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絡病學科建設的作用與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絡病學科作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后起之秀,對于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培養中醫藥高科技人才、加快中醫藥科技產品開發以及中醫藥科研基地、科研平臺、科學實驗室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絡病學科的學科內容及其作用、意義作以淺要分析與探討,為臨床、教學、科研三位一體的中醫藥學科建設務實基礎。
關鍵詞:絡病學說;絡病學科;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指學科結合自身實際,將整個學科發展規律同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采取各種可行措施以促進學科水平和發展的社會活動[1]。絡病學是研究中醫絡病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臨床學科[2]。絡病學科作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新興學科,對于絡病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以及醫療市場、中醫藥事業、絡病理論行業規范化需求具有重要推動意義。在此,本文試就絡病學科的作用與意義,淺談己見,以供同道共議。
1.絡病學科的學科內容
絡病理論首見于《黃帝內經》,書中具體描述了絡脈概念以及絡脈循行分布,并提出望絡、捫絡等診斷方法,以及刺絡放血、飲藥通絡等特殊治療方法。初見絡病證治體系于《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對于瘀血阻絡類病證治以大黃蟅蟲丸、鱉甲煎丸、抵當湯等活血化瘀通絡方劑,尤其是首先提出:蟲蟻飛走諸靈以搜剔絡瘀。而形成完整絡病病機理論、辨證論治體系始于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書中著重提出“久病入絡”、“久瘀入絡”病機理論,并首推“絡以通為用”治療大法以及“絡以辛為泄”用藥規律。這些均為絡病學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葉天士也指出當時絡病學發展的問題:“醫不知絡脈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即中醫學家“重經輕絡”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絡病理論以研究“久病”治療,絡病病變規律為契合點,創建指導內傷雜病與外感重癥創新理論體系,促進通絡藥物研發以及通過研究通絡經方作用機制探究絡病證治內涵,成為中醫研究重點與熱點,推動了絡病學科飛速發展。絡病學科當代研究進展主要包括:形成“氣絡學說”、“脈絡學說”兩大學科分支,確立“絡病證治”體系的研究方向,編著21世紀高等中醫院校創新教材——《絡病學》,加強絡病技術平臺建設與高科技絡病人才培養,承擔多項國家級、省市級重大課題,成功研發通心絡膠囊、蓮花清瘟膠囊、養正消積膠囊等通絡藥物等??傊j病學科是中醫藥學學科體系的獨特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充分顯示其臨床價值和科學內涵,對促進中醫藥理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1優化學科布局,形成學科優勢
絡病學科建立伊始,眾多專家學者開展大量絡脈與絡病古籍文獻整理工作,進行大量理論探討、實驗設計、臨床研究,為絡病學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比如邱幸凡教授對《黃帝內經》關于絡脈理論整理,王永炎院士探討病絡與絡病內涵異同,史常永教授對絡病治法精要探微,張伯禮院士指出微循環障礙與“久病入絡”病理實質的內在能動性,雷燕教授提出“瘀毒阻絡”對于絡病形成與遷延難愈的影響,以上均為絡病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成為完善絡病學科的必備要素,絡病學科也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絡病學科建設對于中醫藥文化傳承與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明確定位,實現目標,提升綜合能力,發揮學科特色,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以絡病發病與病機特點、病機演變、臨床特點、辨證治療的“絡病證治”體系研究,從實際出發,優化學科結構,調整學科布局,完善學科體系,形成學科優勢,加強科研設施與人才隊伍建設,建設成為多學科交叉綜合性重點絡病學科。
2.2提高教研水平,培養優質人才
絡病科研課題研究集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于一體,是促進教學、實驗、臨床實踐良性循環的重要契合點,圍繞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絡病學科前后承載國家“973”計劃項目—絡病學說與針灸理論的基礎研究、國家“863”計劃專項—強心力膠囊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開發研究等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不僅如此,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心血管研究室合作申報“通心絡對心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及分子機制研究”獲得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資助,李澎濤教授與美國太陽城老年醫學研究中心、日本東京大學、兵庫醫科大學就“毒損腦絡”病機理論研究建立合作關系。