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核醫學教課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自身素質
教師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中心位置和主導地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不斷更新自身的醫學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教師不僅有全面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要學習和更新其他影像學方面的知識,開拓教師的視野,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在教學中用較為通俗的語言加上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到核醫學在臨床中有較大作用,易學、易懂、易記,對核醫學產生濃厚興趣。
2核醫學的教學安排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減少理論課課時,改變純理論大課較多的傳統方法。上理論課時,利用較少的學時結合幻燈,把核醫學和一些其它便捷影像(如B超和CT)交叉能診斷疾病的核醫學顯像原理、檢查方法、正常影像學表現、基本病變影像學表現簡單講解,使學生有大致了解,對SPECT及PET/CT顯像原理、常見病及多發病的正常影像表現、異常影像表現及臨床應用精講和細講,如SPECT及PET/CT在腫瘤中的應用等。課后要求學生對所講內容加以理解強化,為課間實習教學做理論鋪墊。增加課間實習的教學時數,利用讀片、觀看幻燈、錄像及掛圖等各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核醫學的理解。
注意闡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理解記憶。不但讓學生知道“核醫學是什么”,而且還要知道“核醫學可以解決哪些臨床問題”。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盡早到核醫學科了解儀器設備的原理,實地觀察、感受如何應用先進儀器設備進行檢查。同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多結合臨床表現進行一些病案分析和討論,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今后走向臨床工作大有好處。
3增加教學儀器設備及教學片
核醫學理論教學一般在大三講授,因此學生課余時間較充沛,學生可以到核醫學科閱片室自己調閱典型病例,讓學生自己讀片,教師輔導答疑,增強學生的獨立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彌補課時的不足而致的教學深度不夠的問題。
4與其它檢查方法進行比較研究
突出核醫學在部分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特有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許多學生沒有弄清核醫學的基本概念,甚至將核醫學某些概念與放射學的內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顯像結果時常常用到“密度”、“信號”等詞匯,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授課時始終貫徹將放射學與核醫學進行對比的方法,例如在進行心肌灌注顯像教學時,我們將目前放射學研究的熱點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簡稱冠脈CTA)與核醫學的優勢項目心肌灌注顯像進行了對比。冠脈CTA圖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詠有無狹窄、斑塊及肌橋,對于病變可以精確定位,是冠脈術前評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顯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個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與該部位冠狀動脈灌注血流量成正相關。冠狀動脈狹窄的病人心肌灌注濕像可以出現圖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損、可逆性缺損、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損等表現。同時由于冠脈疾病引發的心肌缺性病變的程度及范圍都是冠脈CTA所無法顯示的,而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顯像的特長。我們把兩者形象地比喻為水渠與麥田的關系,水渠就好比冠狀動脈,麥田就好比為心肌,水渠有問題不一定麥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見放射學所提供的解剖學信息,核醫學所提供的是功能學信息,是從不同的角度診斷疾病,各有所長,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5課間實習安排
首先進行入科教育,宣讀入科須知,強調要遵守核醫學操作規程,實地查SPECT及PET/CT機、核藥物的制備,再次向學生講述核醫學顯像原理,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讓部分學生實際操作機器,主要了解常用顯像方法、體位和適應證。在后處理計算機上給學生講解正常圖像及異常圖像。認識一些疾病的表現。閱讀大量圖像是實習的重點,培養學生養成從上到下,從外向內仔細讀片的良好習慣,密切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檢查結果得出診斷。制定常見部位的正常影像診斷報告集,供學生參閱學習。
6考試與考核
理論課根據難易程度編成多套試題庫,任抽一份進行理論考試。課間實習抽取不同系統和教學片1份進行讀片及書寫報告,并結合實習表現進行綜合考評評分。理論占40%,實踐占60%,以此作為出科實習成績,成績如果能夠達到優良,說明實習效果較好。
總之,采取恰當的方法加強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核醫學知識的教學及規范化課間實習管理,將有利于他們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時能充分掌握和利用核醫學檢查與診斷方法,提高對各種疾病的診治能力。
作者:王城單位: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核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