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縣級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城市居民時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閑暇結構調整”成為現階段能否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積極穩妥地進行閑暇結構調整,需要沿著閑暇的雙重性與文化的雙路徑協同展開。其調整的路徑依賴于文化型閑暇的形成過程,無論是市場還是政府,一方面,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影響城市生活方式,導致整個閑暇結構的形成或變動;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參與調整時所具有的能動性來自文化,城市圖書館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文化產物,這種與文化與生俱來的依存關系使得圖書館成為社會文化的象征,也使城市圖書館從誕生之日起就具備固有的文化屬性,主要表現在城市圖書館作為文化機構承擔著文化的保存和傳承,推動著文化研究與文化創新。同時,城市圖書館作為收集、整理、儲存、傳播、交流文化成果的社會信息服務設施與機構,提供了閑暇消費模式向消費生產模式轉變的第三空間,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三維變量整合。城市圖書館第三空間的作用: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與生態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理念,從而提高實現從開環的末端性治理到閉環的全過程控制改變的可能性;與社會的關系表現為社會福利增加和社會和諧,實現社會福利要素的改進;與經濟的關系表現為知識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實現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到知識型的服務增長的變革。
2閑暇視角下的城市圖書館資源再配置效應分析
2.1概念模型城市圖書館第三空間中文化型閑暇活動是通過對社會及他人精神財富的消費,同時這種消費過程又是對精神財富的消化、繼承、積蓄、再造和創新過程,提升個人信息素養、技能素養和文化素養。它并非是一種單純的閑暇健身、健心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溝通感情、獲得信任和尊重或是地位的象征,實現城市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轉化型累積。由此可得,文化型閑暇視角下的城市圖書館資源再配置傳導機制是指通過城市圖書館的文化型閑暇消費生產,實現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轉化性積累,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資源再配置效率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從文化型閑暇視角對圖書館的資源再配置機制進行研究,可以整合生態—社會—經濟變量,促進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全面推行。其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傳導機制、社會資本傳導機制以及通過溝通機制和學習機制,還存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聯動機制。
2.2人力資本效應分析閑暇時間增加,但并沒有明顯地使效率損失的原因在于,人們延長了學習時間,特別是各種正規教育以及在職培訓活動等,而日益減少了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學習時間是教育過程的一種投入要素,通過這種要素使用產生人力資本的積累。人們之所以選擇閑暇,是基于有限理性假定,人們相信通過受教育閑暇時間利用可以提高其未來享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對自己未來的評價,從而降低對未來的貼現率。受教育閑暇時間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人力資本的積累也會增加閑暇的動態需求。但需要指出,用于人力資本的閑暇時間使用量隨著年齡增加而趨于下降,其原因在于兩個方面:其一,當壽命周期一定時,未來收益的當前價值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其二,投資成本將隨著人力資本的增加而上升。交易費用理論認為,在市場上所進行的交易可看作是締約各方之間關于產權的部分或全部轉讓,這些轉讓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合約安排來進行。然而,這些轉讓以及各種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的相互協調都是有成本的,其中包括契約制定過程中當事人之間討價還價的成本,以及執行契約條款的成本。契約的存在并不是因為物的交換的損益,而是隱含于物的背后的產權變動所引致的利益關系的調整。產權的核心是關于人的行為的約束條件,是對交易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明確界定。給定制度環境,那么產權分配直接與參與人的談判力有關。假定給定制度環境,則資產的專用性一般是產權談判結果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尤其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累積可以提高其資產專用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2.3社會資本效應分析閑暇時間往往代表了非市場時間的有價值利用。這種非市場時間的有價值利用會產生行為人之間的非市場相互作用的經濟效應即社會資本。需要強調這種非市場時間利用的經濟效用可能并不是行為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初衷,具有偶然性和隨意性。例如一個人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圖書館服務,如在大量閱讀過程中,進行“重復的社會性相互作用”,產生彼此溝通和信任而獲得正外部性;以及這種正外部性感染到讀者周圍的人而獲得正外部性。此外,閱讀過程中能夠明顯改善人的緊張情緒和壓力,給人帶來快樂,這種快樂會波及相互作用的行為人而獲得正外部性。讀者獲得的外部性即社會資本。社會資本與交易費用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良好的社會資本可以降低交易費用,反之,社會資本不足,會增加交易費用。社會資本對交易費用的節約表現在它有利于成員間的合作與彼此信任,從而節省了協議談判、擬定和執行的時間、精力和費用。首先,市場體制下僅存在經濟交換,雙方是相互獨立的,沒有任何依賴關系,一次交易的完成就意味著關系的終結。網絡體制下不僅存在經濟交換,也存在關系交換,交換建立不但是物的量與量的關系,而且建立的是人與人之間質的關系,即使完成一次交換,彼此之間依然存在持續的互動。由此網絡交換同市場交換相比,網絡交換變為一種重復博弈。經過一系列博弈之后,博弈方就能找到合作解。社會資本對交易費用的節約還表現在可以節約信息費用。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社會關系網絡在信息獲取這個意義上說就是一張信息網絡,較易于發現需求和供給,故交易搜索成本減少,甚至接近于零。
