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的傳統家庭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苗草村及其學校教育簡介
苗草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西北山區,為大河鎮所轄,426戶,人口1685人(2010年數據),100%為水族,是典型的水族聚居村落。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兼種大豆、花生、辣椒。村民普遍飼養牛、豬、雞等家禽。村里只有一所學校,即苗草小學。據周崇啟、韋族安、石國義所編著的《水族教育史》記載:“1945年,隨著全國經濟的崩潰……于是,一些學校裁撤了,也有一些學校因經費支絀,陸續停辦。至1949年7月,在水族聚居區僅余小學30所,其中中心小學16所,國民小學14所。”苗草小學即是這14所國民小學之一。苗草小學雖在民國時期就已建立,但規模極小,只設有一年級一個班。后來雖有擴建,但也只有一至五年級各一個班。并且讀書的人很少,沒有女學生。直到1992年得到深圳的資助,重建教學樓,這才形成了一至六年級完整的一所鄉村小學??梢?,苗草小學起步晚,規模小。因此,苗草村的教育,在過去主要依靠家庭教育,父母既是家長,又是老師。
2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傳奇、神秘的歷史來源故事,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技能傳授,以及價值信仰等等。苗草村的長輩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教育子孫后代,其傳統家庭教育方式及教育內容得以世世代代的傳承。
2.1歷史來源
苗草村人從哪里來?苗草村人的祖先怎樣來到這個地方?在日常生活中,長輩們常以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們講述其歷史來源,包括族源、村源和姓氏來源等。關于族源的故事,最普遍講到的有《水族與魚的故事》和《水族與諾仙術的故事》等。《水族與魚的故事》講的是:在很久以前,洪水滔天,有一對兄妹躲藏在葫蘆瓜中,在茫茫波濤里漂泊,有幸獲得兩只大魚率領一群小魚,從底部托浮著葫蘆瓜,這對兄妹倆才免遭洪荒浩劫,成為水族的始祖?!端迮c諾仙術的故事》則講的是水族如何來到今三都地區。相傳遠古之時,水族人民成群結隊地逃荒。這里,一直找不到落腳地,搬來搬去,搬到哪里也不合心,走到哪里好呢?大伙皺著眉,嘆著氣,總拿不出辦法。這時,看見一群諾仙術(諾仙術是水語中的一種鳥名)飛過來,在人們的頭頂盤繞了幾圈又飛走了。人們知道諾仙術最會挑選落腳的地方,說是跟它走準沒錯。于是就隨著諾仙術的影子走,一直走到今天的三都地區,諾仙術停了下來,水族人民也就在此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長輩們還講到了苗草村的來源故事?!懊绮荨笔撬Z的直譯,是“苗”和“草”的組合?!懊纭笔敲缱?、苗人的意思?!安荨笔侵覆輩病L輩們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帶領族群來到今天的三都縣水龍鄉拉佑村,在此定居下來。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地區的狹小面積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因此,有一天,弟弟就帶領著一小群人,去尋找另一片生活天地。他們來到了離拉佑大約五公里的一片平地,這里土壤肥沃,很適合人類居住。但是,草叢極其茂密,草叢中還有幾戶苗家(苗草因此而得名)。弟弟率領眾人在這里開創家園,這個地方從此屬于水族人的地盤?,F在苗草村一個叫“姑端”的山坡腳下面,有一個完好的墳墓,據說就是當年苗人留下的,村民們都叫做“苗墳”。苗草村是一個典型的同宗同姓聚居村落,全村除了有王、潘姓各一家(祖輩是上門女婿,至今只有三、四代人)之外,其余全是韋姓。據長輩們說,韋氏也是有歷史淵源的。很久以前,苗草村的祖先,姓韓而非姓韋。相傳,在一次動亂中,韓氏家族被追殺,韓氏家族的領袖,扛著寫有“韓”字的布旗,帶領本族人逃命。不料,在逃跑的過程中,韓字布旗被荊棘撕破了,只剩下“韋”字那一半。當敵人追近的時候,一看寫的是“韋”字,認為是韋氏家族,這才免遭滅族之災。此后,韓氏的族人們為了感激“韋”字的救命之恩,就把自己的姓氏改為韋姓,苗草村和水龍鄉拉佑的韋姓便由此而來。然而并非所有的韓氏從此都改成了韋姓,有些地方仍用韓姓,也有些地方用韓韋復姓。但韓韋二姓的兄弟情誼,直到今天仍然深厚。苗草村的長輩們,以講故事的方式,把族源、村源以及姓氏來源講述給孩子,使后代了解和認識有關本民族、村寨的歷史,讓孩子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祖先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和艱辛換來的,從而使宗族觀念、民族習俗,以及同宗兄弟情感在頭腦中根深蒂固。
2.2生產和生活技能
苗草村是以農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的村落,加之交通閉塞,生產生活方式較為傳統。為了便于生產生活,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長輩們的技能教育,其內容主要是灌輸有關生產生活的經驗和方法技能。在教育過程中,尤為重視情景教育。在苗草村,到農忙季節,父母早早的就上坡干農活,上山之前會交待孩子在家煮飯等著,因此很有必要教給孩子煮飯的一些技巧。苗草村在1997年才開始通電,在通電之前,都是用柴火煮飯。父母在教孩子煮飯之時,都會給孩子做相應的示范,同時給孩子講解煮飯的要領,比如說,一碗米放兩碗水;當煮水剛剛干的時候(聽鍋里發出的響聲來確定),把鍋抬在一邊,等一會再抬到灶上去。當然,在孩子實踐的過程中,父母會說一些鼓勵、表揚的話語,比如說:“嗯,煮得好吃,以后就這樣煮。”