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教學方式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校中西醫臨床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是中、西醫課程并重,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困惑,大多數學生對中醫的認識仍停留在西醫的思維模式上,《中藥學》是我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基礎課程,如果學習不深入就無法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中醫課堂上掌握中醫藥知識,改善其學習中醫的思維模式,通過對《中藥學》的教學,筆者體會到必須對中醫藥課程進行優化精講,一方面,必須堅持中醫藥的傳統特色;另一方面,根據現代大學生的特點應當多結合現代的科學知識,這樣既不失傳統又不與現代脫節,使學生對中醫中藥感興趣,增強學習動力.現對《中藥學》教學方法作如下探討,供同道商榷.《中藥學》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師從事中醫臨床的必備知識之一,也是中西醫臨床專業的必修課,因此學好和教好這門課程,對于學生今后從事中醫臨床具有重要意義.
1以章節概述為綱,精簡教學內容《中藥學》的內容復雜,涉及面廣,收載藥物達500余味,每類藥物的內容又頗多相似,而每味藥又自成一體,故教學過程易于重復,學生也常反映記憶困難.筆者認為學好《中藥學》,應該以精講章節概述為關鍵.因為章節概述都是以該類藥物的性能功效為核心而概括出共性和特點的,理解和掌握了各類藥物的普遍規律,再學習每章具體藥物時,只須掌握其個性,比較各味藥物之間的差異就可以了,這樣有主有次、有常有變,由矛盾的一般性自然過渡到矛盾的特殊性,可以避免重復學習和記憶,省時省力,減輕學生的負擔及老師備課的冗雜,收到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效果.
2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傳統的《中藥學》教學多采用板書的教學模式,講課內容枯燥,呆板,也不強調對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容易造成學生困倦甚至厭倦的情緒.筆者認為,教學必須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并愿意主動去學,才能達到互動教學的目的.《中藥學》在中醫藥各學科中可以說是相對客觀具體的課程,每味中藥都有各自的形態,性能特點,這是《中藥學》的特色,所以教學過程務必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突出這個特色,增強學生對中藥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2.1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初步培養視覺認識實踐證明,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在課堂教學演示中,充分顯示了它的優越性,Power-point的特點是能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于一體[1].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演示課件,可以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增加立體感及生動性.筆者在做課件過程中,通過網絡搜索中藥原植物及中藥飲片圖片,將其載入幻燈片中,讓學生對所講的每一味中藥都有個視覺認識,并且把這種方法告訴學生,學生課余也會注意自己上網搜索圖片,同時也加強了其學習的主動性.
2.2開設中藥標本見習課,加深感性認識課堂講授之余,在每學完3-4個章節之后,我們適當安排2~3個學時要求學生所學過的中藥飲片標本進行集中見習.學生們很喜歡這種形式,他們通過見習,能對每味藥的形態、性味都有視覺、觸覺,味覺及嗅覺的認識,加深了印象,并注意了彼此的鑒別.在見習中,學生也常會對教材中的內容與自己在見習中得到的認識進行比較,發現有不同之處,提出自己的觀點,間接地培養了學生的思考習慣,從而促進其學習欲望.比如在見習過程中,有學生會問我:“老師,為什么書上說鹿茸甘、咸,可是我嘗著沒味道呀?”,“書上說酸棗仁甘、酸,沒吃出來呀!”.這時我就引導學生,你沒嘗出來是對的,書上那樣寫也是有原因的,為什么呢,因為中藥的功效是從臨床實踐中來的,絕大多數藥物的味道是真實的,但是當個別藥物實在沒有味道,原則上可以寫淡味,但是淡味和它的功效對應不上,如酸棗仁它的味道實際上就是嘗不出來味道,但是它具有養心安神,斂汗生津的作用,但是總不能說它一點味道沒有吧,就像顏色,當它很淺很淡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顏色,所以還是可以根據它的功用推出它可能具有很淡很淡的甘、酸味,因為甘能養心安神,酸甘可以化陰,生津液酸可以收斂,所以這就是當中藥的性味有時候與實際不符的時候,要上升到理論必須有所取舍,這是古人采取的一種折中的方法.
2.3注意培養學生對身邊中草藥的觀察能力中西醫臨床專業偏重臨床中藥學的學習,沒有開設《中藥鑒定學》這門課,所以對新鮮的中藥很少認識,課程設置上也不要求他們去山上采集藥材,但是學生非常希望能實地考察親自采集藥材,認識藥材.為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利用有限的條件,鍛煉其主動學習的能力.在中藥學開課的過程中,隨著氣候的變化,尤其是春季,許多草木開始發芽、開花,此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對身邊花草樹木進行觀察識別.如春初,校園里玉蘭花開,其花蕾就是辛夷;校園的河邊常有紫花地丁,蒲公英,大薊,小薊,馬齒莧等中草藥,學校的花圃也有枸杞、金銀花、麥冬、柴胡等植物,筆者課余常帶學生去實地觀察,這樣學生會對身邊的花草樹木產生親切感和好奇心,他們會注意在身邊采集一些中草藥,治療自己的病痛,既省錢又有臨床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4引用典故,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與中藥相關的典故、傳說、電視劇或者小說中的故事情節,既能使學生大腦放松,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增強記憶.如講一些何首烏,當歸等藥名的由來,黃芩被稱為妒婦、枯腸的原因[2];再如講到西洋參時,可以聯系《紅樓夢》里林黛玉有一次肺癆加重,賈母特意差人送來一碗參湯,紫娟擔心人參是熱性的,對林姑娘的病怕無益處,鴛鴦回說這不是一般的人參,這是西洋進貢的,是涼性的,具有益氣養陰,清火生津的效果,如此講解不僅加深了對西洋參性能的理解,又與人參作了鑒別;等等諸如此類,很受學生歡迎.
3聯系臨床醫案和科研成果,將傳統與現代結合《中藥學》講的就是每味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所以必須與臨床病例結合才能體現中藥的功效.可以結合教師的自己的臨床體會,也可以結合名老中醫醫案,加以講解,加深學生對中藥的個性認識,啟發學生思考能力.如講石膏時,聯系張錫純創立的石膏阿司匹林湯.他認為“石膏清熱之力雖大,而發表之力稍輕.阿司匹林,味酸性涼,最善達表,使內郁之熱由表解散,與石膏相助為理,實有相得益彰之妙也.”[3]常用此方治療表里同病,解表清熱,療效顯著.成為歷史上把西藥按中醫藥理論結合解說的第一人.再如中西藥合用如果不合理,非但不能增強療效,反而會降低藥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如麻黃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黃堿,有擬腎上腺素作用,能使動、靜脈收縮而升高血壓,與降壓藥同用,會影響降壓藥的療效;山楂丸,烏梅丸等含有有機酸的藥物,若與溶解度較低的磺胺藥同服時,在酸性尿中會加重尿結晶的形成,或引起血尿[4].如此等等,讓學生認識到中藥的毒副作用是相對而言的,臨床千萬不能認為中藥的毒副作用小而濫用中藥,而且當中西藥物合用時要注意有無毒副作用,在思想上端正認識.
4結語
總之,在《中藥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是主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提高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地學習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教學的初衷,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