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級醫院中藥學工作情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截止到2009年,重慶市40個區縣人民醫院中,僅有11個醫院通過了國家二級甲等評審。全市衛生系統充分利用創建二級甲等醫院這一時機,對本縣醫院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在3年時間內,全市縣級人民醫院要全部達到二級甲等水平,讓群眾不出縣就能看好大病和重病。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在2010年2日全國縣醫院改革發展現場會上提到,2015年我國縣級醫院建設的目標是全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使縣域居民的看病就醫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09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按照縣委、縣政府把酉陽建設成“崛起武陵山,領先渝東南”的宏偉目標,以創建“醫院管理年活動”“推廣優質護理服務”“醫療質量萬里行”“三好一滿意”活動為契機,依據《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及衛生部《醫院管理評價指南(2008年版)》[1],正式啟動創建二級甲等醫院的工作,并在2011年10月12-14日,歷時兩年順利通過重慶市衛生局醫院分級管理評審專家組為期3天的評審驗收。作為藥學服務的直接執行機構,醫院醫技科室的重點科室之一藥劑科,如何在創建二甲工作中搞好規范化管理,提高科室的整體業務技術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2]。現將筆者所在醫院藥劑科等級創建中凸顯的問題做如下分析與總結。
1本院藥學工作等級創建現狀
1.1門診藥房門診藥房是醫院的窗口部門,實行掛牌上崗,接受群眾監督。及時解答醫生及患者所提出的有關藥品知識方面的問題。藥品調劑室采用全院聯網微機系統,能為患者提供藥物查詢、價格信息查詢服務。藥品調劑室為患者提供24小時服務。月取藥處方量為6000多張,藥品費用為90萬左右。門診藥房的面積太小,只有30平方米左右,不能滿足藥品分類擺放、周轉等需要,未實行開放式柜臺式發藥,藥柜、標簽規范,藥品嚴格實行分類管理。藥學工作主要是按醫生處方調配藥品,審查藥品劑量和用法,簡單說明注意事項,發現較明顯的配伍禁忌。工作人員及窗口太少,無法開展專業的藥物咨詢服務。在保證患者合理用藥方面,藥師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3]。
1.2住院藥房住院藥房承擔著全院15個臨床科室578張(編制床位700張)病床的藥品供應及其他治療、檢查、診斷等輔助藥品的調劑工作。與各個病區電腦聯網,藥品配送實現信息化,由醫生無處方,護理人員錄入,藥師調配復核,再通過藥房內設的專用藥梯發往各病區護理站。確保臨床用藥安全、合理有效、快捷方便。月取藥處方量為20000多張,藥品費用為300萬左右。住院藥師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的工作模式仍未改變。
1.3中藥房從只能提供幾十味中藥發展到如今能提供近300多味中藥,為適應需要,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確保中藥質量,科室對調劑臺、中藥柜等全部采用優質材料,確保防潮、防蟲、防鼠,做到科學養護。實行了定點采購。中藥工作人員缺乏,僅一人,調劑工作由一人調配,并完成復核操作。
1.4藥品采購與行風建設嚴格執行新藥審批程序和日常藥品計劃采購程序,藥品實行網上招標采購,既要保證臨床藥品的供應,又要防止積壓,以銷定購,平衡出入。醫院認真執行國家有關規定,降低藥品價格,讓利患者,電子屏流動公示藥品名稱、規格、價格。建立臨床合理用藥量監控,科室用藥公示,單品種用藥總量控制,醫師用藥情況監控,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
1.5西藥庫藥庫是藥品儲存和供應的基地,現有各類西藥品種456多個。承擔全院藥品的采購、儲存、保管、供應工作。有嚴格的藥品出入庫管理、藥品有效期電子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國家衛生部門頒布的藥品管理條例。備有干濕度表控制庫房的溫度與濕度。庫房內的藥品按藥品的劑型、藥理作用、性質用途的不同分門別類擺放整齊;定期通風清掃衛生。對有效期的藥品要建立有效期藥品一覽表;注明效期,隨時檢查以免過期。對有特殊要求的藥品(低溫、避光)應嚴格按要求保管。對毒麻藥品和精神藥品要有專人保管、專柜存放、專人處方、專用賬冊、專人登記。配方發藥時嚴格核對兩人簽字。對鹽酸哌替啶針嚴格執行處方,空瓶同時換取。
1.6臨床藥學臨床藥學工作現階段舉步維艱,得不到醫院領導層的重視,軟件和硬件均欠缺,沒有專職臨床藥學工作人員,工作開展得不理想,不能有效與臨床醫生進行溝通,指導臨床醫生合理用藥。缺少一支醫藥結合型的臨床藥師隊伍來開展藥學服務工作,這是大部分縣級醫院的薄弱和缺口之處。在學科建設方面,充分發揮臨床藥學的學科優勢,搭建臨床醫學及藥學學科共同發展的橋梁,向臨床介紹藥學學科的發展情況,特別是新藥研發狀況、合理用藥知識和理論基礎、藥物臨床試驗研究和評價的標準及新方法等,推動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探討和評價工作水平的提高。根據崗位職責、任職基本資格、能力結構及人才專業特點優勢,合理安排適當崗位,重點培養臨床藥師,在掌握全科臨床藥學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向專科臨床藥師發展[4]。
