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雙一流”建設戰略給地方高校學科建設改革發展帶來難得機遇和巨大挑戰,地方高校應扎根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特色,依托優勢學科,尋求技術應用突破,以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戰略為發展契機,重塑使命,分層次、分階段打造學科生態系統,以“引育學科人才和強化學科管理”為抓手,推進學校學科整體水平的快速提升,力爭早日實現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雙一流;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策略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啟動了高等教育“雙一流”戰略。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標志著我國“雙一流”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如何把握國家“雙一流”建設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如何制定學科發展策略以化解挑戰,力爭早日實現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的發展目標,實現內涵式發展,是一道緊迫的、長期的必答題。
一、地方高校學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一)機遇難得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明確指出,將打破身份固化,實施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1]。相較于“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面向所有學校開放,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徹底打破了身份固化,這給地方高校帶來了逆襲發展、同臺競技的機會。《實施辦法(暫行)》還強調,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堅持扶優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類布局建設高校,引導和支持具備較強實力的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差別化發展,努力形成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體系。這凸顯了以學科為基礎的基本建設原則,一改之前只重學校而忽略學科建設的弊端,給了綜合實力一般但學科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沖擊“雙一流”建設的現實可能。地方高校可以在優、需、特和新上優化組合著力,打造動態的、多維金字塔結構的學科生態,在著力解決基礎性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創新瓶頸、推進新技術新成果的示范應用和推廣中追求卓越,發展特色,爭創一流。近些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這給了地方高校圍繞學科建設,深入推進體制、機制等進行系列改革的政策空間。如合理利用《博士、碩士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和《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實施細則》的政策空間,適時實施學校層面學科和學位點的自主增列與撤銷,優化學科結構和布局,引入學科建設的競爭機制,釋放學科建設更多的動力和活力,健全學科生態體系,實現以學科建設引領帶動學校整體跨越式發展。
(二)挑戰巨大中央部屬高校有多年的建設基礎,取得了雄厚的積累和先發優勢,值得學習追趕。地方高校辦學經費來源比較單一,綜合實力不夠強,學科優勢不夠突出,直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能力弱,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不強,核心競爭力不夠強,且弱項和短板還很明顯,高層次人才缺乏尤為突出,這些都是地方高校沖刺“雙一流”建設的現實挑戰。近20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地方高校大多都經歷了規模擴張階段。地方高校在發展進程中往往簡單比肩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模式,流行什么學科專業,地方高校就創造條件辦什么學科專業,經法文史理工農醫,出現了千校一面的綜合大學化現象。此次“雙一流”建設,無論是一流高校還是一流學科,都突出了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學科建設要求,這本質上是在引導高校審視自己的優勢與特色,而不是什么學科專業都去做、都去建設,這顯然是對千校一面、過度綜合化的一次調整和重塑[2]。“雙一流”戰略下,地方高校如何進行學科專業的重塑與調整,考驗著校領導班子對社會經濟發展大勢的宏觀把握能力、對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判斷能力和對學科發展前景和方向的深刻洞察能力。可以預見,伴隨著高校間身份壁壘的打破,競爭格局將更加開放,地方高校傳統特色學科和行業資源也將面臨來自綜合性大學、其他地方高校的強力爭奪,競爭態勢更加嚴峻。這意味著,地方高校學科調整和重塑面臨著前有猛虎攔路和后有強兵追殺的雙重窘境。
二、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發展策略
學科是高等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石,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實力的集中反映,高校抓好學科建設,就抓住了事業建設發展的根本,從而能夠帶動和統領高校全局工作。“雙一流”建設再次突顯了學科在高等學校改革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從“雙一流”建設的第一個周期看,地方高校還很難與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比拼。從長遠來看,“雙一流”建設是國家層面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絕不是一種短期行為,且旨在通過“雙一流”建設打破“身份固化”,帶動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所以,地方高校應該做好打持久戰和主動戰的準備,不能盲目跟著當下“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路子走,而要立足自身實際,制定科學的學科建設發展策略,搶抓機遇、化解挑戰,實現內涵式發展,力爭早日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
