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觀點浸透醫學的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楊秋菊謝欣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人文社會科學系
哲學思維是方法論,在醫學教育中提升實踐能力
每一生命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都是充滿變化的動態過程,由此推動了醫學的飛速發展。一方面,哲學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眾因素、寬視野認識現代醫學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到把醫學領域已經成熟的理論技術和醫學領域新出現的知識融會貫通,不斷創新。另一方面,哲學思維作為一種反思意識,以對現實的審視和批判、對未來的追求和構想,不斷推進著醫學向更高更寬的領域發展。因此,哲學思維的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鍛造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懷疑的精神態度,樹立科學的研究精神,投身偉大的創造性活動。
醫學生哲學思維能力培養現狀
1哲學課程的哲學思維培養情況
醫學分類的日益細化和醫學知識的迅速更新,給醫學教育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能在大學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獲取專業知識,是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因此,醫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出重專業、輕人文的趨勢,多數醫學院校的哲學課程基本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其他門類較少。與此同時,醫學生的專業學習任務更為繁重,在他們看來,如何學好專業課是將來安身立命的重要資本。此外,相對于感性直觀、有現實實效性的醫學理論,哲學思維則看不見、摸不著,更為抽象,大部分學生僅僅將其看成可有可無的副課,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去探究。
2醫學課程的哲學思維培養情況
醫學專業知識量的龐大使大多數醫學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有限的學時和課堂時間內,通過教師單方授課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頻繁變換于聽課、看黑板或窮于變化的幻燈片和記筆記之間,難免囫圇吞棗,難以理解繁多、深奧而枯燥的知識點,因此幾乎沒有什么拓展哲學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殊不知醫學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緊密,沒有哲學思維的引導,導致醫學生前面學習內容掌握不牢,后面內容學習起來很吃力,也就是前學后忘,形成惡性循環,醫學教學也經常會出現專業課教師“反復溫故”的情況。
3臨床實踐的哲學思維培養情況
臨床實踐階段,大多數醫生同樣也是采取單方面指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就病論病,使學生不能把醫學現象和所學理論更好地有機結合。同時,不同專科醫生單純把人體肢解為器官疾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割裂各器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能在眾多醫學現象之間形成橫向的聯系。此外,沒有正確的哲學人生觀作指導,學生極易沾染醫學環境中的不良風氣。
哲學思維滲透醫學教育的途徑
正如醫學的對癥下藥一樣,哲學思維滲透醫學教育也要從問題出發來著手解決。
1哲學課程從導向上培養哲學思維
通過哲學課程培養哲學思維應本著“要精要管用”和“夠用為度”的原則,首先讓醫學生了解最基本最精髓的哲學概念和原理。同時,哲學教師也要懂點醫學,盡可能選取和醫學相關的、關注度較高的實例,比如緊張的醫患關系、人工生命技術、醫保改革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課堂討論、學生講授、錄像等,促使學生將哲學理論和醫學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中感受哲學思維的魅力,增強學習興趣。除課堂學習外,教師要多開設哲學選修課,同時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一定量的哲學書籍,一方面為理論上升為思維方式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用哲學精神提升信仰。此外,在考核學習方式上也要靈活多樣。即使是閉卷考試也不應該簡單停留在機械記憶層面,可以借鑒考研公共政治的題目性質來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加大課外實踐的力度,鑒于醫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繁重,在保證精和管用的情況下適當壓縮理論課時,多開展與醫學相關的諸如社區醫學、農村醫療以及醫院改革等社會和百姓關注度較高的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訓練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學生團體也應該積極組織哲學方面的活動,比如哲學論壇、哲學讀書會、開展哲學課題研究等。
2醫學課程從理論上訓練哲學思維
醫學課程種類繁多,前后課程緊密聯系。為防止學生出現前學后忘的情況,醫學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穿針引線”,運用跨學科的綜合問題組織教學,運用辯證哲學思維打破學生的思維框架,訓練學生從普遍聯系中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前后學習的內容中架起橋梁,對學習內容進行思維加工,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醫學知識。比如很多醫學院校開展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課程體系改革就是從局部與整體的聯系中把握醫學理論。同時,為增強醫學生批判和創新思維,在醫學課程中可以采用將醫學知識與創新思維小史科有機整合。通過史料介紹,讓學生在領略到醫學大家創新成就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也要改變以往教師操作、學生重復模仿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實驗設計。醫學教育也應如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所倡導的那樣,讓新思想的產生不是教育者給受教育者的,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結論。
3臨床實踐從操作上提升哲學思維
臨床實踐是醫學生即將步入實戰的見習階段,也是醫學教育的最后階段。作為醫生,應該強化責任心,引導學生運用哲學思維既治病,又為人。從總體上說,病因的復雜性、個體差異以及人們對人體和疾病認識的局限性,決定了臨床醫療實踐具有很強的探索性。醫生在給實習學生作臨床指導時,應該有意識地運用哲學思維啟迪學生弄清癥狀和本質、局部與全身、設備和診斷、已知和未知等眾多關系,把健康和疾病看做一個整體來度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體會到哲學思維的多樣性和系統性,自覺拿起哲學武器解決醫學問題。此外,指導醫生也要率先垂范,身體力行,教育學生從社會、心理等方面看待并善待患者個體,多一份關愛,少一份冷漠;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功利。在醫院大查房或重大病案的病歷討論中,也應該及時把涉及的倫理道德或法律問題查找出來,進行分析,幫助醫學生既懂得規避醫療風險,又能恪守道德底線,把醫學生真正培養成既具有高精醫療技術又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優秀醫生。
總之,哲學思維的培養是一項由哲學知識、哲學品質和哲學能力共同構成的系統工程。因此無論是哲學課程、醫學課程還是臨床實踐對醫學生哲學思維的培養都不應是孤立進行的。應在醫學教育的主旨下,使三者形成有機整體,多管齊下,把哲學思維滲透到醫學教育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大學階段不間斷地接受哲學的敲打和訓練,養成終生受用的哲學思維,這遠比僅僅傳授醫學知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