2以門診西藥房和臨床藥學為例,分析等級創建中出現的問題
2.1門診西藥房
2.1.1差錯事故
2.1.1.1劑量差錯處方劑量與藥品劑量不一致時,藥師需進一步取得醫生的確定,再進行折算,這樣容易引起誤差。如:鹽酸吡格列酮藥房是30mg×7片的規格,醫生處方中出現15mg×30片。病情輕的患者一次服用劑量較大時降糖不穩,達不到理想效果。如果藥師疏忽,使患者服藥劑量與醫囑不符,尤其是大于處方劑量,可能會增加副作用。尤其是兒科處方,如果出現劑量差錯,往往會引起比較嚴重的醫患糾紛。
2.1.1.2劑型差錯如將“達克寧栓”錯發成“達克寧霜”,栓劑藥物經直腸直接吸收,對肝臟、胃腸副作用小。若將栓劑錯發成霜劑,將達不到治療效果。
2.1.1.3數量差錯取藥高峰時,藥師可能會同時接收幾張處方,若不仔細做到“四查十對”,就會造成差錯。在調配大處方或一位患者的不同病情多張處方時,藥師拿好一兩種藥品或一張處方就放到窗口,進行下一步工作時,患者誤以為藥已配齊而離開,造成數量差錯。另一情況,處方標明名稱、規格、數量,藥師把1盒錯發成2盒,或把4盒錯發成2盒,也會造成數量差錯。
2.1.1.4藥品標簽和外包裝相似造成的差錯醋酸強的松片與乙烯雌酚片包裝相似,都是激素藥,但一個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一個是雌激素,若藥劑人員疏忽,誤將乙烯雌酚片錯發成醋酸強的松片,可能使患者病情不僅得不到治療,而且在不明狀況下惡化。
2.1.1.5處方書寫造成的錯誤由于沒有實行電子處方,全院實行手寫處方,醫師所開處方由于書寫潦草產生差錯,如將“甲硝唑片”錯看成“他巴唑”。
2.1.1.6另外,將選擇的藥物劑量、劑型、用量、給藥途徑、濃度或給藥次數寫錯,如“地高辛0.125mg”錯寫成“地高辛0.125g”,都需要進一步改正。
2.1.2用藥醫囑交代與指導二甲創建之前,窗口工作人員一個人劃價發藥,簡單的應對劃價發藥都很忙碌,甚至在7、8月份患者高峰期時無法快速準確的完成,滯留大量患者排隊。起動二甲創建后,增加了專業人員,增加一臺電腦、配置調藥臺、用藥醫囑標簽,調劑人員嚴格執行“四查十對”,在基本滿足調配、復核工作下,能有效的為患者指導醫囑,交待用法用量、貯存[5]。
2.1.3藥物咨詢服務因門急診樓年久及地理位置限制,藥房只能設兩個窗口,僅供調配發藥,無專設的藥物咨詢窗口,待門急診大樓新建后改進(門急診大樓將在2012年拆除新建)。
2.1.4效期藥品管理由藥房負責人負責,定期三個月,用最原始的人工排隊法,單個藥品檢查,查出的半年內效期藥品上墻,三個月內的效期藥品下藥柜,一個月內的效期藥品退庫報損。藥房電腦無標準提示,藥房其他工作人員對效期藥品意識較弱,在調配、復核時因為工作量大,無法做到核對效期。
2.1.5特殊藥品管理藥房嚴格按照《藥品管理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對現有的特殊藥品進行管理,符合國家規定和要求。但醫生的特殊藥品處方及處方量較不規范,存在隨意性,院部在特殊藥品管理上未下重錘作嚴格要求,僅靠藥學人員指正實施,收效不明顯[6]。組織討論造成差錯的隱患,強化藥房人員要有風險與危機意識,提出應最大限度防范與控制藥房用藥差錯,全面提高藥劑科管理水平。門診調劑室和住院部調劑室是醫院的“窗口”,面對社會大眾和全院職工,員工的專業知識、職業道德,特別是藥學服務水平,起到宣傳和樹立社會形象的作用。
2.2臨床藥學沒有專職的臨床藥學工作人員,僅在科室其他崗位抽調3人,即:藥劑科主任和門診、住院兩藥房負責人,每季度作一次門診處方評價分析和病房病案研究,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作搜集、整理以及定期的上報,整個工作處于原始的起步階段。處方點評時指出可能引起醫療糾紛的配伍禁忌,對全院前十名用藥進行合理性分析,宣傳普及藥理學知識,明確出規范用藥可以提高質量管理年活動評分等。藥劑科在醫院的地位較低,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得不到重視,直接導致藥學工作人員的獎金福利不高,甚作后勤對待,藥學工作人員無工作積極性,大部分人員從事簡單的藥品調配,缺少深入臨床工作的綜合能力,藥學工作的技術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7]。
3討論
長期以來,縣級醫院藥劑科科研工作相對滯后,學科發展停滯不前,醫院藥學以窗口配發為主,未開展臨床藥學研究,以保證供給為終點的被動模式,嚴重地制約了醫院藥學的發展。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城鎮居民醫保的實施和新農合的廣泛覆蓋,為縣級醫院帶來了發展機遇[8]。縣級醫院藥劑科人員層次、臨床藥學工作、學術氛圍及設施等條件與衛生部規定二級綜合醫院藥劑科標準還有一定差距,藥劑科應以醫院升級提檔為契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在新形勢下醫院藥學面臨嚴峻的挑戰,醫院藥師必須改變觀念,改變工作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藥學服務,以積極的姿態參與競爭,全面開展臨床藥學工作,注重人才培養和知識更新,從傳統的藥品供應型、經營型格局,向知識信息型、醫藥結合型轉變。在不斷的提升中改善醫療條件,提高醫療水平,規范醫院管理,有效縮小縣級醫院與三級醫院的總體差距,進一步滿足縣域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