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基礎強化班人才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設計和運行
1.1培養方案
總體上按照臨床醫學專業制定課程培養計劃,學生畢業要求完全按照臨床醫學專業,能夠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但基礎醫學知識更為扎實、基礎醫學興趣更濃,科研意識和能力較強。與一般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不同之處為:①與基礎醫學各學科和教師聯系更為密切,為每位學生配備基礎醫學的指導教師;②開設基礎醫學科研創新、研究型學習的特色課程;③在生產實習階段,取消“小科”實習,拿出3個月時間到基礎有關學科實習,并要求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1.2學生選拔
①學生自愿報名,教師根據學生以往成績、操行表現和外語能力進行初篩;②由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面試小組對學生進行面試;③入選學生單獨形成班級建制,配備班導師,單獨開課,并為所有學生配備基礎醫學指導教師。4屆學生人數如下:2008級21人;2009級31人(含交流生3人);2010級23人(退出1人);2011級25人(退出2人)。
1.3學生管理
為每個班配備了班主任,每3-4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配備有一名有科研課題的中青年骨干教師,擔任他們的導師,實行全程導師制,隨時輔導學生并指導參與科研訓練,旨在有效地向學生提供幫助和實實在在的創新教育。
1.4特色課程
除按臨床醫學專業常規課程外,開設基礎醫學強化班特色課程。
1.4.1基礎醫學創新系列課程授課內容根據基礎醫學熱點領域進展趨勢和我院主要學科特點選定。主要內容包括: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組學———現狀與進展;代謝綜合征;寄生蟲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防控;干細胞醫學;古尸保護與研究;神經退行性變;衰老;法醫學死亡時間的判定等。
1.4.2基礎醫學研究訓練課程主要內容為基礎醫學研究常用技術,包括:科研的基本程序與原則;醫學科研設計與科研項目申請;生物安全基本知識;基因工程技術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分子影像與分子探針技術;大體形態學研究技術;顯微形態學研究技術;超微形態學研究技術;細胞生物學常用技術原理與應用;分子生物學常用技術原理與應用等。
1.4.3科學文獻閱讀與鑒賞由教師找出一篇在國際刊物上正式發表的醫學學術研究論文,交由學生認真閱讀并查閱相關資料。將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負責陳述該論文的研究意義、主要技術路線和方法、觀測指標、主要結果和結論;第二組主要發現該論文的突出優點、合理性和創新點;第三組主要發現該論文存在的不足、缺陷、錯誤或需要改進的地方。以辯論賽的形式,第二組合第三組分別作為正、反方,第一組作為裁判并總結。
1.5基礎醫學實時間3個月
學生3人1組到相關學科實習,不輪科。實習內容包括參與科研、教學活動、文獻綜述、技術訓練、畢業實驗設計。要求學生完成1份實驗技術學習訓練報告、1篇文獻學習筆記或教學預講、1份實驗設計。
2創新與特色
2.1在臨床醫學專業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強化學生的基礎醫學知識、技能和理念,培養學生對基礎醫學的濃厚興趣和將來投身基礎醫學教育與研究的理想,早期接觸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更系統、全面地受到基礎醫學訓練,感受科學研究氛圍,接受嚴謹治學精神的熏陶,有意識地使這批學生向基礎醫學方向定向發展。
2.2考慮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生選擇權,我們并不期望所有學生畢業時都會報考基礎醫學研究生,因此在注重強化基礎醫學的同時,并不封閉學生今后向臨床方向發展的通道,這就給學生同時打開了通往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兩扇大門。在制定培養方案時,保留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的主體內容,適當增加基礎醫學特色課程,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開設基礎醫學特色課程和科研訓練活動,從而免除了學生在今后深造方向和就業方面的后顧之憂。
2.3開辦基礎醫學強化班比建立基礎醫學專業有更大的優勢。少數高校開辦基礎醫學專業,但生源和就業形勢并不理想,學生在個性發展上缺乏應變空間,專業固化不利于學校根據社會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基礎強化班避免了上述諸多不利,順應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為今后的及時、靈活調整保留了充分的余地。這種基礎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系全國首創,是一條從源頭上解決基礎醫學后繼乏人的可行之道。
3效果和體會
從目前動態觀察和反饋情況,基礎強化班的學生自我認同越來越高,對基礎醫學表現出一定興趣。每一屆報名的學生逐漸增多,學生總體素質呈上升態勢。但也暴露出一定問題:①強化班學生在價值觀、學習成績、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綜合素質和能力方面,與平行其他班級學生比較,總體上未顯示優勢,該班的優勢尚未體現;②2008級學生獲得保研資格后報考我校基礎醫學的學生僅5人,與前一年沒有基礎強化班畢業生時相比較沒有顯著差異,基本上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分析原因,我們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2008年我校開始實行大類招生、第二年選擇專業,選擇權按第一年綜合成績排名依次進行。很多綜合排名分數靠后的學生擔心留在最后只有不喜歡的專業可供選擇,而選擇基礎強化班可保證仍為臨床專業,所以大部分報名的學生并非真正喜歡基礎醫學,應該說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選擇了強化班。②多數學生對基礎醫學并不很理解,綜合排名靠后,我們考慮到報名人數不多,沒有進行面試,全部錄取,故整體素質不是很理想。③進入臨床階段學習后,從事臨床工作的優越性和實惠對他們的吸引力可能大大超過了從事基礎醫學的驅動力,故畢業時大部分還是選擇了臨床專業。④我們初次嘗試此辦學模式,一切都處于摸索之中,缺乏相應的經驗,對學生的專業引導和影響力還不夠強大。
4總結
雖然臨床醫學基礎強化班的效果與短期作用目前尚不明顯,但我們認為,基礎醫學強化班的總體思路和做法是進步的,所積累的經驗和方法可推廣到“卓越醫師計劃”的實施和長學制教育。要進一步提高辦班成效,可考慮做以下改善:①進一步加強價值觀培養和學生自我設計指導;②進一步加深學生與基礎教師和學科的聯系,讓學生深度了解基礎教師的追求、樂趣和自我成就感;③在設計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機會獲取成功的感覺;④期待學校政策和大環境的改善。
作者:秦曉群文建國張新平舒衡平單位: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