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十年以來,關于僑鄉近代建筑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較少有學者將“近代華僑工業建筑”作為一個單獨對象開展歷史研究。這些歷史資料具有重要價值,但由于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正在快速流失,老舊廢棄的華僑工廠也面臨拆除的危機。因此,以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產生背景、影響因素、發展階段的梳理、總結和對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普查、統計,從而推進和完善閩南僑鄉近代工業建筑的相關研究,同時為當代的閩南地區僑鄉工業建筑轉型優化提供參考,為當代工業建筑設計提供新的創作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發展階段
1引言
近代工業建筑加速了先進建筑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的同時,推動了西方當時先進的建筑設計理論和建筑結構美學在中國的推廣與傳播。中國近代工業建筑在近代建筑發展史上占據重要位置,閩南地區也是如此。與其它地區比較,僑資和僑匯作為資本對閩南近代工業來說非常重要,城市工業大多為海外華僑投資創辦或參與投資經營。這是閩南近代工業發展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閩南近代工業發展受華僑影響很大,投資額主要集中在廈門地區。近代最早出現的市政工業建筑,如電燈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大多為僑資工業建筑。建筑規模較大、設備較當時為先進、股金較為雄厚者如淘化大同罐頭公司等大多也是華僑投資創辦的。因此,論及閩南工業建筑就不得不涉及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角度切入論述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階段。
2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背景
2.1廈門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背景
自古以來,廈門港自然環境優越,外圍大小金門等島嶼環繞,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岸線蜿蜒曲折,總線154km,是地理條件優越的避風良港。宋元時期,廈門港作為泉州海商來往廣州中途停泊的處所而得到初步發展。清末明初時期,在鄭成功海上國際貿易的推動作用下,廈門港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東南亞、日本航運貿易的中轉港口。19世紀初,自英國禁止黑奴貿易后,南洋各殖民國逐步加大對中國勞動力的需求,除普通華工外,契約華工出現。每年有大量華工從廈門出國。廈門港成為當時華工出國主要運輸口岸之一。據《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四輯》中記載,1886年至1917年從廈門出國的移民人數共計99.4萬人,移民地主要包括新加坡、馬尼拉、臺灣、香港等,移民人數在1912年達到頂峰,其中新加坡移民人數占每年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圖1)。1840年鴉片戰爭后,《江寧條約》規定廈門與廣州、福州、寧波、上海一并列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在此階段,不少華僑開始利用機會投資航運等事業。僑匯資金開始大量回流,促進了僑鄉的貿易經濟市場發展,從大批華僑開始回到祖籍地進行投資,為之后廈門近代華僑工業建筑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近代廈門華僑工業建筑在此環境下逐步孕育而生。
2.2泉州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背景
鴉片戰爭后,外商最先在福州、廈門設廠建設,逐步將近代工業帶到了泉州等周邊地區。1875年由旅日華僑周起謙投資興建的紡織手工業工場是目前史料記載最早的泉州華僑紡織工業,位于泉州城里南岳街家中,規模不大共有木紡織機10余臺。
2.3漳州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背景