如果學得不夠理想,父母就會用比較溫柔的話來安慰孩子,比如說:“不怕,以后多做幾次就好了?!备改傅难詡魃斫?,耐心指導,不但讓孩子有積極性,同時也讓孩子從中知道了做事要耐心、認真的道理。當帶男孩子上山勞動時,就會把砍樹、澆地、播種、耕耘等經驗告訴孩子。如,當長輩扛犁耙去耕田時,常常會讓孩子牽著牛一起去。長輩累的時候,就會讓孩子試著去做,自己在一邊指導。慢慢的孩子就掌握了犁地、打耙的技能。在農閑季節,長輩則把加工竹器、木器、鐵器和石器的技術以及紡紗織布的經驗教給孩子。比如馬尾繡的制作,長輩們帶著子女坐在走廊上或大樹下,一針一線地傳授著馬尾繡的制作技藝和方法: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琴弦的預制繡花線。然后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繞于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接著用7根彩色絲線編制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繞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最后,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余部分。通過反復示范操作,使孩子逐步掌握這些世代流傳的技能。水族的家庭教育活動,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孩子很小就掌握了生產生活的方法技能,如料理家務事,每到冬天,苗草村的中老年人紛紛南下到廣東砍甘蔗(這是一種體力活兒,由于是在農閑時間,很多村民都選擇去),家里的一切事務,就是由一些小學初中的孩子們來打理,并且都能打理得井然有序。
2.3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也是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教育方式主要是讓孩子參與其中和記住相關諺語。水族一年一度的端節(端節是水族的年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是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慶典)中的每個環節,都要按照傳統風俗習慣進行。父母為了教導孩子,都會讓孩子親自參與其中。在端節期間,有三次祭祀祖先的活動,第一次是在戌日晚上,供品主要是魚和豆腐,不能有其他葷食。第二、三次是在亥日的早晚各一次,供品較第一次則要講究許多。首先是蒸糯米飯,并用少許品紅染色。接著是用清水煮“稍頭肉”,煮時也有講究,不能蓋蓋子。接著是把所有買來的年貨每一樣都放一點擺在神龕前的桌上,并擺放六個杯子、六雙筷子、六支香和一些紙錢。在六個杯子里倒上酒,燒香、紙錢,然后拿起最右邊的那雙筷子,在每個杯子中輕輕點一下蘸在供桌上。同時,嘴巴念念有詞,其內容主要是請祖先來一起過年,一起喝酒吃飯,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諸事順利,子孫滿堂等。念完后放一卷爆竹,之后全家人才可以用餐。在端節期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賽馬。賽馬一般在亥日午飯后進行。賽馬是一項既刺激又危險的活動。因此,長輩們要把騎馬的經驗技巧傳授給孩子。如賽馬前,要掌握馬的脾氣,與馬進行交流;騎馬時,雙腳要夾緊馬的肚子(水族賽馬無馬鞍、馬鐙),雙手要抓住馬的鬃毛;馬跑時,身體要稍微地彎著,并禁止賽馬時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尤其是紅色等。苗草村的長輩們還常借助諺語格言將本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教給孩子。如“賣馬不賣馬鞍”、“賣田不賣田角”、“賣房不賣梁”等。關于“賣馬不賣馬鞍”、“賣田不賣田角”的習俗,據長輩們說,田和馬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田和田角、馬和馬鞍本來就是一個整體。雖然是賣掉其中重要的部分,但不能全都賣掉,要留下一小部分。否則就被認為是一無所有,傾家蕩產,會帶來厄運。因此,田角即便自家不去種,任其撂荒,買家也不能去耕種。一般而言,在水族地區,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把自家的舊房賣給他人。但水族賣房的時候有一個習俗,那就是“賣房不賣梁”。宅基地可以賣,屋上的瓦可以賣,柱子樓板門窗等都可以賣,唯獨房梁不能賣。水族人認為,人要有脊梁才能夠昂首挺胸,干欄式建筑要有房梁才能夠巍然屹立。房梁在水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被視為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所以人們在賣自家住房的時候是不能輕易賣掉房梁的。長輩們常說“再窮不能賣房梁,賣了房梁家就名存實亡”。通過這些諺語格言,苗草村民世世代代都保留和遵從先輩們的教導,也形成了水族獨特的傳統風俗習慣。
2.4價值信仰
