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校園競技體育近況與前景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金黃斌白銀龍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云南昆明
中國代表隊在第26屆世界大運會上的成績分析
第26屆深圳大運會上,我國派出了來自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0所高校的運動員505人,參加了24個大項、283個小項的比賽。最終獲得了獎牌榜和金牌榜雙第一的好成績(見表1)。共獲得獎牌145枚,比上屆增加了87枚。獲得金牌75枚比上屆的22枚增加了55枚,增幅巨大。也打破了由前蘇聯在莫斯科大運會上創造的69枚的記錄。
在此次大運會上中國代表隊所獲的金牌比第二名俄羅斯聯邦代表隊的45枚,超過了33枚,獎牌總數比第二名俄羅斯超過了14枚。在第25屆大運會上我國所取得的成績比24屆的要遜色得多,經過了8年的磨礪我國在深圳大運會上又再次回到了榜首,這些成績見證了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表明了我國高校競技體育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取得這些成績與高校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政府的重視、主場優勢以及部分國手的參加等有著直接的關系。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競技水平已經有了質的提升這是不可否認的。其次,主場優勢在競技體育比賽中關系重大,前蘇聯創造的金牌總數記錄與其作為東道主不無關系,可以肯定主場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國本次比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此外,根據有關統計,在此次大運會的參賽運動員中有40%左右的運動員非在校大學生。在中國隊奪取的75枚金牌中,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一二線國手取得的。在大運比賽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世界冠軍扎堆的現象。例如中國跳水“夢之隊”,他們就是幾乎以全班人馬出戰大運會。而奪取大運女足金牌的中國隊中也云集了國腳畢妍、龐豐月等。
深圳大運會奪金項目分析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奪金項目主要集中在跳水、兵乓球、射擊、游泳健美操體操等項目。其中射擊項目獲得金牌13枚,占總金牌數的17.33,排名第1位;跳水項目共獲得金牌11枚,占總數的14.67%,排名項目分布第2名;游泳(包括水球)和兵乓球獲得金牌數均為7枚,占總數的9.33%,并列第3位。體操(包括藝術體操)獲得金牌6枚,占總數的8%,排名第4位。健美操和帆船獲得金牌均為5枚,占總數的6.67%,排名第5位;舉重和跆拳道分別獲得4枚金牌,占總數的5.33%,位列所有項目第6位。其他項目所獲金牌都較少,例如三大球中的6枚金牌,僅女足獲得1枚,其他大球項目都毫無斬獲。
深圳大運會我國三大球的成績分析
在第26屆大運會中,我國男女隊均參加了籃足排三個集體項目的角逐。最終成績不盡人意,盡管女足在18年之后重奪冠軍(見表3)。男子籃球主要以復旦大學為班底,僅取得第18名的成績,足球隊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學為班底,取得第7名也算是出乎意料,男排取得第19名,位列21支參賽隊中倒數第三,連續五屆大運會無緣八強,總體來看表現比較糟糕。女子方面籃球獲得了第10名,與上一屆名次一致,足球獲得了金牌,這和隊中云集了國腳畢妍、龐豐月等有著巨大關系,但我們應該承認取得該成績實為不易。以上海復旦女排為主的中國隊雖然在決賽與巴西的比賽中毫無還手之力,但也創造了10年最佳戰績。總體來看,三大球的男子代表隊所獲成績比較差,這和我國奧運會的表現基本一致,女子代表隊在足球、排球的表現及實力確實較高,但籃球的成績也很難讓人滿意,連續4屆無緣8強。
深圳大運會我國男女運動員表現分析
此次大運會中國隊的參賽隊員為505人,男女比例為4:3。在女性運動員明顯少于男性運動員的情況下。除了男女混合所取得的金牌8枚后,男性運動員共奪得的金牌數為27枚,占總金牌數的40.30%,女性運動員奪得的金牌數為40枚,占據了金牌總數的59.60%,也就是說在男女比例為4:3的情況下,男女獲得金牌比為4:6,男子運動員比女子運動員少獲得13枚,差距接近總數的20%。在銀牌方面,除了1枚男女運動員共同取得的,其余的38枚,分別由男子運動員獲得24枚,占總銀牌數的63.16%,女子運動員獲得14枚,占總數的36.84%,男子運動員比女子運動員多獲得10枚,差距為總數的26.32。
本屆大運會獲得的銅牌總數為31枚,其中男運動員12枚,所占比為38.71%,女運動員獲得19枚,所占比例為36.84%,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多獲得7枚,占總銀牌數的差比為22.58%。總獎牌數為145枚,其中男運動員取得63枚,女運動員取得73枚,男子運動員比女子運動員少獲得10枚。這說明我國高校競技實力呈現陰盛陽衰的情況,這和我國北京奧運會上男女運動員的表現不謀而合。
深圳大運會獲取金牌運動員的高校所在區域分布