由于漳州地理條件的優勢和海上交通的便利,漳州人民自唐宋時期開始就“以海為生”,唐宋時期開始就有人出海經商來謀生。宋元時期,漳州與泉州、福州、興化并列為福建四大造船點,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逐漸有更多的漳州人出海移民,移民主要在南洋地區,以爪哇人數為最多,直到鴉片戰爭以前,漳州仍有許多華僑在南洋各國經商。鴉片戰爭爆發后,外國資本入侵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導致大批城市或農村手工業者失業,被迫出海謀生。美洲和東南亞地區的開發也使得大量華人以勞工的形式出海打工。1893年清政府由于財政極度困難,為了吸引華僑投資,頒布法令解除海禁。從此,華僑在國內外的權利和地位得到法律正式承認,漳州僑鄉社會開始形成,華僑工業建筑在此背景下逐漸萌生。
3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發展階段
3.1初步發展階段(1840-1907)
3.1.1廈門華僑工業建筑的初步發展廈門近代華僑工業建筑初步發展期為1840年廈門開埠起至1907年。早期廈門工業大多為華僑創辦的,1893年鑾裕紗廠是廈門第一家紡織工廠,為廈門僑商杜四端創辦。1904年,由華僑陳日翔、林景商等人創辦了華寶制瓷公司,資本12萬,建筑規模不大。1907年之前的廈門華僑工業建筑資本不多、規模較小,但為早期廈門工業建筑發展奠定了基礎。
3.1.2泉州華僑工業建筑的初步發展在19世紀90年代實業興國的號召下,泉州出現興辦工業的熱潮,民族工業發展起來,近代工業建筑也是在這一階段的到發展,1905年,泉州開展抵制洋貨運動,大量泉屬僑商開辦的機器面粉廠和作坊共計130余家。但從截止到目前所收集到的史料來看,這一階段沒有找到華僑工業建筑的實例。
3.1.3漳州華僑工業建筑的初步發展漳州華僑工業建筑發展較閩南其它地區晚,直達20世紀初才開始有華僑投資家鄉興辦實業。根據《漳州華僑志》中統計,截至1949年前,華僑在漳州各行各業的投資總計僅18家,投資金額950萬元,在龍溪投資有20家,投資金額298萬元。在此階段,漳州華僑工業建筑主要典型代表是漳廈鐵路公司,是1905年陳寶琛向華僑籌集股金170萬銀元創辦的交通運輸行業企業。原計劃共修建漳州到廈門、泉州至東石、福州至馬尾三條鐵路。漳廈鐵路從1907年6月破土動工,至1910年才修成江東橋至嵩嶼的一段,全長只有28km,1910年通車,是福建近代第一條鐵路(圖2)。
3.2快速增長階段(1908-1936)
3.2.1廈門華僑工業建筑的快速增長階段1908年,廈門華僑楊格非創辦的淘化罐頭食品廠是廈門第一家規模較大的工業企業,1928年與陳嘉庚等人于1913年創辦的大同罐頭公司合并,更名為“淘化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淘化大同制造廠位于廈門虎頭山腳鼓浪嶼康泰垵路,動力設備均購自美國。因淘化大同在廈門近代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影響和作用,將淘化大同公司創辦年份作為閩南地區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發展階段的轉折點。1912年民國成立后,華僑紛紛參與到家鄉建設中,僑匯金額和僑資企業快速增長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由于廈門工業基礎薄弱、僑匯轉化為投資比例較小和市場輻射范圍較小等因素的影響,工業類型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化工、小型機械設備等輕工業和城市公共事業等方面,工業建筑規模均不大。1927年由南洋各屬華僑和國內實業同志集資創立了兆和罐頭公司,購置新式機器,延聘專門技術人員,制造醬油、魚肉、蔬菜等各類罐頭。廠址在鼓浪嶼康泰垵,面積50畝,制造機械設備30余部,均由美國引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廠區破壞嚴重,廠屋大半被夷為平地,僅存貨倉一棟和一半工場。投資興辦公共事業在廈門近代華僑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華僑投資的廈門近代重要市政企業按照創辦時間的先后,整理如表1所示。廈門電燈電力公司設發電廠在廈港沙坡尾,辦事處在廈門木屐街。1947年,用表制電燈用戶達到6098戶,熒光燈145戶,電力戶數98戶,由于電表缺乏,從國外定購電表手續繁瑣等因素影響,用戶量收到一定限制。鼓浪嶼中華電氣公司發電廠原建于鼓浪嶼龍頭街,因遭遇火災,改建發電廠在鼓浪嶼區康泰垵海濱山地上,土地面積共計345方丈12方尺。電燈業務主要為鼓浪嶼服務,分為用表制、包燈制、路燈(圖3)。
