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院改革下護理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醫療效率指標變化帶來護理工作量的增長
在諸多的醫療指標中,住院者平均住院日是衡量醫院能否有效地利用衛生資源,反映醫院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綜合指標。醫院改革取得的成效突出表現在以住院者平均住院日為主的醫療效率指標的變化和醫療工作量的增長。以1997年4月份為例,醫療指標、工作量與1996年同期相比,均有明顯的變化。我院是擁有1000張以上床位的綜合性教學醫院,病人的來源、病種和病情,決定了護理工作量大、難度高等護理特點。醫院改革過程中,在醫療效率指標變化和工作量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護理工作量的增長。以1997年4月為例,特護、一級護理量、病危數和治療工作量與1996年同期相比,有明顯的上升。
1·2護理人力資源不足難以保證基礎護理與基礎服務到位
受編制體制的限制,我國各醫院護患比例明顯低于西方發達國家。軍隊醫院護理人員流動性大,加之學科拓展,床位增加,對護士的需求量增大;此外,部分護士調離臨床科室,形成在編不在崗的局面。如此狀況造成醫護比例和床護比例失調的矛盾。就我院而言,根據實際展開床位,按照三甲醫院1∶0·4床護比標準配備護士,目前大多數科室均未達到此標準,而在編的臨床護士因病假、產假、休假等,實際在位率只有88%。醫療指標的變化和治療護理工作量的增長,使護理人員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使原本薄弱的基礎護理、生活服務、心理護理、康復指導等工作流于形式。護理人力資源不足成為困擾護理管理者的難點問題。
1·3現行的護理方法沒有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由于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和傳統的組織工作形式,限制了護理獨立職能的發揮和服務功能的拓展。表現在:①護士雖有職稱層次,但沒有按職上崗。②傳統護理排班形式與工作時間分配,造成當病人最需要護理時,在崗的護士卻最少,以致晨晚間護理、午間危重、輸液、手術和新入院病人的護理難以到位。③功能制的護理模式,導致執行醫囑構成了護理工作的全部內容。此外,護士因承擔護理以外的大量事務性勞動,直接服務于病人的時間減少,對病人的病情、困難、需求和心理活動不了解,為病人辦實事少,難以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1·4傳統的護理質量評價方法與整體護理要求不相適應
新的醫學模式的轉變使護理學的核心思想已從單一的疾病護理向重視身心健康的整體護理拓展。而臨床護理質量的評價在內容、形式、方法、標準上沒有真正體現以病人為中心和注重對護理內在質量的評價,造成臨床護士把質量管理視為應付過關和搞表面形式的工作去完成,致使護理工作的內在質量不高。
1·5護理隊伍的整體水平與醫院的發展不相適應
護理工作是科學性、技術性、服務性的統一,護士在其特殊的崗位上被賦予多元化的角色,有直接提供護理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教師的角色,協調者的角色,科研者的角色。[1]護理領域的演變和服務功能的擴展,對護士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教育層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知識的缺乏使護士在完成基本護理操作后難以擔當多元化角色功能和為病人提供系統的身心整體護理。同時,由于護士人力不足,醫院每年招聘部分合同護士充實到臨床護理隊伍中,目前已占我院護士的40%。這支力量雖然緩解了人員緊缺的矛盾,但存在著文化層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和流動性大、更新快等特點。這種護理用人的短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護理隊伍的整體水平,也難以使護理隊伍建設步入良性循環。
2護理管理的對策
2·1認清形勢,轉變觀念,主動適應改革
通過舉辦以整體護理教育為主題的護士長學習班和參加以全面改革,爭創“三特”為主題的科主任研討班,首先使全院護理骨干轉變觀念,明確任務,同時開展全員教育,使全體護士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思想。全院32個病區護士長針對護理工作中的問題,提出了創“三特”工作設想與改革建議,護理部在廣泛聽取臨床科室的意見與建議的基礎上,制定出護理工作改革的總體目標與計劃,并將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分解成27項具體工作,落實人員和工作進度,推動全院護理工作主動適應了醫院改革的形勢。
2·2改革組織工作方式,適應新的工作規律與特點
2·2·1合理定編,改善臨床護理人員相對不足的現狀。護理部將論證護理工作量與護士的合理編配納入計劃,按照分級護理的平均護理時數、病區展開床位數和床位使用率,計算出各病區實際所需護士人數。[2]在現有人力資源尚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下,首先調整補充工作效率高,工作量增長明顯和危重病人多的科室,并向整體護理模式病房傾斜。合同制護士仍是補充編制的主要來源,但在嚴格的考核、聘用、管理和培訓制度下使用。
