構進行補充的格局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而這樣,我國政府長期被人們認為是壟斷機構的說法就不攻而破,我們的政府不僅是公共服務的主體,而且還有私營機構和第三部門對我們的服務進行補充,這樣使我們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完善。現階段,我國的政府機構由于自身的壟斷,一直是重視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政府服務的質量一直都不盡人滿意,通過借鑒新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務市場化,對我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進行改革,不僅解決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穩定,而且我國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3.堅持以人為本,構建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民作為根本,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服務都要圍繞著人民展開,黨和國家服務的價值觀要體現人民的價值觀,不能與人民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人民的利益價值觀即使根本,有事目的。所以,對于政府而言,應加強自身的服務意識,要把人民作為自己的服務對象,時時刻刻關注人民所需,把是否滿足人民需求作為自己工作評價指標,努力構建服務型政府。在這里,我們可以給服務型政府下個定義:服務型政府就是以公民為中心,整個社會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下,按照一定的程序,體現社會全體公民利益的公共服務有政府來承擔。從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看出,服務型政府的本質還是以人民為主,拋離人民的意志,就不會存在服務型政府。
四、結語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新公共管理主要注重管理的質量,效率和效益,政府部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自身的時間理論,不僅提高了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而且通過私營部門或第三方的積極參與,使整個社會的經濟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本文主要敘述我國政府改革促進,然后說怎樣改革以及通過改革某些方面來促進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到提高,比如改革要注重改革市場機制;強化政府引導,形成一個主體,多方參與;堅持以人為本,政府要以人民的意志為宗旨來提供公共服務,通過運用這些新公共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在這個改革與發展的機遇期,我們必須要迎頭而上,跨過這個山頭,前方將是更加輝煌的未來,我們偉大的中國夢將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9.
[2]姬學敏.新公共管理及其對中國行政改革的啟示[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4.
[3][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2.
[4][美]截維•奧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棄官僚制:政治再造的五項戰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4一15.
[5]柴生秦.新公共管理對中國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J].公共行政,2000,(5).
[6]陳振明.評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7]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M].北京:三聯書店,2001:186.
[8]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張康之.政治文明與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價值[J].政治學,2004,(5).
[10]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2,(7).
[11][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6.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6
作者:梁言 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