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精神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通過調查表明,當代青少年在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上體現其獨特性。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各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其精神文化的建設也比較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當代青少年產生了巨大影響。通過分析積極影響和不足之處,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對策。
1.1積極影響優秀的校園文化建設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其方式上都切合當代青少年的社會心理狀態,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校園文化用其豐富多彩的種種科技、文化、娛樂、藝術等社會實踐活動吸引了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青少年成長的規律,滿足了他們交往的初愿,放松調整、歸屬等心理需求,同時補充和完善了教學內容涉及不到領域的需要。
1.2不足之處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自主互動的意識不強。我國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及實踐層面上其真正有效的聯系仍然松散,沒有形成緊密的聯接,兩者間相互促進的機制始終未能形成。校園精神文化的各類活動由于促進措施的不夠,再加上當代青少年本身具有追求獨立、個性、自由的特點,使得青少年不能或是不愿自覺的參與到校園精神文化的一些活動中去,從而使校園精神文化對加強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力度削弱。
2立足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加強對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對策
2.1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良性互動
為了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兩者之間的影響能夠主動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們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精神文化的有機融合。比如: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不僅僅以完成課堂講授任務為宗旨,還應參與校園文化的組織和指導,同時校園文化的主要管理者要了解甚至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某些教學環節,即“教師與管理者共同參與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與校園文化的主要管理者發揮頭腦風暴的作用,兩者定期研究在校園精神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商,然后解決學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主動融合實效性問題,制定計劃,實施行動,即“頭腦風暴協商型”;例如:根據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可開展適當的文化活動形式的專題活動,如辯論賽、演講、學術講座等活動。
2.2拓展校園精神文化的內容,豐富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2.2.1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廣大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協調統一,而追求“真”、“善”“、美”意在著力培養求真、向善、崇美的目標。求真、向善、崇美內涵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體的。在具體表現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容達到了高度統一。求真表現為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并在這種追求過程中求善,求得為全社會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以期達到求美的境界,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在追求目標上,校園精神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涵是高度契合的,真正做到在目標上的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校園精神文化應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開展理論學習教育活動,學習時代典型的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日設計活動、參觀紅色革命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讓青少年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明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偉大事業上來,從而實現真”“、善”、“美”的完美結合。
2.2.2加強中華精神的傳播,實現校園精神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整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學校是各種文化思潮匯集、交流、碰撞的地方,先進的校園精神文化可能最早在這里產生,從而積極引導全社會的文明進程,但種種錯誤的、似是而非的思想也會對師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帶來誤導和消極負面影響。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必須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行過濾去除,并對外來文化中的不健康、不積極成分激濁揚清,在繼承和吸納的基礎上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加強中華精神的傳播,產生具有現代校園精神文化特色的新效應。在傳統文化中,一個舉世無雙、延續了五千多年的偉大民族,必定有一個在歷史上起主導作用的核心基本精神,它已經滲透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骨血之中。這種核心的、基本的、主導的思想意識可以稱為“中華精神”,我們應在校園文化中加入這些基本精神的元素。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體現在《易經》的兩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傳統思想中《,易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髓廣泛流傳而又具有積極推動著文化的發展的作用,這些思想激勵著人們積極進取、不斷前進。因此,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應加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精神文明的傳播,實現校園精神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
2.2.3探索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新模式,加強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1“)品牌帶動、典型引領、全員參與”的社團活動模式“品牌帶動、典型引領、全員參與”的社團活動模式是以學生社團為平臺,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各類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堅持普遍培養與重點培養相結合的原則,對優秀社團進行重點培養,以優秀社團為載體,對優秀社團的標志性活動進行大力打造,突出特色,使優秀活動形成品牌,不斷傳承與延續。創建品牌并以此帶動社團整體持續向前健康發展。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不斷找尋榜樣和楷模,通過圖片展、成果展、觀看視頻以及請各種模范代表實地報告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他們強大的人格魅力來影響我們的青少年,讓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樹立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將這種價值追求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指導其行為,讓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得到提高。品牌帶動、典型引領最終帶動學生全員主動參與的意識,真正讓每一個學生在社團活運中潛移默化地增加其能力,加強其思想道德思想政治道德素養。(2“)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加強網絡宣傳方式”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產生必須符合教育規律。比如,符合人群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行為習慣等。宣傳教育渠道的創新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形式,也是增進思想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徑。針對信息技術發展對青年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帶來的新變化,在年輕人當中,比如郵件群發、BBS信息、博客、微博以及QQ、視頻等方式在青少年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理念上更新,在方式上轉變,根據青年學生興趣、愛好,不斷拓寬校園文化建設的視野,在建設中融入深受青年學生喜愛的溝通、交流、聚集方式,如微博、微電影、手機報等,聚焦青年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引導學生客觀看待社會變化中的主流方向,更有效地聯系、引導和服務青年學生。學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應高度重視網絡文化建設,利用好網絡平臺,進行積極、正面的輿論引導,把宣傳教育常規化、系統化,學校通過常年不間斷的網上宣傳教育,讓紅色文化貫穿網絡宣傳全過程。
作者:謝俊麗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