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療法護理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音樂療法的概念
音樂治療是科學且系統地運用音樂的特性,通過音樂的特質對人的影響,協助個人在疾病或殘障的治療過程中達到生理、心理、情緒的整合。并通過和諧的節奏,刺激身體神經、肌肉,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使病人在疾病或醫療過程中身心改變的一種治療方式。[3,4]也就是說音樂療法不是僅僅聽聽音樂,而且是應該控制性地使用音樂,有相當系統、完善的理論和操作程序。在進行音樂療法前,應該與病人進行診斷性會談,了解病人當前的家庭社會狀況、成長經歷、情緒狀態以及疾病狀況,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音樂,就像醫生對癥下藥開方一樣。音樂治療在理論上應由專業的音樂治療師來完成。但目前臨床上大多數醫院沒有此編制,可以由具有音樂知識的護理人員擔任。
2音樂治療的方式
音樂治療分為被動性和主動性兩種。被動性音樂治療活動中,病人是傾聽的角色;主動性音樂治療活動中,病人是執行者的角色如唱歌、使用樂器等。目前,音樂療法多數使用VCD、隨身聽,病人也多數是被動地聽。但是音樂療法只有聽磁帶這種單一的方式不能滿足不同病人的需求。例如:多發性硬化癥病人,晚期呼吸肌無力,導致咳嗽困難,呼吸道分泌物清除障礙,反復發生肺炎,甚至危及生命。采取主動性音樂療法如吟誦音節、讀唱詞、短語及唱簡單的歌曲,對改善多發性硬化癥病人呼吸肌力方面有積極影響。[5]
3音樂療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臨床病種頗多,病人伴隨癥狀各異,護士如何選擇音樂治療的適應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3.1改善心身疾病的癥狀
從現有資料粗略估計,心身疾病病人數約占綜合醫院初診病人的1/3左右。[6]心理護理是促進心身疾病康復不可缺少的手段。高艷輝等通過臨床對照研究發現,音樂療法能增強銀屑病病人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和提高副交感神經的張力,進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功能,提高銀屑病的治愈率、總有效率,降低復發率。[7]國內外研究表明,病人傾聽溫馨舒緩的音樂,能緩和交感神經的過度緊張,促使情緒鎮靜,減輕壓力反應,達到宣泄感情,放松的效果,減少和預防ICU綜合癥的發生。[8,9]輕松的音樂能使COPD病人減輕呼吸困難和焦慮。[10]
3.2緩解應激反應
應激的本質是機體面臨壓力時的緊張狀態。超強、持久的應激反應能導致心身疾病。醫院的環境和疾病本身都是不可忽視的應激源。音樂能促進人和自然界、宇宙的和諧,使人放松。而這時人體自然蘊藏的免疫力就被激發出來。例如,機械通氣的病人常常產生緊張,而緊張又能增加氧氣和能量的消耗。收聽音樂這種非藥物療法既無任何不良反應又有助于病人放松,利于康復。[11]手術能引起病人強烈的應激反應,音樂治療也是圍手術期病人良好的輔助療法。[12,13]術前、術中和術后的音樂輔助治療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術前聽20min恬靜的音樂后,病人的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低于聽音樂前的狀況,焦慮評分從47.5下降到41.5。而不聽音樂的對照組焦慮評分則從40.7上升到44.3。手術時聽音樂,止痛劑和鎮靜劑的需求量僅是常量的1/3。術后蘇醒期聽音樂,第1次需求止痛劑的時間明顯后延。讓背景音樂走進醫院、走進診療室,轉移病人對不熟悉情景和治療的注意力,緩解病人的緊張和不適是必要的。[14,15]
3.3促進重癥腦損傷病人提早清醒
對重癥腦損傷病人(植物人)定時播放他(她)所熟悉的音樂,每次1h,每日3次。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能力。研究結果表明,音樂治療組與對照組康復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時間清醒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6]
3.4是臨終關懷的有效方法