3結語
在期貨市場中,一方面,由于風險遠高于普通投資,投資者急需實用的市場理論來加以指引;另一方面,傳統期貨理論的“現金價值”又受到質疑。這一現象凸顯了傳統期貨理論本身長期以來存在的缺陷和難解的問題。雖然這是期貨這個特殊市場與生俱來的天性形成的,但從某種程度來說,作為市場理論它的確還有太多未解決的矛盾,這是需要我們去研究的地方。
這里只簡要列舉部分理論的情況,并針對四個存在缺陷的地方加以論述。
1964年,奧斯本(Osberne)發表隨機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EMH),提出資本市場價格遵循隨機游走的主張,指出市場價格是市場對隨機到來的事件信息做出的反應,投資者的意志并不能主導事態的發展,從而建立了投資者“整體理性”這一經典假設,并進一步假設期貨合約的持有期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從而可以用數理統計學的工具來分析資本市場。
1965年,經濟學家法瑪(Fama)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這個理論是假設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這是否定基本面分析和圖表分析的理論基礎。實際上,對于目前的投資者來說,這就是存在著很多看淡基本面分析和圖表分析的人士的理論原因。
法瑪于1970年進一步強化了其有效市場理論:由于理性投資者以理性和無偏的方式與非理性投資者博奕,前者將逐步主導市場,使得市場至少能夠達到弱式有效(WeakFormEfficient)。在這一過程中,“市場選擇”這個自然法則使理性投資者成為主導市場的有效力量。“有效市場假說”的支持者認為,市場中的非理性投資者將會遭遇理性投資者的套利活動,“市場選擇”使得發生錯誤的非理性投資者處于被動地位(虧損),從而被逐步淘汰出市場,直到套期機會消失。股票黑馬通過這一“試錯”過程,市場趨近于“無套利均衡”狀態,這一過程中市場價格逐步接近其真實價值。
這樣,“有效市場假設”就隱含著兩個判斷:一是非理易者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無足輕重的,因為他們不能長時間影響價格;二是投資者只有根據證券的內在價值進行交易才能獲得效益最大化。
在“有效市場假說”產生的同時,馬克維茨首先用“均值——方差”方法提出資產組合理論,經托賓(Tobin)、夏普(Sharpe)、林特納(Lintner)、莫辛(Mossin)將“有效市場假設”與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相結合,建立了一個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理性預期為基礎的投資者行為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資產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及相關的“有效市場假設”構成了傳統金融理論的標準范式,占據了金融理論研究領域的主導地位股票網址大全
這些理論的特點就是在持有期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分析期貨市場,指導期貨投資。
比如,資產組合理論進一步假設投資者總是追求較大的收益率和較小的收益率方差(風險的度量)。在EMH否定了投資者的價格預測能力之后,資產組合理論指出,投資者也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可以通過投資組合(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來降低投資風險,盡量獲得平均收益率。
[關鍵詞]管理倫理;經濟價值;企業管理
管理倫理是管理學和倫理學相互融合的產物。管理倫理要求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必須考慮社會效益,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尊重消費者權益,關注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當前,我國很多企業不重視管理倫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意識到管理倫理的經濟價值,不少經營管理人員只看到管理倫理代表的社會責任這一面,錯誤地認為重視管理倫理是在“務虛”,只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和束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行為。針對這種情況,本文主要闡述管理倫理的經濟價值,并探索企業管理與倫理結合的具體方法。
一、管理倫理的經濟價值
管理倫理不僅具有社會價值、生態價值、道德價值,而且具有經濟價值,主要表現為:
1.管理倫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又要采取很多措施來防止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不相符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根據委托——理論,企業可看作由一系列的委托關系構成的組織。所有者是委托人,經營者是人,同時,上級領導是委托人,下級員工是人。由于委托人與人之間激勵不相容?穴利益不一致?雪、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備,委托關系會產生問題并引起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成本就是委托人采取很多管理措施來監控和限制人的活動而產生的管理成本。企業通過加強管理倫理建設工作,建立共同的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增強相互信任,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