(一)扎根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雙一流”建設的本意在于引導和支持全國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差別化發展,形成支持國家長遠發展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體系。與部屬高校不同的是,地方高校大多數靠地方財政劃撥經費辦學,主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地方高校進行學科建設的邏輯起點應在于扎根地方。在“雙一流”建設的征程上,地方高校必須做好打持久戰和主動戰的準備,將爭創“區域一流”作為首要目標,而后順理成章地競逐“國家一流”,甚至“世界一流”。地方高校應高度重視校地、校企融合,準確把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需求,結合學校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學科的建設基礎和水平,尋求“政校行企”合作的最佳切入點,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更好地融入地方,建立利于打好“學科建設”持久戰和主動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經費、項目和資源在學校集聚,為學校實現“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等帶來資源,進而為地方高校實現“區域一流”、進軍“全國一流”乃至“世界一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立足特色,依托優勢學科尋求技術應用突破近些年,新一輪全球性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體現出了“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全產業鏈重構”的特征,其中突出了關鍵性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后,我國對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中國制造2025”等重要戰略部署[3]的縱深推進和各地各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表明了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進入了優化傳統行業結構和布局新興產業格局的關鍵期。國家特別是地方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布局無疑在“雙一流”建設新形勢下給地方高校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學校的主體,包括承擔著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人才以及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發展服務任務的農業類、林業類、水利類、地礦類、石油類、化工類、醫學類、郵電類、建筑類、交通類等各類院校。這些地方高校的立命之本、發展之基,就是其擁有的若干特色優勢學科,這些鮮明的辦學特色使得學校在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改造中具有不可撼動的優勢。所以,地方高校在“雙一流”建設持久戰和主動戰的征程中,不應盲目跟風,而應立足于自身辦學特色,依托優勢學科,重點要在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創新瓶頸、推進新技術新成果的示范應用和推廣的過程中尋求重大標志性技術應用突破,實現守正出奇的建設效果,從而實現彎道超車,力爭早日進入“雙一流”行列。
(三)重塑使命,分層次、分階段打造學科生態系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8)》,將學科劃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和藝術學等13個門類和111個一級學科[4]。學科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在龐大的學科知識體系中選擇做什么,即打造學校的學科生態系統。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要在綜合分析和研判學校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辦學優勢與學科特色的基礎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緊密結合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需要,以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戰略為發展契機,重塑學校學科發展使命,明晰發展思路,保持強大定力,對學校所有學科進行總體布局和優化,分層次、分階段合理打造學科生態系統。分層次即按照高峰引領學科、骨干基礎學科、優勢特色學科和交叉新興學科四個層次進行建設。要確保有些學科突出學科水平,能夠瞄準科學前沿、技術創新,另一些學科既有一定學術水平,又緊密對接國家、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還有一些學科面向和對接區域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鑒于資源與經費的欠缺和建設歷史基礎的薄弱,地方高校只能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學科建設。第一步將高峰引領學科和優勢特色學科列為一流培育建設學科,其他學科為建設支撐學科;第二步根據第一步的建設成效,遴選若干骨干基礎或交叉新興學科進入重點建設學科,動態調整第一步的一流培育建設學科,壯大學校優勢特色學科隊伍與力量;第三步總結前兩步的建設情況,打造高峰引領學科、優勢特色學科、骨干基礎學科和交叉新興學科等多學科相互交融、協同發展、競創一流的學科生態系統。
三、學科發展策略成功與否的關鍵:引育學科人才和強化學科管理