為實現絡病學科教育普及化,國內專家教師多次召開全國《絡病學》教學研討會,旨在推進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絡病學科教學工作,已有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等20余所院校開設《絡病學》選修課,積極培養高層次絡病人才與高校教育相結合。絡病學科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對于絡病理論體系構建以及臨床治療難治性疾病等相關工作開展也成果頗豐,比如吳以嶺院士[3]提出“三維立體網絡系統”理論構架,王永炎院士[4]提出“毒損腦絡”治療中風疾病,呂曉東教授[5]擬方參龍煎劑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等諸多科研成果均顯示絡病學科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創新理論體系,對于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積極性,加大學??蒲型度胍约芭囵B中醫藥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2.3改善科研條件,加快產品研發
圖書資料、科研儀器、科研設備是學科建設的物質基礎。絡病學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指導慢性復雜性疾病臨床辨證與特制用藥的辨證論治體系。以探究基于熵的復雜系統分析方法,從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角度切入,建立“脈絡病變”證候動物模型,在施加中醫證候干預因素造成“絡氣郁滯”或“絡氣虛滯”病證結合模型的基礎上,分別構建氣虛/氣郁脈絡瘀阻、氣虛/氣郁脈絡絀急、氣虛/氣郁脈絡瘀塞等不同病理環節的動物模型[5]。以絡病學科為基線指導心腦血管病、肺纖維化類疾病、神經肌肉類疾病、皮膚類疾病、流感與SARS、腫瘤等治療規律研究獲益巨大,比如雷燕教授就“中醫絡病理論及現代生物學內涵研究”科研立項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通心絡膠囊、芪藶強心膠囊、蓮花清瘟膠囊等通絡藥物均獲得國藥準字號新藥證書,尤其是通心絡膠囊獲得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等諸多獎項,充分顯示其臨床價值。除此之外,眾多醫學院校與綜合性醫院特建立絡病實驗室研究集理論—臨床—創新藥物研發一體化研究平臺,建立通絡藥物研究室以實現藥物提取—分離—純化質控平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大量科技手段引進中醫科研領域,絡病學說內涵初見端倪,對于創建內傷雜病與外感重癥辨證論治體系,提高臨床慢性復雜性疾病辨證治療,促進通絡藥物研發,反證通絡藥物作用機制具有科學價值。
2.4規范絡病行業,滿足醫療市場
為推動絡病學科建立與發展,國內一大批專家學者圍繞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相繼開展后續工作,成立了國家二級學會—絡病學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以及北京、上海、廣東、遼寧等各級省市絡病專業委員會,連續組織舉辦多屆國際絡病學大會,編輯出版《絡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與年度絡病理論學術進展論文集等分享與會成果,為開展各種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平臺,并形成超過千余名高層次絡病研究專業隊伍,團隊密切合作,緊密聯系綜合性醫院,成功制定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絡病辨證標準。專業團隊建設為現代科技促進絡病理論發展,研究制定絡病辨證診斷標準,探討絡病的生理病理基礎創造人才平臺支撐。同時加強絡病研究各級人才尤在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以優秀的學術帶頭人來帶動絡病學科某一領域的深入研究,以點帶面,促進全國范圍內絡病學科和絡病人才隊伍建設。絡病學學會建設致力于推廣絡病研究交叉化、多樣化、國際化發展,以學術、學科帶頭人模式對絡病科研課題進行匯報總結,倡議絡病行業規范制度,醫教研三位一體化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完善《絡病學》專著,創辦絡病學???。構建絡病學科雖已成果顯著,開辟慢性復雜性疾病治療的全新領域,但絡病學科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仍需大量開拓性研究工作,比如絡脈與絡病古籍文獻整理尚待加強,絡病證治體系研究尚需完善,通絡單味藥與復方制劑實驗尚需深入,人才隊伍結構與規模建設尚不合理,絡病學科建設工程浩大,專業人員甚少。但當今社會,絡病學科學術研究氣氛熱烈,大批人才引進能夠滿足醫療市場需求,在促進絡病理論自身體系形成的同時,也正在推動絡病研究技術平臺的建立及人才培養。
3.絡病學科建設對策思考
推動絡病學科的深入發展工程巨大,后續工作繁重,亟待完善項目眾多,開展絡脈與絡病理論的文獻整理工作,絡病理論證治方藥研究,絡病理論指導臨床各科復雜性疾病研究,通絡藥物臨床應用經驗和絡病理論臨床證治規律研究以期建立完善的“絡病證治”體系。同時注重多學科滲透、交叉與融合,借鑒系統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非線性和復雜性科學的學科前沿定向研究思維和實驗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實驗技術與科研儀器設備,深入開展絡病病因學、病機學、辨證學及治療學研究,推動絡脈與絡病理論在微觀領域研究的不斷延伸與深化,促進中醫整體辨證思維方法與還原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推動絡病學科快速發展。