2·2·2改革傳統排班制度,最大限度滿足病人對護理的需求。各病區依據病人對護理的需要調整班次,在整體護理思想指導下,采取護士分管病人與小組護理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做到8小時滿負荷工作。目前80%的病區根據專科特點重點加強了晨晚間、午間的護理力量,在治療護理的高峰時間,增派6Am~2Pm、2Pm~10Pm班、6Pm~9Pm、8Am~4Pm巡回班等,有效地保證了危重、手術、輸液病人的治療護理及時和生活服務到位。
2·2·3建立護理工作支持系統。為了把護士從非專業性的事務性勞動和部分間接護理工作中解脫出來,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直接服務于病人,醫院建立了護理工作支持系統,包括藥物分發系統(中心配藥室),物質保障系統(被服、消毒用品下收、下送),食物分發系統(專職配餐員)等后勤支持,成立了臨床服務中心,將分散在各病區的工勤人員集中統一管理,并擴大服務功能。[3]
臨床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能:
(1)負責病區、急診室、手術室衛生清掃,以及病房大樓、醫技樓的公共衛生。
(2)完成病人檢查時的接送,急診組負責接送急診病人,手術組負責手術病人的接送。
(3)協助危重、手術、輸液、臥床等病人的生活服務,“三送”到床邊(送飯、送水、送便器)。
(4)送檢各類標本和保障標本容器的供給;傳送醫療、護理、行政用單等各類文件,以及送修小型儀器、護理用具、營具等。
(5)服從緊急搶救和突發事件時應急調用。臨床工勤人員在統一招聘、集中培訓、嚴格管理和考評下,提高了素質與技能,規范了言行與操作,保證了質量,提高了效率。護理支持系統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間接緩解了護士人力缺乏與工作量增長之間的矛盾,減輕了護士長的負擔,也為模式病房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3突出重點抓環節,開展全程優質服務
護理部將抓規范與創優質并重:以落實基礎護理與基礎服務為重點,按照等級護理要求,護士指導護工共同完成住院病人的生活護理,要求定人、定時、定量完成,并實行工作數量與質量,差錯與滿意度的全面考評;同時,確保八個環節的護理質量(門急診窗口服務、入院接待、生活護理、檢查接送、技術操作、輸液巡視、心理護理和康復指導),通過制定和完善規范服務內容與標準,指導護理人員在上述八個環節的工作中,為病人提供規范、優質的服務,實現從入院到出院以及出院后的康復這一連續的、整體的護理,達到全程優質服務的護理目標。1996年以來,每季度住院病人民意調查顯示,對護理工作滿意率持續保持在95%以上。
2·4深化質量控制內涵,加大質量控制力度
圍繞護理質量的三級結構,即基礎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護理部采取了全過程控制、多方制約的管理辦法。①制定科學的、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指標體系和控制標準,體現一切用數據說話的原則。②嚴格考評制度,在評估方法、形式、內容上統一要求,做到堅持標準,注重評估護理工作的內在質量;客觀公正,排除人為情感因素的干擾;結果真實,保證考評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③加大考評的力度,處理好實際與達標之間的關系。采取季度考評與隨機檢查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加大隨機考評結果所占權重比。同時,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定期進行服務質量滿意度測評,并作為單項指標來評價病區整體護理質量。④定期召開質量分析講評會,針對考評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作為動態修正標準的依據。
2·5強化在職培訓,提高整體素質
護理部通過多途徑選送臨床護士參加夜大、函授學習。目前在職護理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者已達45%,主管護師占21%,護師占30%。在醫院改革中,護理部充分發揮了這支力量在臨床護理中的傳、幫、帶作用。同時,將不同職稱層次和新上崗護士的在職培訓納入計劃:①對新入院的護士,上崗前集中進行系統的培訓,上崗一年內通過基礎護理理論和15項技術操作考核;對新畢業的文職護士,實行相關科室3~6個月輪轉。②對不同職稱層次的護士,實施繼續教育學分制考評,定期考核相關的理論與專科技能,任期內達到相應職稱的業務水平。③重視護士長管理水平的提高。通過每年舉辦管理研討班、參加全國性護理管理會議和各類學習班等短期培訓,使護士長年培訓率達95%以上,同時鼓勵在職學歷教育,目前在讀函授管理本科與護理本科的護士長有26人,占80%。④開展豐富的護理業務活動,如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競賽,護理論文報告會,護理安全制度考試等,創造敬業愛崗,講學術,比技術,比奉獻的良好氛圍。
小結:社會的變革促使醫院工作重點在轉移,護理需探討研究,重建職能,調整方法。面對護理工作現狀,采取積極的態度投身改革,對促進護理學科發展,實現護理模式轉變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