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病人,情緒是復雜的,常有焦慮、抑郁和恐懼。而護理人員的職責之一是幫助臨終病人平靜安詳地離去。對臨終病人的心理護理比常規護理更重要。[17]病人靜聽安詳的音樂后,收縮壓明顯下降,焦慮和抑郁明顯改善,在臨床輔助治療中具有推廣價值。
3.5減輕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
惡心、嘔吐是化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造成的精神和身體上的痛苦可能使病人不得不中斷化療。音樂配合止吐藥治療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與單純藥物治療療效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9]音樂治療是一種有效的可以減輕惡心、嘔吐癥狀的輔助療法。
3.6緩解慢性疼痛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主觀體驗,不僅與生理損傷有關,而且與經驗、情緒、認知、注意力、暗示、人格等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慢性疼痛使人焦慮、抑郁,甚至輕生。疼痛也是癌癥病人最常見、最害怕的問題。音樂輔助治療緩解癌癥疼痛是近年來努力的方向。音樂輔助治療比單純臥床休息更能減輕癌癥病人疼痛程度,提高了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3,4,20]值得注意的是:音樂療法只能作為輔助療法,并不能完全替代藥物。唯有病人的疼痛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病人才愿意接受音樂治療如果病人的疼痛程度超過了病人的承受力,病人則沒有興趣且不愿接受音樂治療。[4]
4音樂治療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4.1以病人為中心,優先考慮病人的喜好
音樂治療前護理人員應評估病人的病情和情緒狀態以及對音樂類型的喜好,協助病人及家屬了解音樂治療的益處,介紹相應音樂的背景材料,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與配合。音樂的選擇應是個性化的,不應該千篇一律。音樂治療前最好編輯一個有不同類型音樂的“音樂庫”,有歌曲、有器樂;有古典的、現代的,有搖滾也有輕松悅耳的音樂以及鄉村音樂等。使音樂風格與病人的病情和人格類型相吻合。悠揚、沉靜的樂曲如《月兒高》、《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對多思多慮、多愁善感、消化不良有一定調節作用;《黃河》、《金蛇狂舞》、《十五的月亮》等曲調高亢、雄偉、鏗鏘有力,能發泄心頭郁悶,擺脫悲痛;描繪春回大地、萬物萌生、生機勃勃的樂曲如《江南絲竹樂》、《鷓鴣飛》、《春風得意》能疏肝理氣;旋律熱烈、活潑、歡快的樂曲如《喜洋洋》、《步步高》、《吹打樂》等能振奮精神,可用于情緒悲觀的患者;清純、凄切、柔潤的曲調如《梁祝》、《二泉映月》等能鎮靜安神,用于煩躁、失眠等癥。
4.2音樂治療的環境要求
音樂治療前最好排空大、小便,取舒適體位。音樂治療過程中限制燈光、聲音、探訪者、電話等,護理人員應暫停其他護理活動。治療時間以20~40min為宜,每天1~2次。病人在聽音樂時最好專注于音樂的旋律,可隨著哼唱、打拍子或擺動身體,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
4.3治療過程中觀察并記錄病人的反應
與病人討論音樂治療的收獲,分享病人的身心感受。評價音樂治療的效果,及時調整音樂治療的方案,確保獲得理想的療效。
5小結
音樂療法無痛苦,無不良反應,是臨床護理人員可以獨立提供的輔助性治療措施。隨著護理人員知識層次的提高,護士渴望發展在心理或精神衛生方面的作用,護理不再是單調的工作。音樂療法處于尚處于起步階段,前景廣闊。單就音樂療法在心身疾病領域的開展,也遠不止文中列出的幾種疾病可用。音樂療法也不只局限在醫院,局限在病人,而且將走進社區護理和健康教育中。期待將音樂治療相關信息納入護理教育課程,使護理人員能將音樂治療確實應用于臨床護理中,發揮護理獨特功能并提升護理照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