(一)關鍵之一:引育學科人才學科人才是學科建設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學科建設的根本保障,學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取決于學科人才隊伍的素質。對學科建設而言,作為“生產者”的學科人才是學科生產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極大地影響著學科的最終產出[5],所以學科建設發展策略一旦確定,學科人才就是決定因素。學科是高校從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活動的基本單元,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教師是大學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職能的主體。地方高校要扎根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特色,依托優勢學科尋求技術應用突破,就需要將承擔建設任務的教師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引育遵循學科內在的發展規律并與學科使命匹配的學科人才。1.學科帶頭人是學科人才隊伍的靈魂學科帶頭人是學科發展的核心與靈魂,是在學科領域學術造詣深、學術思想活躍、學術水平和研究成果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的學科領軍人才和能把握學科發展動向且具有一定的學科組織管理能力的資源整合者。所以引育學科帶頭人,既要看重學術造詣,也要看重道德品質,既要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要關注組織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凝練方向、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保障學科帶頭人的人財物支配權。2.學科骨干和優秀青年是學科人才隊伍的支撐建設一支銜接有序、結構合理的學科人才梯隊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地方高校要根據已有的學科師資現狀,在年齡結構、學歷層次、職稱分布、知識體系、學緣結構和海外經歷等方面統籌規劃引育本校學科建設最關鍵、最急需的人才,發揮學科骨干和優秀青年教師在學校承擔重大項目、參與重大任務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學科梯隊成員的年齡配備要力求呈現銜接有序的最佳狀態,老中青規模比例以1∶2∶3為宜,這樣可以使學科梯隊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使學科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特別要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的穩定支持力度,著力把中青年學術骨干推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前沿,承擔重大項目、參與重大任務,加強對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的培養。3.學科管理服務人員是學科人才隊伍的運行保障建立穩定的高水平實驗技術、工程技術、實踐指導和管理服務人才隊伍,重視和培養學生作為科研生力軍是學科人才隊伍高效運行的必要保障。決定各級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高端智庫等學科科研平臺影響力的仍然是人才,并非有了學科科研平臺就有了創新,而是學科科研平臺集聚的人才成就了創新,其中人才不僅包括那些學科帶頭人、骨干和優秀青年科學家,也包括建設科研平臺和維持平臺運行的高水平實驗技術、工程技術、實踐指導人員,還有確保學科建設順利進行的各級管理服務人員。
(二)關鍵之二:強化學科管理1.強化組織領導和資源募集學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負責學校學科建設的統籌協調、經費投入、績效評價、專家咨詢服務等重要事項。學校負責頂層設計、統籌目標和整合資源,各有關職能部門建立學科建設聯動機制。學院發揮主體作用,負責具體實施建設。各相關學科成立學科建設工作組,研究本學科建設基礎現狀,找準發展途徑和方法,落實各項建設任務。學校財政統籌安排學科專項經費、基本科研業務費、各人才專項經費、重點平臺專項經費、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經費等各項經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健全辦學成本分擔機制。資源募集方面,地方高校應利用特色優勢學科、企業優勢和學校社會影響力,不斷拓寬籌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捐贈,擴大社會合作,同時探索健全社會支持長效機制,多渠道匯聚資源,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開源節流并舉,重在開源,擺脫單一依靠財政撥款的現狀,形成政府、社會、學校等立體多元投入的資源募集機制。2.強化績效考核和資源配置地方高校應以學科為基礎,根據分層次、分階段的學科發展戰略,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辦法。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應對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建設情況實施動態監測評估,形成學期和年度監測評估結果。學校應根據分層次、分階段的學科發展的要求和評估結果,進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教師考核及職稱評聘、學術科研評價、學科評價以及自我動態調整等,探索建立科學高效的自我評價調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地方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對建設資金進行精準投入,統籌布局隊伍、平臺、科研、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等建設內容,實現多位一體的重點建設;對學科建設攻關項目進行重點支持,資金分配重點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學科傾斜;以績效為杠桿,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和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激發和引導學科和辦學各項內涵提升;加強對納入建設范圍的各項指標的動態監測,引入競爭,強化績效激勵,動態配置資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
[2]陳志文.雙一流:對高校過度綜合化的重塑[N].中國青年報,2017-09-25(009).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國務院學委員會辦公室.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8年4月更新)[EB/OL].
[5]劉小強,彭穎暉.一流學科建設就是建設一流的學科生產能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06).
作者:沈乃豐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