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學質量評論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學質量評價簡單地講就是對教學行為與結果做出價值判斷和評定。高校教學質量評價主要包括對學院教學質量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其中最核心、最關鍵、也是最敏感的評價是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集中體現著學校的教學質量,根本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伴隨高校教學質量管理意識的增強,高校越來越重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和探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在理論上逐步加深了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內在規律的認識。二是在實踐上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這為深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改革奠定了基礎。盡管如此,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與管理理念、體制和機制的束縛,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改革與人們的期望相比、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這方面的工作相比,都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之后,面對急劇壯大的高校教師隊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越來越成為高校關注的焦點、管理的難點和改革的重點。當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問題上陷入兩難選擇的境地,不做似乎永遠不可能觸及到質量管理改革的“敏感”部位,教學的內涵發展似乎總是缺乏生機和活力;但做了又總是“怨聲載道”,教師不滿意,學院不滿意,教學管理者自身也不滿意。如何走出這個困境,已成為當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高校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必要性
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質量管理的重要一環,是撬動教學質量提升的杠桿。《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要求高校“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發揮教學質量評價的杠桿作用,撬動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高校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有利于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教學質量高低最終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教師如果缺乏教學積極性,在教學中不作為或敷衍塞責,潛在的教學質量就無法轉化為現實的教學質量。通過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可以有效地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獎勤罰懶,獎優罰劣,不斷激發教師教學工作的熱情。有利于持續改進質量管理工作。通過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學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有的放矢地改革和加強教學質量管理,使教學質量管理水平在管理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得以提升。有利于促進教師自身發展。通過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可以使教師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師德、師智、師能、師情、師風等方面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努力爭取更大進步。
二、改革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應具備的基本態度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要求是客觀、公正、準確,這是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發揮杠桿作用的支點。評價工作只有盡力達到了這個要求,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杠桿作用。否則評價工作不僅不能很好地指導我們的管理,反而可能誤導我們的管理;不僅不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反而會挫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但評價永遠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客觀、公正、準確。教學不像企業生產,生產過程和產品都比較容易拿出一個非常具體的量化標準。尤其是大學教學,學科門類多,課程屬性復雜,教師分類管理,學生需求多樣,這些都使得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異常復雜,都決定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必須經歷一個持續不斷地修正、完善的過程。同時,評價只是管理的一環,盡管重要但也不是管理的全部;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劑良方,但也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因此,我們不能為了片面地追求評價結果的完美而把過多的精力耗散在評價上,影響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況且即使投入相當大的管理成本,但往往受到目前理論和實踐的局限,也很難達到理想的結果。總之,對待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改革工作應具備三個基本態度:一是積極推進。評價與評價改革不能不搞,要永不言棄,永不言敗。二是認真對待。評價與評價改革不能不努力搞好。三是正確面對。對待評價結果,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斤斤計較,過分苛求。對待評價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既不能漠然視之,也不能因噎廢食,從而否定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回避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改革。