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十分強調道德倫理、崇尚勞動和互助和諧等價值觀念。水族傳統道德倫理中尤為注重一個“義”字,“義”在水族人的眼中就是對得起族人朋友、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等,是水族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標尺。苗草村有一個廣為傳誦的情義故事———《潘公金陽歌井》:潘公金救了病在途中的老人陽歌。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深深感動了陽歌。為答謝潘公金一家,陽歌叫潘公金當一個國王,他不愿,又給他無數財寶,他也拒絕了,并說:“錢財貪多,心要變黑”。他只求陽歌修造一口井,為鄉親解決吃水困難的問題。陽歌修完井,悄悄留下無數錢財。潘公金一家用部分錢修路,其余全分給鄉親。水族人民通過傳誦《潘公金陽歌井》的故事,贊頌二人的義氣之舉,鼓勵子孫后代在待人處事上,要注重義氣,講究氣節。水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水族人民熱愛勞動,視勞動為光榮、幸福。苗草村有許多歌頌勤勞鞭撻懶惰的諺語,如“家業旺,勤儉為上”,“干活吃得飽,搖寶(賭博)死得快”,“勤是搖錢樹,懶是鉆心蟲”等。這些諺語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傳唱,易于接受,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從而形成了熱愛勞動、勤勞樸實的傳統。水族人民十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強調人際之間溫情脈脈的關系。在苗草村,每遇辦喜事設酒宴招待客人,是由同一個家族共同分擔,客人一家一家的走遍,長輩們也時常安排給孩子相應的待客任務。而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如耕田、栽秧、收割等農忙活,常常不是單家獨戶的干,而是集中起來,一天一家地干。這種互幫互助的集體觀念,在增強苗草村家族內部凝聚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為人處事的能力和合作的作風。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十分強調子女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講究禮節。這方面有很多具體規定,如走路先讓長輩,進屋讓長輩先坐,吃飯先盛飯給老人,不在老人面前打口哨,不在老人面前吐痰,不跨火坑,不在長輩面前翹腳,不從長輩面前經過,不在老人面前東摸西摸、竊竊私語等。這些規定使水族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謙和、禮貌的良好品行。水族是一個典型的泛神民族,信仰的鬼神有七八百個之多,對鬼神菩薩的信仰崇拜也是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過去,長輩們時常借助鬼神來教育子女??吹胶⒆犹詺猓瑦鄄葎e人鞋后跟,就會跟孩子說,踩鞋子的后跟,晚上走路的時候會有鬼跟在后面。父母還常用鬼神來恫嚇孩子不要一個人獨自上山。有一次,本村的一個男孩在家劈柴時,不小心砍到了自己的手,血流不止。此時家里沒人在家,小孩就獨自跑去山上采草藥,結果迷路,一夜未歸。第二天,當家人在山上找到他時,孩子因失血過多,又餓又怕,臉色蒼白,奄奄一息。對于小孩的這種行為,長輩們都說是有鬼神在作祟,是鬼神將其引領到山上去的。因此,就會叫法師巫婆做法來驅鬼敬神。菩薩則是苗草村人們排憂解難的守護神,這里的菩薩并非佛教里的諸天菩薩,而主要是怪石、古樹等自然神靈。逢年過節,苗草村的人們常常燒紙錢、香來祭菩薩,以求子、求順利、求平安。長輩們教育子女要敬菩薩,千萬不能褻瀆菩薩神靈。一旦對菩薩不敬,就會遭到菩薩的懲罰。對鬼神菩薩的信仰崇拜作為傳統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灌輸給孩子,使苗草村的孩子從小就相信世上有鬼神,相信偱規蹈矩才能得到菩薩的保佑和庇護,以此讓孩子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但無疑帶有落后和迷信的成分。
3苗草村所展現的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特點
苗草村所展現的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其特點如下:
3.1教育內容的廣泛性
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有精神上的內容,更有大量物質生產生活方面的內容。通過給后代傳授歷史知識、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信仰等各方面的知識,讓孩子既了解和認識本民族本村寨的歷史淵源,學到如何生產生活,也知道了如何遵循和信守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價值信仰。
3.2教育形式的多樣性
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除傳統說教方式外,還有上述提到的講故事、念諺語和情景示范教育等,此外還有唱歌謠、做游戲等教育方式。歌謠大多簡短明了,通俗易懂,如《勸學歌》,其歌詞大意是:“不讀書一生學不到真本領,年幼時就得及時入學,這段年齡正是學習的時候,超過年齡讀書就不容易,就像一去不復返的水,勸告大家從小就刻苦學習。”做游戲的教育方式如《猜調》,問者問道:“你猜什么是尖頭王?你猜什么是蝦子房?你猜什么是水蓋飯?你猜什么能罩天?猜對了就來唱歌,不會猜就靠邊邊。”被問的人通過對歌的形式,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拔艺f筍子是尖頭王,我說水藻是蝦子房,我說浮萍是水蓋飯,我說云層能罩天。我說錯了你盡管罵,我說對了你快來這邊?!边@種輕快活潑、簡單明了、寓教于樂的形式,使孩子易于接受,從而收到既娛樂又啟迪智慧的教育效果。
3.3側重生產生活技能教育
生產生活技能的教育在水族傳統家庭教育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孩子從小就接受長輩們生產生活技能的培訓。對此前文已有論述。側重生產生活技能教育是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這一點跟漢族傳統家庭教育中側重書本理論知識的教育是不太相同的。水族雖有自己的文字———水書,但水書的釋讀卻僅掌握在少數水書先生手中,故在水族傳統家庭教育中書本知識的教育并不常見。