2.管理倫理可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了當前的“買方市場”,產品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除了提高產品質量和搞好售后服務外,還要注重樹立企業良好的企業倫理形象。這是由于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不僅考慮物質需求的滿足,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精神文化和倫理方面的因素。美國學者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在生存和安全等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的人們更傾向于追求愛與歸屬、自尊以及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質生活有保障后,人們更樂于接受具有社會責任感、重視消費者權益的企業的產品。當人們知道某家企業的不道德行為之后,一方面可能因對該企業產品質量及各項承諾產生疑問而拒絕購買,一方面還可能因自我道德要求而不愿購買該企業的產品以免成為不道德行為的幫兇。
3.管理倫理是推動企業管理發展的精神力量
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管理倫理屬于社會意識,它對企業管理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管理倫理道德的作用,必然推動管理實踐的發展,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這是因為:首先,進步的倫理道德能夠為管理的變革做輿論準備,論證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學性,批判腐朽落后的倫理道德觀念,從思想理論上闡明改革的重要意義,澄清人們的模糊認識,在同錯誤倫理道德觀念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提高管理實踐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經濟活動的空前活躍,市場需求的千變萬化,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管理者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從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須不斷創新,更需要進步的倫理道德作為指導,予以保證。其次,倫理道德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作為制定政策法規的指導思想,影響著管理法規的制定,由于不同的道德觀念,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看法截然不同,會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規。
4.管理倫理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以人為本”,倫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對倫理規范的重視和是否按倫理規范行事對員工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根據心理契約理論,員工在與企業確定正式的勞動合同之外,還會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約。員工的心理契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正式合同中的條款外,企業的各種行為都是影響員工心理契約的重要因素。如果員工感覺到企業講究社會公德,公平地對待員工,尊重員工的人格和權利,對員工負責,員工就容易形成關系型的心理契約。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歸屬感和忠誠感將大大增強。員工會感覺“有責任”回報企業,自發地努力工作。在關系型心理契約下,員工將更重視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更愿意與企業長期共同發展,不過分看重短期物質利益。
5.管理倫理能夠為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人文環境
任何企業都是在一定環境中從事活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管理倫理對企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正確的管理倫理的指導下,能夠建立一個競爭有度、互助合作、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使個人的生活、工作、事業、理想等和整個組織統一起來。任何企業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為了使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企業內部的管理倫理和社會的倫理相適應,使企業內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倫理關系而保持和社會的協調,這樣,就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當企業的管理倫理與社會倫理相一致時,也有利于企業塑造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因為企業的行為符合社會倫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倫理的要求。比如,符合企業管理倫理的“善”的行為,也是社會倫理所認同和倡導的“善”的行為,這種“善”的行為越多,對社會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樹立起來,將大大有利于企業的興盛發展。因此,良好的管理倫理是促成個人、企業、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強有力的紐帶和橋梁。
二、企業實現倫理管理的方法
