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等教育與企業的竭力合作
這樣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便形成了很好的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利益與共的合作關系。如今,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所屬的魏茲曼科學工業園,特拉維夫大學與特拉維夫市合辦的阿蒂迪姆科學園,希伯來大學所屬的哈爾瞿茨維姆科學工業園等都已成為國家高科技產業的搖籃。這些園區不但使大學科研與工業開發結合起來,同時也滿足了獲取一定經濟收益的大學參與的目的。它們在信貸稅收方面享有優惠政策,所以發展迅速,業績卓著。高校與企業的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再加上政府鼎力扶持高校和研究所進行科技創新,促使其成果迅速投放市場,積極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以色列高等教育優勢之源
以色列成功的高等教育,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促動力。分析其因,是猶太民族教育取向決定了以色列高等教育的勃興和特點。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猶太民族復國主義運動中,其領導人就意識到現代教育對未來建立猶太國家將會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后建立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和丹尼爾-謝伊夫研究院(后改為魏茲曼科學研究院),這三所大學培養了大批建國時所需要的工程師、建筑師、和科技人文人才。1948年建國之后,以色列歷屆政府更是視教育為立國之本,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基本國策。現代以色列之父第一任總理本古里安(Ben-Gurion)曾經強調: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1949年,以色列建國后的第一年便制定了《義務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教育的重要地位確立下來,標志著以色列以法律保障教育的制度開始建立起來,它為教育的優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1958年,以色列政府議會通過了高等教育理事會法(TheCouncilforHigherEducationLaw),政府正式成立高等教育理事會,使以色列高等教育的發展進一步納入到法律規范的軌道。據統計,以色列90%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升入大學深造,其中2/3的學生可到全國七所設備相當先進的大學學習;其余的1/3則進入大專或高等職業學校學習[5]。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也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國際環境和國內局勢都發生了變化。國際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方面,為應對全球經濟波動、抑制國內通貨膨脹、保持經濟發展、鞏固國防,以色列政府對一系列政策進行了調整。在教育優先的思想指導下,以色列制訂并進一步強化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教育被列為國家社會投資的主要方向之一,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政府加大了投資。以色列的教育投資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不低8%,超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且國民教育支出一直呈上升趨勢。2010年8月,以色列教育部發言人宣布大幅度增加教育經費,6年內將增加教育投入30%,這樣以來在以色列,教育經費占到了預算的10%-12%僅次于國防。可見,政府的重視、政策的保障和大力度的資金投入,是高等教育繁榮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石。
三、以色列高等教育促經濟發展之啟示
綜上所述,通過對以色列高等教育及其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研究,我們發現以色列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其國防、經濟綜合實力、及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推進和影響,功績顯赫。教育模式與時俱進,精英與普及相結合;教育方針靈活務實,科研與企業及社會經濟國民發展相結合。這樣更符合于國情、民情的教育,便會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以色列的大量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第一、要“科教興國”就需要各級政府加強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否則一切只是空紙一談,無法落到實處。就教育經費而言,我國的人均數不僅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在發展中國家里面也名列在后,1993年我國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明確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低于5.1%的世界平均水平)”①。但迄今為止,這一目標尚未實現,這需要政府切實提高認識高度,下大力氣統籌安排,以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
目前,在我國另一不容忽視的現狀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負擔,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鼓勵教育經費的多元投入,延長一定的義務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以政府投入為主;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非義務教育形式,應多鼓勵社會和個人的投資和支持。第二、改進加強實用性教育的國民教育體系。圍繞學以致用,進行相關課程及教學改革,使學生能夠把學校所學的書本知識有效地轉化為現實實用的應用技能,學校所學能有力指導學生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所從事和遇到的問題。逐步改變理論與現實兩張皮的教育教學,提升教學實用性、研發性、及高科技創新型,逐步走向高等教育、高校科研項目與企業界合作共促的局面,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
第三、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更多終身學習的機會。這個對我們尤為重要,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明顯存在城鄉差異、地區差異、收入群體享受教育資源不均等問題,導致我國公民受教育機會及層次存在極大的差距,公民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所以急需大力發展從業前培訓、專業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及其他職業性培訓;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再就業培訓,及健全的現代企業培訓②。中國的歷史和國情要求專業化、技術化和實用化的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登上歷史重要的舞臺,承擔相應的為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術、職業教育的重任。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顯然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我們要提高的不僅是高水平的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是要加強完善整個國民教育體系。
第四、發掘重教因子,提高全民教育,提升國民綜合素質。尊師重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把它切實落到實處。一個社會發展的前途如何,觀其尊師重教的程度便可知曉。重視教育,教育就發達,社會就發展,國家就強盛;反之,輕視教育,教育就頹廢,社會就退步,國家就孱弱。當今世界是一個激烈競爭的世界,各國競爭的重點越來越轉向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上。而各國經濟實力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全民素質。一個國家的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水平主要是通過全民的整體素質反映出來的,而教育是增進知識、發展科技、開發人力資源和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根本途徑,這是包括以色列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成功經驗一再證明了的。我們要實現強國夢就需要強大的國民支持,需要世界一流的國民素質,這種素質主要來源于有效高質的教育。
作者:賀紅霞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