3.4注重言傳身教
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十分注重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父母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父母的行動。每一個孩子生下來時都是一張白紙,父母言傳身教的示范教育,會使孩子深受影響,受益終身。在苗草村的生產生活技能教育和風俗習慣的傳承方面,都大量體現了這種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在價值觀的傳承方面,苗草村的長輩們更是強調要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導子孫后代熱愛勞動、團結互助、注重義氣、講究氣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為后代樹立良好的榜樣。
3.5重視道德倫理
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具有重視道德倫理的特點,且對道德倫理的宣揚和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有共同之處。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強調集體內部的互幫互助,做到互助和諧。而儒家文化中也有“和為貴”的觀點。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還強調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重視禮儀。而“孝”和“禮”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有“百善孝為先”和“不學禮,無以立”之說。此外,水族人民把道德倫理中的“義”看得尤為重要,將“義”視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標尺。而“義”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儒家核心概念“五?!?仁、義、禮、智、信)之一??梢娝逦幕扔衅洫毺氐拿褡逍裕稚钍軡h族儒家文化的影響。
4對苗草村所展現的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評價和展望
首先,傳統家庭教育對于水族這樣一個學校教育傳統較為薄弱的少數民族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使本民族的歷史得以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相應的生產生活技能,并遵從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從而形成與長輩們一致的價值信仰。因此,水族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得以延續、傳承,使后代產生民族共識,實現民族認同,對延續和發展水族文明起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其次,苗草村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總體上屬于一種較原始的家庭教育,教育內容多側重于生產生活技能方面,書本理論知識很少,還存在著鬼神崇拜等落后、迷信的成分。改革開放后,隨著水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視野愈益開闊,水族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開始遭遇新思想、新觀念的沖擊,一些和現代社會相背離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信仰等不斷被摒棄和排斥,傳統家庭教育正逐漸被現代家庭教育所取代。再次,過去苗草村的學校教育不發達,因而傳統家庭教育成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學校教育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許多孩子從小就接受學校教育,傳統家庭教育的功用則有所減退。有鑒于此,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在保護和傳承水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水族傳統家庭教育中積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繼承下來。另一方面還要做到與時俱進,為水族傳統家庭教育增添現代教育內容和方式手段。此外,還要實行多元一體化的教育,做到傳統家庭教育、現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協調、共同發展,使孩子們既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歷史,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又能接受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以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人而立足于社會。
作者:彭凱韋仕娟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