近年來,美國和日本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個新趨勢,即無論理論界還是企業界都開始高度重視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倫理問題研究與實踐,并逐步形成一個新學科——企業倫理學;同時,倫理向企業活動廣泛而全面的滲透也逐漸成為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一個新的趨勢。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學經歷了傳統管理、科學管理和科學管理與行為科學相融合的現代管理階段,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管理倫理階段。H·艾倫·雷蒙德博士在其《第三次浪潮中的經營管理》一書中指出,第三次浪潮型企業是未來企業成功發展的必由之路,有機式管理取代公式化管理成為第三次浪潮型企業的基本模式。而有機管理除了關心產品、組織外,特別關心倫理。因此,第三次浪潮型公司實質上就是倫理型公司。美國學者愛德華·福瑞曼和丹尼爾·R·吉爾伯特在《公司戰略與公司倫理》中指出了當代管理學革命的兩個前沿:第一,組織是由人組成的,而且有著復雜的價值網絡。因此,管理者應采用價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第二,組織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中。他們認為,尋求卓越實際上就是尋求倫理,經營倫理一體化是正在發生的管理科學革命的關鍵所在,倫理經營是管理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企業要想真正做到倫理管理,就必須在各種管理活動中充分考慮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對利益相關者負起道德責任。企業道德責任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及其他活動中所應該承擔的對員工、客戶、社會和環境保護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企業無論是作為人格化的社會經濟組織還是作為由許多個人因共同利益有意識組合而成的群體主體,總體上都是人的有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必然結成諸種社會關系并在協調和解決這些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生存發展。因此,企業在創造自己社會關系的同時也受到這些社會關系的制約。每一種社會關系及其主體都有特定的利益和倫理要求,這就決定了企業在自己的生存發展中必然承擔著特定的道德責任。
倫理管理要求企業正確處理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具體來說要做到:(1)就企業與員工的關系來說,企業應該尊重員工、愛護員工,視員工為企業的生命,努力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企業應當本著公正合理的原則,為員工提供平等的上崗就業、工資分配和接受教育、職位升遷的機會;企業應本著民主平等的原則,為員工創造自我管理企業的機會,激發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從而使員工盡心盡力地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努力工作。(2)就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來說,企業應當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應當支持政府的社會公益活動、福利事業、慈善事業,服務社會。(3)就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來說,企業應當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安全、舒適和耐用的商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誠信”應當成為企業為消費者服務、對消費者負責的基本價值理念。“誠信”指誠實守信,企業應為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安全可靠的產品,不制造或銷售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的假冒偽劣產品,銷售中不缺斤短兩、以次充好,不搞虛假廣告等。(4)就企業與其他企業的關系來說,企業與原料廠商、銷售廠商之間要誠實守信、互利互惠;企業與同行之間要公平競爭、互助合作,不能靠特權和關系、地方保護主義,甚至以武力相威脅等手段強行銷售自己的產品。(5)就企業與社區的關系來說,企業應當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尤其是幫助殘疾人就業,為社會排憂解難;企業應當積極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慈善事業,救助無家可歸人員,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支持老少邊地區發展經濟,資助社區的文化、教育和體育事業等。企業與社區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企業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所作的努力,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6)就企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來說,企業應當維護生態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許多企業掠奪式的發展而導致的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變暖等問題,不僅已經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而且還對人類后代、非人物種的生存構成了威脅。企業作為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必然要對其負責。倫理管理要求企業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發揮更加主動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木才.管理的倫理法則[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溫克勤.管理倫理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蘇勇.管理倫理學[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