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傳統文化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醫學不僅是一門學術技藝,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或者說其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學》作為中醫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廢除中醫”、“廢醫存藥”思潮抬頭的大背景下,做好中藥學課程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對于培養學員的文化自豪感,拓展傳統文化知識面,強化傳統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結合自己的授課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與廣大學界同仁探討。
1融入中藥學發展歷史內容
中藥發展歷史悠久,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藥早于醫”。對于歷史而言,只看一點,不免模糊,貫成一線來看,會使學員對中藥理論形成、發展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在整個中藥學課程教學中,對于本草學發展史的講解最能體現中藥史的內容。在講解中,要避免平鋪直敘,若只管唐宋元明清地下來,僅把本草學著作和本草學家當作與歷史相關聯的一些符號,這樣的教學效果必然不好。如果能舉出有說服力的例子,引發思維,自然切入研究本草史的講解,則會有所裨益。譬如,中藥木通是常用的中藥,前些年西方大劑量單用減肥,引發了大規模的“馬兜鈴腎”的問題,西方學者把臟水潑到中醫藥身上。考察通草、木通的本草發展史,存在一個品種變遷的問題,只有理清這個問題,才能昭彰正確的認識。通草是古今常用的中藥之一,通過歷代的本草考證,其正品應該是木通科植物木通,由于本草中的混亂,而使通脫木逐漸取而代之稱為通草的正品。而原來木通科植物木通,不再稱為通草,而專以木通為其名,以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入藥充作木通入藥(即關木通),是不妥當的。如上分析可見,中藥品種講究正品,配伍講究七情,“馬兜鈴腎”問題的出現,說白了西方的應用違背了中醫學的理論,出了問題,臟水絕不能都潑到中醫的身上。只有研究本草史,才能理清來龍去脈,如此切入本草史的講解,學生印象自然會比較深刻。
2中國傳統文學內容的借用
中國傳統文學的內容是很豐富,涉及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中藥學課堂教學中,能夠不失時機的借用,會為課堂增色不少。宋代辛棄疾有詩:山路風來草木香,雨余涼意到胡床,泉石膏盲吾已甚,提防風月費篇章。孤負尋常山簡醉,故應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只甘松竹共凄涼。”當講到相關中藥時,引用之,可以為講解增色,不僅有助于中藥的講解,也可以加強對傳統文學的理解。明代龔庭賢所著的《藥性歌括四百味》是文學性和學術性俱佳的作品,如“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墻倒壁”,非常形象生動。在授課中,若能“擇其善者而引用之”,對于提升教學效果非常有益。對于中國傳統文學內容的引用,應該講究引用自然,不耗費過多時間,否則就有可能偏離教學主線。這就要求授課者對多看、多讀、多記,到用的時候就能做到信手拈來,為課堂教學增色。
3重要歷史人物的啟迪意義
中醫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應該注重育人的功能,不應僅把課程本身放在“技”的層次。可以結合中醫藥發展史的講解,適時引入重要歷史人物,進行啟迪教學,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講到藥性理論的發展,以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為例,說明中藥知識來自于實踐,其獲得過程很大程度是一個不斷證偽的過程,古人為此付出的代價多多。更有典型意義的是,明代李時珍,畢一生精力撰寫本草綱目,對于很多藥物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絕不人云亦云,其實踐精神尤值倡導。例如李時珍對于穿山甲的辨疑即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李時珍為了弄清穿山甲的生活習性,他長期臥底深山,還親自捕獲穿山甲,“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腹,約蟻升許也”。正是依靠這種勇于實踐、勤于實踐做法,李時珍糾正了先人的許多謬誤之處。通過這種講解,使學員明白課堂上講解的理論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只有實踐才出真知。課堂知識只有在臨床上多應用、多觀察、多體會,理解才能更深,收獲才會更多。
4結合中西文化的斷面對比
中西文化有巨大差異,在授課過程中,適時進行中西文化斷面對比,對于增強傳統文化自豪感頗為有益。例如,中醫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發現常山、青蒿具有截瘧的功效,并已經形成很多用之有效方子。現代,我國科學家更受此啟發,從青蒿中發現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這是中醫藥學對現代醫學的重大貢獻。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直到19世紀對瘧疾仍然知之甚少,更談不上什么有效的治療方法。直到17世紀,西方傳教士才偶然在南美洲發現了金雞納這種植物用于治療瘧疾。如此對比,其時中醫、西醫孰優孰劣,不言自明。文化滲透在語言教學、舞蹈教學中多有述及,并且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成的理論體系[1-5]。中醫學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把作為中醫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中藥學降低為“技”的層次來講解,會離文化傳承的要求越來越遠,更談不上教書育人。我想只有在授課過程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才能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的根底。加強傳統文化滲透的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滲透的“度”與“道”怎樣把握,愿與廣大學界同仁共探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