三個區域的劃分是我國特有劃分方式,這是按照我國的經濟、地域等來劃分的,東部地區包括東部地區包括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是我國經濟、交通、文化等最發達的地區。在此區域分布著眾多高校,是人才較為集中的地區。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等9省、自治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29.5%,承載全國35%左右的人口,是我國主要的動力和原材料輸出地區。此地區位于內陸是東西部的中介,經濟、文化等低于東部高于西部。西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地區,交通閉塞,人口密度小,高校也較少。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高校學生所獲得的金牌數為65枚,所占的比例為88.67%,接近90%。
中部地區高校的運動員獲得金牌數為6枚,占總金牌數的8%。西部地區高校運動員所獲得的金牌數為4枚,占總金牌數的5.33%。東部地區高校所獲金牌是中西部地區高校總和的5.25倍。盡管中西部高校運動員本身參加大運會的較少,但這足以說明我國高校競技水平的地區差異和參差2.6我國高校競技體育項目的類別劃分根據我國運動員在第26屆大運會上的表現,可以把所參賽的運動項目按照此次運動會的成績,以及參考前幾屆奧運會的成績可以分為優勢項目、潛優勢項目、劣勢項目三類。優勢運動項目是指在國際重大競技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在未來的競爭中具備有利條件的運動項目;潛優勢運動項目是指在國際重大競技比賽中多次獲得獎牌,并有較好的發展趨勢,可較快進入優勢項群的競技體育項目;劣勢項目是指一直以來競爭力較弱的項目,即沒有爭奪獎牌的實力的項目。根據分析(見表6),我國高校競技項目中兵乓球、女子水球、跳水、擊劍、游泳、射擊、體操健美操、舉重、帆船和國際象棋。
這些項目匯集了65枚金牌,是我國取得金牌第一的保障。潛優勢項目為羽毛球、女子高爾夫、柔道、射箭、女足、女排等,像羽毛球兩銀兩銅、女高爾夫銀牌,柔道1金1銀3銅等,這些項目只要再繼續提高,在未來奪取金牌或者成為我國的優勢項目并非不可能。我國大學運動員的競技弱勢項目為田徑僅獲得兩枚金牌,歷史上體育強國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田徑實力,如美國、俄羅斯等,因為田徑項目的金牌數目多,在大型運動會中占有重要地位。網球實力也不太令人滿意,僅獲得一枚銀牌;男子高爾夫獲得第九名,三大球中除了女足和女排外,其他的都不具備奪獎牌的實力,甚至進不了前8強。
結論
(1)我國在深圳大運會取得的成績與政府的重視、高校競技水平的提高、國手的參加有著很大關系。但是,取得的成績是必須承認的,我國高校競技體育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奪金項目較為集中,奪金點還比較少。主要集中在跳水、射擊、兵乓球、體操健美操、游泳等非身體直接對抗性項目,對抗性項目中以跆拳道奪金最多。
(3)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中三大球除女足、女排外,女籃、男子籃足排項目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女子成績要優于男子。在參賽運動員男女比例為4:3的情況下除銀牌獲得數男子領先,金牌、銅牌、總獎牌數男運動員獲得數與女運動員差距較大,呈現出陰盛陽衰之勢。
(4)所獲金牌運動員的高校所在地以東部為主、中西部獲得數較少。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距,中西部僅獲10枚金牌,占總數的13%左右,折射出我國高校競技體育水平地域差異明顯。
(5)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以射擊、體操健美操、兵乓球等非身體接觸性項目為主。潛優勢項目羽毛球、柔道、女子高爾夫等項目。弱勢項目主要以田徑、女籃、男子水球、籃足排為主。
建議
(1)要正確對待所取得的成績,體教結合才是體育回歸教育、體育蓬勃發展的出路。中國應該建立起小學-中學-大學的“一條龍”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從制度設計上打破“體教各唱各的戲”的困局,將體教結合盡早納入目前的“舉國體制”。在注重高校競技體育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學校體育的全面發展。
(2)在保持現有奪金項目實力的同時,要進一步拓寬奪金項目的覆蓋面。重視身體接觸對抗性項目的發展。因此,在高校體育中應該對非奪金點項目有所傾斜。
(3)政府、學校要更加關注對三大球的發展,特別是男子籃足排項目的發展極為重要,要使三大球都進入世界強隊行列將是一個長期和嚴峻的考驗。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陰盛陽衰”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需從改變學生的思想意識著手。
(4)國家政府、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對中西部高校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高校區域發展不和諧的局面。
(5)要保持高校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競爭力、發展潛優勢項目的競爭力及重視劣勢項目的競爭力,特別是田徑項目的競技實力急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