3.1精凝學術研究,主攻學科發展
絡病學科研究方向以建立“絡病證治”為基線,是絡病學科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精凝絡病學術方向是指立足絡病學科“脈絡”、“氣絡”研究基礎和優勢,瞄準絡病對于慢性復雜性疾病辨證治療以及通絡藥物研發的發展趨勢,尋找絡病研究創新發展突破口和主攻點,并形成以絡病證治為主導的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路徑[7]。
3.2整合學科方向,創新學科模式
完善絡病多學科交叉化學科整合是絡病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創新“醫-教-研”三位一體化學科建設模式為絡病學科優質發展提供保障。整合絡病學科基礎,創新絡病學科模式,確保絡病學科高速發展,培養絡病研究高層次人才,探索絡病多學科綜合發展,不斷加強和優化絡病科研設施、科研基地、科研平臺與科學實驗室的專項經費投入,不斷提高絡病學科內在綜合實力。
3.3建立學科評估,創建學科調研
建立絡病學科評估制度可以促進絡病學科建設工作科學化和規范化開展,促進絡病學科整體學術水平提升,促進絡病學科建設功能正常發揮。絡病學科調研工作的創建是絡病學科評估制度的延伸,全面系統化深入了解絡病學科建設中可能出現問題的必要手段。對于絡病學科進行有效評估與成立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是形成建設層次合理、建設結構先進的絡病學科動態發展體系的保障。
3.4科學規劃發展,制定學科標準
中醫藥標準化工作需要從國家標準逐步成為國際標準,為各國中醫藥活動建立最佳秩序和質量保證體系,提供科學而公正的約束。各學科都應該積極整合資源促進標準化工作進展,進而形成完善、系統的學科發展規劃。絡病學科的發展也需要各地區、各學派的專家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絡病學科標準化建設,推動絡病學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等方面的蓬勃發展。
4.小結
絡病學科建設是中醫藥學科發展進步的夯實基礎。絡病學科作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后起之秀,不僅能夠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培養中醫藥高科技人才、加快中醫藥科技產品開發以及中醫藥科研基地、科研平臺、科學實驗室建設,而且為臨床、教學、科研三位一體的中醫藥學科建設提供條件支撐。絡病學科發展規律在于以“絡病證治”理論為指導,以臨床各科難治性疾病治療為基礎,以通絡藥物研發為依托,以有效的臨床療效為標準來建立中醫藥傳統繼承與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創新體系。但絡病學科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對于絡病學術能力發展,絡病基本科研條件建設,絡病現代化科學技術能力建設以及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等諸多方面的完善和發展均是絡病學科建設的待解決問題,作為中醫藥發展的后備軍,中醫學子有責任也有能力能夠創新絡病學科發展模式,為中醫藥繼承與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潛心.論大學學科建設在大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7:10-11.
[2]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3]吳以嶺.中醫絡病學說與三維立體網絡系統[J].中醫雜志,2003,44(6):407-409.
[4]李澎濤,王永炎,黃啟福.“毒損腦絡”病機假說的形成及其理論與實踐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1):1-6.
[5]呂曉東,龐立健,王琳琳,南明花.參龍煎劑對博萊霉素致大鼠肺纖維化肺組織腫瘤壞死因子-α及mRNA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1):171-174.
[6]袁國強,賈振華,王宏濤等.“脈絡病變”證候動物模型建立的思路與方法.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72-76.
[7]李美成,石飛飛.教育創新形勢下研究型大學的創新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1):25.[8]劉妍彤,呂曉東,龐立健,劉創,臧寧子,袁佺,楊麗,任延毅,劉勇明.肺絡構效異常與特發性肺纖維化病理機制相關性探微[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38:109-112.
[9]劉勇明,呂曉東,龐立健,劉創,劉妍彤.基于肺絡構效理論的肺臟生理功能發微[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10.
[10]張惜燕,邢玉瑞.小兒肺炎的從新病入絡論治.時珍國醫國藥[J].2017,28(8):1957-1958.
[11]耿青霞,趙宏照,李麗娜.肺絡與特發性肺纖維化病機探討[J].山東中醫雜志.2017,36(5):361-363.
[12]景菲,張偉.從“久病入絡”探討COPD合并肺纖維化發病機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1:76-78.
[13]呂曉東,龐立健,劉創,趙仲雪,袁佺,楊麗.慢性復雜性疾病“絡虛邪瘀”病機發微[J].
作者:張劍 劉勇明 龐立健 呂曉東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