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用藥規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傳統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使用規律。[方法]通過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進行檢索,將檢索時間設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篩選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有效文獻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采用Excel軟件對文獻出現方劑的單味藥頻次、雙藥味組合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結果]經過篩選共錄入治療過敏性鼻炎有效方劑188首,其中共涉及中藥195味,單味藥黃芪出現頻次最高;藥對出現頻次最高的為黃芪-防風。[結論]多數醫家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用藥規律以解表藥和補氣藥為主,以辛溫解表、補氣助陽為治療原則。
關鍵詞:過敏性鼻炎;文獻檢索;中醫用藥
過敏性鼻炎,即鼻黏膜上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也稱變應性鼻炎,主要臨床表現有鼻塞、流涕、噴嚏等,屬于中醫學“鼻鼽”范疇,最早見于《素問·脈解》。古代文獻對本病論述豐富,認為過敏性鼻炎的形成與體質因素、風寒表邪有密切的關系。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過敏性鼻炎常與肺、腎、脾三者臟腑功能虛弱有關,其病理基礎為肺氣虛弱引起皮膚腠理疏松、衛外不固,其病位常在肺、腎、脾、表;常見證型有風寒束表、表陽虛證、表寒證、肺表風寒、氣虛衛表不固、寒痰阻肺。中醫從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基本觀念出發,采用標本兼顧、辨證施治為精準治療方法,在治療過敏性鼻炎領域能夠取得較西醫治療(一般采用抗過敏、脫敏等治療手段)更好的治療效果。筆者通過對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近二十年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與歸納,分析不同組方的配伍規律,挖掘其用藥特點,以期對中醫藥治療過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與用藥指導。
1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通過中國知網CNKI,采用高級檢索的方式,將時間規范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檢索詞為“過敏性鼻炎or變應性鼻炎”and“中醫or中藥or中西醫”。檢索一欄選擇“主題”,匹配一欄選擇“模糊”,排序方式一欄選擇“時間”,其余選擇項為默認值。
1.2篩選標準篩選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辨證治療過敏性鼻炎或變應性鼻炎的有效文獻、專家學術思想、基礎實驗研究等對過敏性鼻炎或變應性鼻炎進行辨證論治并提供有效治療方劑的文獻。排除患有過敏性鼻炎同時兼有其他合并疾病的患者。通過統計共篩選出有效文獻———篇,摘錄有效方劑188條首,記作188條數據記錄,存于Excel表。
1.3藥名規范研究過程中對納入統計的中藥材藥名進行統一規范,規范原則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如生黃芪記作黃芪,紅棗記作大棗,丹皮記作牡丹皮,山萸肉記作山茱萸等。
1.4數據分析采用Excel軟件,將篩選得到的有效方劑的和藥物名稱逐一錄入Excel表,建立關于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有效方劑數據庫,對藥物頻次及雙藥味組合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單味藥頻次統計經頻次統計發現,188首方劑中共出現不同中藥材數量為195味,其中出現頻次≥10次的中藥材數量共有39味(見表1),出現頻次列前十位的藥物依次是黃芪、辛夷、防風、甘草、白術、蒼耳子、白芷、細辛、蟬蛻、桂枝,其中補氣藥3味(黃芪、甘草、白術),其余7味均為辛溫解表藥。其次對表中的藥味類別進行統計,發現其中解表藥14味(辛夷、防風、蒼耳子、白芷、細辛、桂枝、麻黃、荊芥、生姜、蟬蛻、柴胡、薄荷、升麻、菊花),占35.9%;補氣藥6味(黃芪、甘草、白術、黨參、山藥、大棗),占15.38%,其余補血藥3味(白芍、當歸、熟地黃),化痰藥2味(桔梗、半夏),活血化瘀藥1味(川芎),開竅藥1味(菖蒲),理氣藥1味(陳皮),利水滲濕藥2味(茯苓、薏苡仁),清熱藥2味(牡丹皮、黃芩),收澀藥3味(五味子、烏梅、訶子),溫里藥2味(附子、干姜),息風止痙藥2味(地龍、僵蠶)。
2.2高頻藥物組合統計經過藥物組合統計發現,188首方劑中出現頻次≥30次的常用藥對有44個,其中包括黃芪、辛夷、防風、甘草、白術、蒼耳子、白芷、細辛、蟬蛻、桂枝、五味子、白芍、川芎、烏梅、黨參共15味藥,藥物組合分類中解表藥+補氣藥占20位(45.45%),解表藥+解表藥占14位(31.82%),以補氣藥+補氣藥占4位(9.09%),補氣藥+收澀藥占3位(6.82%),解表藥+收澀藥占3位(6.82%)。
3討論
目前,隨著大氣污染逐漸加重,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是常見多發疾病之一,通常以鼻塞、鼻癢、噴嚏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多認為是因過敏原引起,可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嚴重者甚可誘發哮喘,在治療上需及時采取有效藥物緩解及治療病情。傳統中醫多認為過敏性鼻炎為臟腑虛損所致,以肺氣虛寒為主要病機,其病因多為體質因素、外感風寒等。根據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學》,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群體質大多呈現氣虛型體質。通過用藥頻次分析結果可以得知,出現頻次10次以上的藥物以解表藥數量最多,補氣藥次之。前十位頻次最高的單味藥中補氣藥3味(黃芪、甘草、白術),辛溫解表藥6味(辛夷、防風、蒼耳子、白芷、細辛、桂枝),辛溫解表藥1味(蟬蛻)。這與“益氣健脾、壯陽固表、散寒通竅法”的治療原則一致。過敏性鼻炎多因肺臟虛弱、外受風寒所致,在中醫臨床實踐中,若機體感受風冷寒邪異氣而發病,首以解表散寒治療,又因肺氣虛弱,輔以補氣助陽之功,達到益氣補肺以増強機體免疫力,從而獲得較好的療效。通過對方劑配伍規律及用藥特點的分析發現,出現頻次最高的單味藥為黃芪,在188首處方中,出現頻率高達72.34%,發揮其補氣助陽、益衛固表之效。在此過程中發現黃芪-防風藥對出現頻次最高,共達到107次,且占方劑總數的56.91%。黃芪甘溫升補、益氣固表,防風辛溫解表、祛風止癢,共治外感風寒、肺氣虛弱之“鼻鼽”。188首方劑中使用頻次≥30次常用藥對中,以解表藥+補氣藥組合出現頻次最多,這與過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機相一致。過敏性鼻炎患者體質多呈虛寒征象,包括肺氣虛寒、肺脾氣虛、脾腎陽虛,在治療的過程中,辨證施治,偏“寒”則加溫陽之藥,偏“濕”則加除濕之藥,偏“熱”則加清熱之藥,偏“虛”則加補益之藥,臨證加減。綜上所述,本項研究基于文獻探討過敏性鼻炎的用藥特點,發現其以解表藥和補氣藥為主,以辛溫解表、補氣助陽為治療原則,這可為臨床治療過敏性鼻炎提供理論依據和用藥指導。
參考文獻
[1]屈靜,支楠.過敏性鼻炎的古代文獻研究[J].中醫學報,2013,28(7):1093-1094.
[2]陳昱文學,楊易韻,蔣國鳳,等.過敏性鼻炎中醫證素分布及組合規律研究[J].河南中醫,2018,(5).
[3]張安平.基于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辨證規律及小青龍湯加味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4):106-108.
[4]苗志英,閻曉華.過敏性鼻炎中醫辯證及論治[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3,30(3):363-364.
作者:龍昱浩 單位:成都市鐵路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