3.2.2泉州華僑工業建筑的快速增長階段1913年華僑吳資深籌集華僑僑匯資金組織創辦福建永安鐵礦股份有限公司,在安溪、永春、德化設有煤礦山,并測繪了鐵路及礦區明細圖。1916年由莊杰趕、莊杰茂兄弟創辦的源和堂蜜餞廠是泉州有名的百年老字號蜜餞企業。早期原廠設立在泉州市晉江縣青陽鎮(又名“五店市”),并在漳州石碼區設有分廠,1956年遷入泉州市鯉城區新門街610號,公私合營,在華僑投資和國家撥款擴建基礎上擴建,改名為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泉州源和堂蜜餞廠(圖4)。據工業遺產名錄匯總表中數據統計,廠區現有2639m2四層框架結構的冰糖車間1座、1604m2三層框架結構草制車間一座。如今,位于泉州鯉城區的老廠區改為文創園。在此階段,泉州工業基礎較薄弱,華僑工業建筑在類型上以輕工業為主,規模上以中小企業為主。
3.2.3漳州華僑工業建筑的快速增長階段在此階段,華僑開始在漳州發展公共事業,1911年由荷印華僑李雙輝在家鄉海澄城關創辦了發電廠并從海外購置了全套火力發電設備,結束了家鄉松香照明、油脂電燈的歷史,抗戰爆發后,發電設備被轉移到南靖山區。1917年,新加坡華僑林秉祥等人合資20萬元創辦了華泰電燈公司,廠區位于石碼,首批在石碼安裝了16燭光電燈800盞。華僑電燈公司的創立推動了石碼地區碾米業發展,此后碾米業利用電力為動力,新建碾米廠數十家,漳州一帶的糧食都運到石碼加工。1925年,荷印僑商黃奕住投資10萬元分別在漳州、石碼創辦“商辦漳州通敏電話股份有限公司”和“商辦石碼通敏電話股份有限公司”,至1930年分線經鼓浪嶼通到廈門。由于路線擴展,需求量較大,用戶量達200多戶,公司在1953年初實行公私合營。此階段在漳州創辦的華僑工廠還有建祥紗線廠、石碼創建的酒廠、龍溪寶業豐米廠、龍溪宏昌碾米廠、華興肥皂廠、良友針織廠等。
3.3式微階段(1937-1945)
自1937年抗戰爆發后,廈門淪陷,華僑對廈門的投資活動中斷,許多華僑工業企業受到沖擊紛紛停業或外遷,大量華僑工業建筑遭到破壞,例如廈門自來水公司和廈門電燈電力公司,在此期間大量設備、配件和線路被變賣、銷毀,損失慘重。泉州和漳州在該時期同樣受到抗戰影響,華僑工業基本沒有發展。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以后,閩南地區華僑工業建筑逐漸再次發展起來。
3.4二次發展(1945-1966)
3.4.1廈門華僑工業建筑的二次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廈門經濟的迅速恢復和政府對華僑回國投資的政策支持促進了華僑工業建筑的二次發展。1954年,在原淘化大同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重建罐頭廠,1957年改名為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廈門罐頭廠,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改為地方國營廈門罐頭廠。廠區原址位于鼓浪嶼,由于鼓浪嶼四面環海交通、水電供應不便等因素的影響,廠區在1957年初搬遷至廈門后江埭,此后30年間,不斷擴大廠房,增添設備,至2000年左右是全國10大重點罐頭企業之一。廠區總面積16.76萬m2,廠區建筑面積約9.30萬m2,員工共計約5964人。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所屬的大型工廠還有同安油廠。從1946年廈鼓地圖中統計發現,廈門市區僅鼓浪嶼島及廈門本島市區共有工廠12家,其中華僑工廠數量達到8家,占比66.7%(圖5)。從1959年廈門市規劃圖中看出,20世紀50-60年代廈門工業區主要集中在杏林工業區和廈禾路一帶,圖中標明的13家工廠中僅廈門罐頭廠一家為僑資工業建筑(圖6)。
3.4.2泉州華僑工業建筑的二次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泉州地區在1966年以前,總體上而言工業類型均以和民生相關的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發展緩慢。此階段典型實例是1954年在泉州西郊潘山創辦泉州首座現代化機械制糖廠——地方國營泉州糖廠,該廠由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創辦,資本額約279萬元,是福建省第一家機械制糖廠,廠房采用鋼混框架結構。1958年,糖廠建成了造紙車間和酒精車間各一間,每天可處理甘蔗150t,造紙2t、生產酒精300kg。糖廠是從廣東正元糖廠拆遷后擴建改造的,主要生產白砂糖,廠區機械設備由泉州電廠供電。如今,舊廠房保留完好,已被改造活化為“糖廠”主題的綜合性產業園。1952年至1954年期間,泉州晉江華僑僑眷共籌集資金約4萬元,創辦了11個手工業社、廠。1958年前后,石獅、永寧等鄉鎮等創辦了華僑抽繡廠,員工規模約200余人。從1959年泉州市規劃圖中可以看出,泉州工業建筑發展在20世紀50-60年代期間形成兩個主要工業片區,以輕工業為主。從目前統計數據顯示,1950年-1963年期間,泉州僑資工業共有南安糖廠、安溪電廠、僑友磚瓦廠等13家,廠區建筑均為中小規模(圖7)。
