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師所具備的人文科學素養在教學與研究中更是極其重要。探索提高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途徑,對于推進教學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不但表現為豐厚的人文科學知識,更表現為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文化氣質。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優秀民族文化和優良傳統教育,對于加強教師的人文科學知識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教好學生,就必須精通所任學科的大量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
1.加強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教師既然被認定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只有高尚的師德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具備相應的學科專業素養,不僅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全面掌握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科的發展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和調整,不能停留于照本宣科。教師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了解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既要具有科學精神又要增強人文素養。雖然我國各地學校的教學改革和教育大思考已經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地區經濟教育發展不均衡,教師個人的基本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教學方法陳舊、知識更新滯后,忽視“過程與方法”體驗以及淡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潛移默化的現象制約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而時代的進步又對教師的人文科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迫使教師在精通所任學科的大量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
2.加強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途徑
2.1構建多元文化的知識結構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知識結構和業務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加強師資隊伍的業務建設,構建教師多元文化的知識結構勢在必行。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精通所任學科的大量專業知識,還要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滲透。教學內容不能只局限于書本,學科之間不能進行條塊分割。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教師要具備廣博的知識、無限的思路和綜合的能力,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邊界,注重學科之間的互相學習。要注重文理滲透、廣收并蓄,加強課程間的整合。除了具備多元結構的知識體系外,還要關注知識的與時俱進,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2.2培育合乎潮流的教育觀念時代在進步,知識也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自然也要不斷改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學習化社會。作為新時代下的教師,必須具有靈活的頭腦,敏銳的思維、發展的眼光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在新世紀,教師應當通曉并系統掌握與時俱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通曉古今中外先進的教育思想,了解當今世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科學的一般規律,取其精華,并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根據社會發展變化正確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科學地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及時吸收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知識,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并能夠隨時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學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培育合乎潮流的教育教學觀念。
2.3構建“教研相長”的教學模式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能上好課,還要會搞科研,這樣科研型教師的名稱就應運而生了。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科研型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科研型教師要求教師在授課的同時進行研究工作,把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經過思考、歸類、推敲、探索,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在科研的過程中也會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視野,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促進授課水平的提高。教學和教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教學新模式使得教師除了要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教研意識之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教師除了把教學和教研要巧妙結合起來外,還要加強與同事之間、不同學科之間、不同學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教研方向,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3.加強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對學生提出的要求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過程,二者有機結合、不可分割。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拋開學生談教師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是不現實的。因此,加強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也對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作為新時代青年,需要在學習更多知識填充自己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傳統文化和優秀品質的學習和汲取,要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加強社會實踐,才能走進社會并融入社會。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來說,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有著獨特的意義。目前醫學院校的任務就是重視課程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相結合,使得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相得益彰。醫學院校的教學在面臨大有可為的機遇的同時,又面臨如何為之的挑戰。因此,改革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深刻認識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努力構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新世紀合格醫學人才的必然要求。
作者:柳玉玲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