三、當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分析當前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評價結果得不到普遍認可。從教師群體來看,評價結果尚且能夠概括地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匯總我們近年來的評價結果,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呈現出這樣一些基本趨勢。一是學生對教師上課的認同度逐年提高,這說明我們的各項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總體上是持肯定態度的。二是不同類型的課程,其評價結果得分由高往低依次是:專業課、選修課、基礎課。說明教師對專業課教學更加重視,投入更多。三是不同層次的教師,其評價結果得分由高往低依次是: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說明教師的教學質量水平總體上是與其職稱高低相一致的。四是不同的評價指標,其評價結果得分由高往低依次是: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說明教師的師德水平普遍較高。而在教學內容、方法、能力水平等方面,評價結果個體間差異顯著,這說明在部分教師身上確實存在明顯不足。這些評價結果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教師教學質量的總體狀況,也能夠被普遍接受。但具體到教師個體,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公正、準確的問題便凸顯出來。一是大家公認的好教師往往得不到高分,二是教師間差異不顯著。評價的體制、主體、指標、組織、政策是導致這種評價結果的主要因素。
(一)體制因素
出于便于操作、節約管理成本或者維護評價的權威等考慮,當前絕大多數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普遍由教務處包攬,一般是在學生選課前由教務處依托網絡和選課系統統一組織實施。這種組織體制最大的弊端在于無法發揮學院的教學管理主體作用,使學院成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旁觀者。
(二)主體因素
參與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主體缺乏積極、公正、科學、嚴謹的態度。一是領導評價,為了維護本單位的利益和形象,對本院教師評價偏高。二是專家評價,一般是由退下來的老教師承擔,他們工作認真、作風嚴謹、教學經驗豐富,但由于長時間離開教學一線,缺乏現代教學理念和意識,而且人數有限,對每位教師了解有限,評價結果難免有較大偏差。三是教師互評,礙于情面,也普遍會偏高。四是學生評價,由于對評價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比較多的代替評價的現象;同時由于責任意識、公正意識淡漠,僅憑個人的好惡、需求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嚴重影響了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準確性。
(三)指標因素
評價指標不盡科學、合理。一是制定指標的管理者往往不是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科學原理,而是憑借經驗來設計,缺乏科學性;二是全校一個評價指標,而評價的是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課程。指標太具體、太客觀了,無法照顧到各類課程的屬性和教學實際;指標太籠統、太主觀了,不同的評價主體會有不同的解讀,其評價結果可想而知,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
(四)組織因素
評價組織工作不夠科學、嚴謹和規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評價方式上,一般采用集中評價的方式。其弊端在于,一些結束早的課,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已經淡漠;同時也給學生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二是評價前缺乏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三是評價時間一般采取選課前評價,先評價才能選課,這使得學生有被脅迫的感覺。四是教學班人數差異顯著,大到二三百人,小到二三十人,會影響結果的精確度。五是對結果的處理比較隨意,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致使評價工作在指導教師教學和改革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方面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六是缺乏配套的規范教師行為的措施,導致極個別教師以放松對學生的要求、承諾給學生好的成績等不正當手段來獲取學生的好感和好評。
(五)政策因素
盡管評價結果與技術職務聘任等掛鉤,但相比科研來講,缺少硬性的規定和獎懲政策。比如在技術職務聘任中,絕大部分高校只把教學作為一個基本條件,滿足這個基本條件后,考慮教學的就比較少了,而絕大部分教師又很容易能夠達到這樣一個基本條件,這就必然弱化了教學在技術職務聘任中的作用。另外在用人制度上,存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問題,以致拿不出有效的辦法處理評價結果差的教師,這也使得教師對評價結果無法足夠重視。
四、改革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著力點和基本原則
基于以上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現狀的分析,我們認為改革與加強教學質量評價工作要著力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在評價什么的問題上,著力解決評價標準的問題。二是在如何評價的問題上,著力解決評價主體的問題。三是在評價結果如何處理的問題上,著力解決相關政策問題。針對這“三個著力點”,改革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應堅持以下“三為主”的基本原則:
(一)在評價標準的制定上,體現學術為主的原則
一門課、一類課,采用什么樣的標準評價更準確,更能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根本上講是教學學術問題,而學術問題應該由教授委員會、由教師說了算。為此,在制定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上,學校只負責設計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提出指導性意見,以便于學院、教師間的橫向對照和比較,而具體到每一類課程確定哪些考核指標,則由學院教授委員會負責制定。
(二)在誰來評價上,體現以學院、學生為主的原則
學院更靠近教學一線、最貼近教師,由學院為主體組織實施評價,能更好地體現和反映教師的意愿。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教學質量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教學質量優劣、高低,學生最有發言權,因此評價最終要依靠學院、依靠學生。山東農大的做法是,按照“校、院兩級管理,學院為基礎”的總體思路和要求組織評價工作,即學校教務處只負責指導和協調,學院具體承擔評價組織工作,包括教師最終評價結果的確定;同時把學生評價作為質量評價的主體部分,其他評價作為輔助和參考。
(三)在評價結果處理上,體現以激勵為主的原則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勞動是特殊勞動,評價只有在充分尊重教師勞動、維護教師尊嚴的基礎上,調整獎懲政策,有效引入激勵約束機制,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它的作用。為此,高校一方面應依托評價,加大獎評力度,設立教學創新獎、優秀獎、成就獎等獎項,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優秀教師都有展示的舞臺,都能夠盡快脫穎而出。另一方面應把評價結果與人事、評聘、獎懲等政策真正掛鉤,使優秀教師得到肯定、得到尊重、得到實惠。總之,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涉及到教學質量管理的方方面面,這就決定了改革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艱巨的工作。只有切實遵循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基本規律,充分調動質量管理主體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充分發揮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杠桿作用,才能真正推動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