3.4.3漳州華僑工業建筑的二次發展1946年,華僑與漳州地方人士合資創辦“龍溪宏裕碾米廠”。1949年,新加坡楊協成投資2.5萬元在漳州重新開辦“楊協成醬油廠”。1952年,福建省華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52年至1963年間,省華僑投資公司先后在漳州、龍海、華安、漳浦的9家工廠投資365.11萬元,各廠投資金額如表所示(表2)。1955年創辦的漳州罐頭廠是當時生產規模較大的工廠,引入制罐設備、電焊罐身機,封罐機等設備。此外,漳州華僑還獨資或集資興辦了一些小型工廠,1952年至1955年,華僑在漳州創辦了華僑竹器工場和羽毛球工場,在海澄創辦華僑紙板廠等小企業。1955年至1956年,東山縣華僑在城關投資創辦了華僑電廠和華僑面粉廠。1957年,詔安縣華僑投資在南詔鎮創辦“華僑機器廠”。1959年,印尼華僑林開德等華僑籌資200萬元,購買57臺機床,擴充漳州市通用機器廠、漳州內燃機廠設備。從1959年漳州市規劃圖中工廠名錄和工業區規劃中可以看出,漳州工業建筑發展在20世紀50-60年代期間已形成一定規模,但華僑工業建筑占比不大。1959年漳州市規劃圖中標明的26個工廠中僅漳州罐頭廠、紙廠、電廠為僑資工廠(圖8)。
4結語
研究表明,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產生得益于19世紀40年代廈門、福州兩地通商口岸的形成。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發展在1908-1936年期間達到高潮,隨后受到戰爭影響發展基本停滯,20世紀50年代進入二次發展。本文通過對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剖析,以期能進一步完善僑鄉近代建筑的研究,加深理解華僑在閩南城市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同時為閩南地區近代建筑遺產保護、修繕和更新提供信息基礎和原始依據。
參考文獻:
[1]林金枝.近代福建華僑投資企業的歷史及其特點[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03):97-105.
[2]林祥瑞.略論福建華僑史的分期問題[J].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4):162-169.
[3]林金枝.略論近代福建華僑匯款[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03):40-47.
[4]莊為璣,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建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福建省檔案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上[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
[6]福建省檔案館.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下[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
[7]廈門華僑志編委員會.廈門華僑志[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
[8]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華僑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蔣才培,郭瑞明.同安華僑志[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2.
[10]晉江縣華僑志編纂委員會.晉江華僑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漳州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漳州華僑志[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12]泉州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泉州市華僑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作者:王青 單位: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