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有效教學價值目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有效提問”是教師提出的新問題既能廣泛囊括內容,又能明確指定達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思維操作程序。只有有效提問,學生才能有效地開動腦筋。有效的提問能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生能力,激起學生學習的極大喜好。
有效提問的原則
提符合教學目標的新問題。課堂是千變萬化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機智,根據情況的變化,有針對性地提出新問題,避免一味用課前設計好的新問題,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而調整教學策略。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偏離題意時,教師要扭轉方向,把學生引上正路。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時,應用一些疏導性、鋪墊性的新問題,以適應學生的水平發揮。
提和學生知識生活有關的新問題。日常生活是培養學生新問題意識的“源頭活水”。運用學習生活中獲得的感性熟悉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往往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學生品德的提升總是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相關,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適合學生語言表達的新問題。對一些“不確定化”的新問題,能夠做到分解,化難為易。“該教該學的就教就學,不該教不該學的不教不學”。教師不僅要能提新問題,還要教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心得表達的思想感情。新問題提出時可以增加材料的輸入,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解決學生“沒話說”的新問題。
提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新問題。在新問題設計時必須經常“蹲”下身來看看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的思維和喜好水平等有個透徹的了解。提問時,不要強迫學生回答,這種做法不能產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學生在下面思索。老師對新問題的設計初衷雖然感覺很好。但課堂內學生對新問題的回應往往過于籠統令教師失望。這輕易暴露出新問題指向明確性和答案多元化之間的矛盾、新問題設計開放性和教學目標明確性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要切忌在學生力所不及時跟進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切忌大而無當,切忌內涵和外延不明確,提出的新問題千萬別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
提學生反饋中迷惑的新問題。關注學生的回答意味著教師必須學會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待新問題。真正的有效提問應首先落實在對學生的學習喜好、需求的了解,提出的新問題符合學生能力和水平。提出能緊追學生的反饋,能調動更多的學生參和的積極性的新問題。非凡是當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發現其熟悉還是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錯誤的時候,就應緊追不舍再次發問,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新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索,或由表及里,或由淺入深,或由此及彼。或舉一反三,直到理解變得更加準確、全面、細致、深刻為止。從教師方面看,采取有效的追問,便于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有效提問的藝術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彈性。教師提出新問題,不僅需要考慮學生的注重力是否被集中,而且要考慮其正在理解新問題、寫發言稿以及心理上的預備等。教師延長提出新問題后的等待時間,學生回答新問題時會發生很多積極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師們的平均等待時間超過3秒鐘后,教師和學生的對話發生了改變。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增加教師等待的時間,學生對新問題主動做答的正確答案會增多;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時間會減少。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漸進性。新問題的提出要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學生積極參和思索的前提。設計新問題時,要層次分明,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促進學生積極地去思維,去想象。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作為教師,就要根據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趨向,引導他們對新問題要學會思索、爭議,養成縝密思索新問題的習慣,善于用充分的理由來證實自己的觀點。古人云摘要:“師逸而功倍”。老師只有注重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挑戰性。現實的教學中,學生關心、喜歡的新問題未必是教師預設的,教師提出的新問題學生未必感喜好。所以,實現新問題的有效性必須找到師生的結合點。這結合點就在于新問題要呈現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要緊扣學科樞紐性知識,以揭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探究性。新問題設計要回歸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經驗出發提一些有效的新問題才能有利于引發學生的探究動機,才能使學生實施主動探究的學習行為,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的提問還可以使學生熟悉到學習新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都具有強大的驅動功能。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邏輯性。新問題和新問題之間應該存在內在的邏輯聯系,促進學生思索,培養學生分析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新問題的一步步展開、推進和解決,就是教學任務和目標一步步的達成和實現。一個新問題生成了,學生對這個新問題的思索力能達到多深,新問題能探索和解決到什么程度,這是教師在實施新問題教學過程中必須予以密切關注的事情。新問題是幫助學生透徹地閱讀文本的誘因,離學生太近或太遠,都不能挖掘學生學習的最大潛能,都不能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下一個新問題應該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據學生在上一個新問題的“誘導”下走出的距離來確定,及時調整。
新問題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錢夢龍認為摘要:“先問一些比較輕易、有趣的新問題,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新問題的樂趣,然后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山峰,又有一個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們登高的喜好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躍了。”可見,新問題既要讓學生有成功解決的可能,同時更要具有培養課堂思維的價值。有區分度的新問題,它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描繪出精確的,又能被個體內化,甚至和其他學習建立聯系的心理圖式。能引起認知沖突的新問題,能引起爭論的新問題,能將認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新問題,最輕易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能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問的經典策略
追問。追問,就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新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追問是課堂教學中對話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教師在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并能隨機應變地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知識的把握程度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例如英國的一家電視臺預備拍攝介紹有關中國的專題片。學生的答案都拘泥于書本里的領土面積、人口、疆域、海岸線、鄰國數、島嶼等。而中國之“大”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標的挖掘。因此,教師再次追問摘要:“你知道中國還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過教師的迫問,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培養了學生平時關注時事、關注中國的發展的習慣,增強了愛國主義精神。在課堂上追問經常表現為有張有弛,適時、有創意的追問是教師課堂機智的充分表現,不僅可以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廣度和縝密度。所以,當學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層或思維不開闊的情形下,可以適當采用追問。
反問。反問就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給學生以判定的功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有正面設問;也有從新問題的反面設問。高明而有效的反問,能起到揭示矛盾的功能,是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也是練習學生思維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不時地通過提一些刺激性新問題來引起學生的重視,能促使學生思索。考慮到學生的聰明,我們必須確定一點,我們提出的新問題要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索。讓學生在已經正確的答案中再理解、辨別,有利于提高學生善于思索和比較鑒別的能力。
錯問。學生回答新問題并不都是保持長久的亢奮狀態,也有不積極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故意露出差錯,創造矛盾來調控課堂氣氛。如“臺灣首富王永慶的個人生活節儉到‘摳門’的程度。一條做‘毛巾操’的毛巾。一用就是20年。他這樣做是不是不利于促進消費?”錯問不是隨處可用,錯問要吸引學生的注重力、好奇心,引起思索。錯問的目的是考驗學生是否堅持自己的觀點,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巧妙的錯問會促使學生尋找書中的句子來證實自己的說法,達到對知識的復習和鞏固,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新問題不會一知半解或不了了之。
質問。質問具有溯源的功能。課堂中教師質問學生,學生質問教師,學生質問學生。如講授《禮樂文明的確立》一課時,學生對“嫡長子繼續”沒有疑問,教師也就順其講授西周的等級制度。這樣直問、直講,表面上看課堂師生配合默契,仔細琢磨,主題中的“禮”錯過了一次機會。假如對這樣的新問題來了個質問摘要:“假如要爭王位或爭家業可以嗎?”教師可以適當地插入唐朝的玄武門事件來幫助解釋這個新問題。通過師生的問答交流,學生就可以知道中國延續幾千年的“禮”對社會的安寧所起到的功能,也知道中國的禮樂文明的起源了,更讓學生在生活中懂得要以“禮”待人、以“禮”待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