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院臨床中藥學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知識的一門學科[1]。臨床中藥學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合理為前提,著眼于科學闡述中藥藥性理論,探討中藥臨床有效與安全的應用原則,追蹤中藥療效,評價中藥多成分作用,為解決臨床常見、多發、疑難病提供科學依據。筆者結合所在縣級醫院的臨床中藥學開展情況,對縣級醫院臨床中藥學實踐進行探索,結合臨床中藥學實際工作中涉及到的問題,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中藥資源,服務于廣大患者。
1臨床中藥師應具備的素質
目前,各大中專院校中藥專業畢業生基本能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但臨床實踐能力與臨床中藥師的職責和要求往往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適應臨床需要,為此培養一批現代化臨床中藥師成為當務之急。
(1)臨床中藥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理學等中藥學相關知識,能夠獨立從事中藥學相關工作,關注國際國內各種藥物的應用情況,關注中藥質量標準和全國中藥市場的動態。
(2)應有一定的教學能力。定期向臨床醫師宣講,講解醫院常用中藥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配伍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禁忌,常見的中藥不良反應,中西藥聯用所要注意的問題。全面提高臨床醫師對中藥的使用能力,避免應用中藥的隨意性、盲目性,減少因中藥使用不當而引起的中藥不良反應。
(3)具有較強的臨床藥學服務技能,可參與醫師會診和臨床用藥。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中醫診斷學等基礎中醫知識,依據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和生活習慣等個體情況和具體病情確定治療方案,合理選用藥物,明確給藥劑量,充分發揮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2開展臨床中藥學研究
在中醫藥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重理輕技”,“重醫輕藥”的狀況。多年來,全國上下均十分重視“振興中醫”工作,但對中藥卻停留在利用上,對臨床中藥學有所忽視。殊不知“醫藥不分家”,中醫防治疾患離不開中藥,中藥若不能發揮預期的療效,必定影響中醫發展。因此,堅持醫藥結合、系統學習中藥并實踐創新,開展臨床中藥學研究,對培養醫藥兼備的臨床中藥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縣級醫院,受設備、人員、技術限制,可能無法直接進行相關研究,獲得原始資料,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保證藥品質量確保調劑配方準確“保證藥品質量”是臨床中藥學工作開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在采購保管中藥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有關規定,采購保管人員應能夠鑒定中藥的真偽優劣,掌握炮制品的質量標準,依法采購、管理、使用中藥。其次,臨床中藥師應重視中藥的調配工作,熟悉處方制度,加強處方審核,最好能把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和理法方藥相結合運用到對處方的調配中,尤其注意醫生處方中藥物的劑量、配伍禁忌、用藥方法、特殊藥品的使用等方面是否合理,杜絕差錯,保證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藥。
2.2收集現代中藥研究資料編寫藥訊開展用藥咨詢收集、整理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炮制配伍研究、新藥研究等資料,掌握中藥研究成果,辦好院內藥訊,定期向醫、護、患者介紹新藥功能及老藥新用途,及時解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同時將臨床用藥觀察的結果反饋出來,有助于選擇中藥的不同炮制品、代用品、劑型等,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為臨床中藥學研究提供依據。
2.3收集整理中藥不良反應監測資料為保障臨床合理用藥及淘汰老藥與不合格藥品提供依據對中藥不良反應按其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分類。中藥不良反應可涉及多個臟器系統,涉及最多的是皮膚黏膜損害、藥物熱。其中過敏反應發生率最高,而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反應中對機體損害最大的,一般在用藥后3~4分鐘內出現,嚴重者出現呼吸停止,搶救無效死亡。近年來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時有發生。如魚腥草注射液引起過敏性休克[2],雙黃連注射液致熱原樣反應[3-4]、皮膚過敏反應、腹瀉和靜脈炎[4],穿琥寧注射液引起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藥物熱等[5],靜滴葛根素注射液致遲發高熱反應[6]。因此,醫務人員、藥劑人員必須及時收集整理中藥不良反應監測資料,建立報告制度及其實施辦法,分析不良反應原因,提出應對措施。積極配合中醫師辨證論治,選擇安全、有效、合理、經濟的藥物。配合臨床新藥研究,為保障臨床合理用藥及淘汰老藥與不合格藥品提供依據。
3臨床中藥學開展模式初步探討
臨床中藥學應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根據中醫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學科特點,體現陰陽五行、整體辨證、動態平衡的合理內涵,注重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病癥方藥對應和以臨床療效為檢驗標準的有機結合。筆者結合本醫院的實際情況,對縣級醫院開展臨床中藥學的模式提供一些想法。設立臨床中藥學研究室,下設方劑實驗室、中藥質控室、藥理研究實驗室和療效觀察室,覆蓋臨床中藥學相關的方劑、中藥質量、中藥藥理毒理和新藥開發、中藥療效、不良反應檢測各個方面。各部門應履行職責,加強交流,保持信息暢通,及時更新、最新研究進展,以配合臨床選藥、配伍、用藥,助患者早日康復。
4臨床中藥學初步實踐
筆者所在臨床藥學科室,在開展臨床中藥學研究過程中,將中醫藥基礎理論、臨床中藥學等課程與臨床實際緊密聯系。如川貝母與浙貝母二藥,二者均性寒而潤,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為治熱痰、燥痰要藥。但川貝母主產四川,性潤而甘,尤宜于肺虛久咳;浙貝母主產浙江象山,苦味較著,性偏苦泄,多用于外感、熱毒的痰火咳嗽、風熱咳嗽以及瘰疬、癰腫等證。對于藥材市場上出現的假冒藥材,尤其是貴重藥材,如人參、珍珠、靈芝、牛黃、冬蟲夏草等的假冒品,在中藥質控室專門設立櫥窗展示真偽藥材,并不定期搜集鑒定中藥真偽優劣的方法,及時與采購保管人員互通有無。近幾年發生的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在社會上的反響很大,因此,本科室十分注重中藥不良反應的相關資料,定期與醫生溝通。同時借助數據庫、醫藥會議,整理分析本院和其他醫院或研究機構藥物不良反應,為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