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7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予以臨床護理路徑。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和對醫護服務的滿意情況。結果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為(51.70±4.17)min、急救時間為(55.14±4.20)min、住院時間為(10.05±2.63)d;對照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為(90.61±7.45)min、急救時間為(85.33±5.92)min、住院時間為(18.36±3.12)d;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72、25.30、12.39,P<0.05)。實驗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97.30%(36/37),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為94.59%(35/37);對照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78.38%(29/37),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為72.97%(27/37);實驗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0、6.37,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對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時間具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死;護理效果
心肌梗死在醫學臨床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心臟疾病,可分為慢性與急性兩種類型,具有較高的致死率[1]。一旦發生心肌梗死,患者胸骨后部會出現劇烈疼痛,可伴有發熱、心律失常與心功能衰竭等臨床表現,病情嚴重[2]。本文意在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將在本院治療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4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7例。對照組中女:男為13∶24;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66.67±11.62)歲;梗死位置:前間壁占7例,下后壁占7例,下壁占9例,前壁占14例。實驗組中,女:男為15∶22;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5.28±11.40)歲;梗死位置:前間壁占8例,下后壁占5例,下壁占7例,前壁占1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梗死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具體護理流程如下。
1.2.1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及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出院計劃等護理手段為縱軸,制成一個日程計劃表,醫護人員對患者何時該做哪項檢查、治療及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目標進行詳細說明。
1.2.2對相關負責醫護人員定期進行系統化培訓,讓其能熟練掌握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模式。
1.2.3采取臨床護理干預措施。①入院當天:考慮到患者對新環境會感到陌生,易導致狀態消極,醫護人員應做到主動與患者交流,為其講解醫院環境、治療流程、監視陪護等相關事項,并適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同時采用心電監護儀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對相關情況應予以記錄保存。為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癥狀,可提供氧氣吸入治療,避免心絞痛加重。②第2天:為讓患者更了解心肌梗死疾病,醫護人員可對患者介紹其發病機制、病因、臨床表現等,同時為防止患者出現便秘,需適當調整飲食結構;為防止患者出現壓瘡,醫護人員應每隔3h便對患者進行1次翻身,且應用紅花酒精給患者骨突出處擦拭按摩[3]。③第3天:根據患者具體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內容包括運動類型、時間和耐受度。④第4~5天:若患者無心力衰竭,但處于高血壓水平,應及時提供降壓藥物治療,確保患者血壓水平能得到有效控制;若患者血壓水平較低,需及時提供升壓藥物治療,用藥原則應遵循“藥量由少變多,逐漸提高”。⑤第6~7天:若患者擔憂治療效果無法達到預期而出現消極情緒時,醫護人員應主動對患者給予心理疏導,對其提出的疑問做到耐心溫和解答,消除患者的疑慮與不確定性。⑥出院治療:患者出院當天,醫護人員需提前告訴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并叮囑他們應堅持定期復查,避免疾病復發。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和對醫護服務的滿意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為(51.70±4.17)min、急救時間為(55.14±4.20)min、住院時間為(10.05±2.63)d;對照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為(90.61±7.45)min、急救時間為(85.33±5.92)min、住院時間為(18.36±3.12)d;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72、25.30、12.39,P<0.05)。
2.2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及對醫護服務的滿意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97.30%(36/37),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為94.59%(35/37);對照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78.38%(29/37),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為72.97%(27/37);實驗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率、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0、6.37,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人體冠狀動脈出現閉塞,心臟血液供應中斷,部分心肌組織因血液不足造成壞死,最終心功能遭受嚴重損害的疾病[4]。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感到劇烈的心絞痛,發作頻率較高,持續時間較長,病情逐漸加重;在發病過程中,患者因疼痛感強烈造成大量出汗,同時容易產生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急性心肌梗死危險系數極高,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約占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在送至醫院前就已經死亡。故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做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保證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臨床護理路徑在醫學臨床上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針對一個病種不再是機械化執行主治醫生的意見,而是預見性、計劃性為患者進行護理。在護理期間,醫護人員和患者均屬于參與者,患者能清楚了解自己的護理目標,從而能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讓患者感到滿意,自己也能找尋到對工作的歸屬感[5-9]。言而總之,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實驗組的疼痛緩解時間、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健康知識掌握率與對醫護服務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在較短時間內緩解疼痛,減少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讓患者對醫護服務感到更為滿意,值得今后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馮啟敏,黃麗君,楊艷英,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與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5):2833-2835.
[2]李粉妮.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中國醫藥指南,2014,9(1):194-195.
[3]魏繼棠,劉娟.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青海醫藥雜志,2014,9(5):41-42.
[4]劉曉芳,張冬梅.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河北醫學,2016,22(4):670-673.
[5]李霞.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社區醫學雜志,2014,12(9):73-74.
[6]李小華,彭莉.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10):155-157.
[7]陳美芬,梁藝敏,黃麗君,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研究.中國醫學創新,2017,14(13):90-93.
[8]張曉芬,袁承軍,何玲.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干預評價.河北醫藥,2016,38(8):1272-1274.
[9]董慶祝.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結果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9):25-26.
作者:張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