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科學教學手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構建
環境科學是一門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性很強的學科,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確定了以生態學為基礎,以交叉科學為理論支持,以環境工程為實踐手段的知識架構。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三大模塊:環境問題、環境學基本原理和環境調控。
二、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重視探索性和協作性學習,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教學與實習結合。環境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它的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把書本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們固定安排3個學時的野外考察。配合課程設置中的生態恢復內容,安排學生參觀自然保護區并考察河口海岸生態環境,在現場有專業人員講解,學生在考察結束后提交調查報告。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調查研究,增強了學生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加深了對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認識。
2.講授與討論結合。在信息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報紙、雜志等多種途徑獲得知識,作為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我們的課堂講授以教師提供知識要點及經典案例為主,并圍繞關鍵問題啟發學生自由討論。在講授“空氣污染指數”概念時,我們在課堂展示上課當天的全國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具有典型污染特征的城市外,還將學生的家鄉以及廈門,漳州等就學城市包含在內,并根據當天的實時污染指標指導學生計算API指數。學生反應積極,主動討論家鄉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污染物并與其他城市比較,在討論過程中對我國目前大氣污染的整體情況增進了了解,也明確了我國當前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標。
3、教師組織與學生策劃結合。我們引導學生關注熱點環境問題,安排學生做課堂專題演講。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查閱文獻與資料,并形成演講材料。匯報時,小組成員在講臺上共同完成演示、講解并接受提問。每個學生都有一次演講機會。學生很歡迎這種教學模式。我們還會安排一次開放性的實踐作業,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題目,自行策劃,并完成實踐調查。
三、教學手段的選擇
我們利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并引入Flash短片,電腦動漫,環保電影,采訪錄像,實物演示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水污染”章節時,通過觀看日本水俁病的采訪短片,學生深刻體會到水體污染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災難,堅定了保護水環境,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決心。
四、結語
為保證課程的教學能反映學科的最新動態與趨勢,課程組還積極整合教師資源,目前已形成包括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等多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學團隊,主講教師均有國外留學進修經歷及國內其他科研院所的工作經歷,從而從知識結構、學緣結構方面保障了課程的教學要求。通過課題組教師的不斷探索與實踐,環境科學導論課程已形成一套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