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發展角度下高等教育質量觀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歸結起來,高等教育質量就是高等教育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其教育過程、教育結果滿足社會資源者明確或蘊含的需求能力的總和。這里“一定環境”,是高等教育質量內涵形成的時間和空間,“社會消費者”包括“學生、家長、政府、社會各界”的群體。“明確的需求”主要指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針、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等的明確要求。包括各學科的專業要求、教學大綱、教學環節的要求等“;蘊含的要求”指沒有明確提出但在實際中存在、或在未來可能會表現出來的需求。如學生的個性品質的發展、智力開發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完善等。
二、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
標準即衡量事物的準則。質量標準是賦予質量某種特定內涵和價值觀的基本尺度。高等教育是一項投資大影響深的社會公共事業,必須有與之相應的質量標準來檢驗并規范其發展。如上所言,高等教育質量具有多元的內涵,因此,它的質量標準必須與培養目標和規格、社會適應及自身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制定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時,必須充分考慮以下問題。(1)是否堅持“以學生為本”,即標準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2)是否把學習產出放在重要地位、是否具有國際可比性和國際競爭力,把學習產出放在重要地位;(3)是否適合各自學校的定位;(4)是否貫徹國家的教育政策,即標準要從高等教育系統全局的利益出發;(5)是否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因此,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應是“適應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有機統一。
1.高等教育質量的適應性。高等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即通過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并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相關服務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得到社會認同。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是檢驗高等教育質量的有效尺度。
2.高等教育質量的多樣性。在現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既要繼承和傳遞人類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又要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既要探索、弘揚和創新科學技術,又要按照社會需要求培養各種專業人才。既要完成自身的教學、科研任務、又要直接參與社會經濟建設,服務于社區和國家建設等。這種多樣化的需求必然帶來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性。
在現階段,全國各地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現出多樣性,既需要學術人才,又需要應用型人才。當前,對高層次的技術人才的需求更現迫切,這就必然要求各級各類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標準來培養人才。重點院校與一般院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方面呈現多樣性,也必然培養出各級各類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不可能存在統一的質量標準。學術性不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是應是多元的。有專家認為“:高等教育系統內部,主要傾向強調教學、科研的學術標準,強調學科、專業的內在邏輯和科學性。學生及家長則更多地關注高等教育活動對現實的適應性、實用性。學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是否有利于今后學生就業;繳費上學后,入學的投入能否保證更大的回報。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高校的科研是否能向企業提供新產品、新工藝,能否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性。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高等教育與社會的政治條件、經濟基礎、科學發展、思想文化等社會環境具有密切的關系。學校不僅從社會環境中獲得人才、財力、物質等各方面的資源,同時,而且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為社會提供各類專門人才和科技成果以及直接的社會服務。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發展,同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發展,也會帶來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的發展變化。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性即是指高等教育質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屬性。同時指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由發展的社會來檢驗。沒有這一屬性,高等教育就會失去存在和發展的必要。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質量觀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高等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發展高等教育,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需要來發展高等教育;所謂協調,就是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要與各方面發展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而且,自身的發展也要實現規模、質量、效益等方面的協調;所謂可持續,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即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后代著想。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中,高等教育發展相對緩慢。自1999年以來,隨著高等學校規模和數量的擴張,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在對待教育質量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質量觀,正確處理高等教育中所出現的各種質量問題。以人為本的科學質量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學生與教師的主體地位,依法落實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全新的辦學理念應滲透在高等教育整個系統中。“以人為本”中的“人”不僅僅是指從事高教活動的個體或團體的人,還應包括從事高等教育活動的組織———高校。落實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既是國家落實以人為本的體現,也是保證高等教育各活動主體權利的體現。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是指依法設立的高等學校在國家法律尤其是高等教育法允許的范圍內,依法自主決定學校各方面的事務,高校應有以下幾方面的自主權:學校事業發展和計劃的審定權;學校聘任、提升、任免教職工的人事權;學校自主招生錄取權;學校專業、課程設置權;科研項目的決定權;學校預算、決算的使用權;學術交流權,等等。
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指出:發展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始終放在教育的首位。高等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知識與能力等各方面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就是要把培養人才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過程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成長和成才。要采取措施,調動和依靠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使大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高校要圍繞育人中心,教師熱愛學生、無私奉獻;學校管理部門要在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設置、管理方法、規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增強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辦學以教師為主體。要采取措施,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建設“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辦學中,要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依靠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加大改革力度,合理調整分配方案,改善和不斷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調動教師的內在積極性。要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加大吸引優秀海外人才和國內外智力資源的力度,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鼓勵學術創新,推進學術自由。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采用現代的教學儀器設備,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的素質和能力,總之,要發揮教師在育人中的主體作用,依靠教師來發展高等教育。
2.把市場取向、特色取向及人文價值取向融為一體。以人為本的科學質量觀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價值觀基礎之上,蘊含著適應市場的取向,特色取向以及人文價值取向融為一體的綜合質量觀。適應市場取向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也是發展的著眼點。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首先應考慮的就是如何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趨向。特色取向是由學術性與應用性的有機整合而成的。一方面不斷創新提升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學校所教知識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這也是保證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心和關鍵。
人文價值取向是根本、終極目標,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最終要以人的發展作為評判標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社會”和“人”都是教育的主體,培養社會所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動的中心。任何學校都要摒棄目中無“人”的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學校一切工作為學生服務,把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科學發展視野中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是一個多元的、發展的概念,是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的變化和需求,服從于和服務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動態觀念。
作者:蔣雪梅單位:內江師范學院政法與歷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