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化黨建新模式建設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甌海經濟開發區外來黨員心中,這里的黨員服務中心猶如一個“紅色驛站”。浙江中立集團有限公司的安徽籍流動黨員程海生說:“服務中心就像一個貼心的家,我在這里參加黨員活動,還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感覺很親切。”
對于非公企業黨建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溫州來說,近年來,全市各地推行區域化黨建新模式,搭建起一個個“紅色驛站”,讓黨的建設在社會新階層、新組織中不斷拓展開來。甌海經濟開發區黨員服務中心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甌海開發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謝成敏告訴記者,開發區內的企業數量多,但是大部分規模小,流動黨員和隱性黨員的比例大,“黨員找黨組織難,黨組織找黨員難”。2005年,甌海開發區只有29家非公企業黨支部,其中半數支部的黨員人數在3人以下,黨支部在不少非公企業中成了“影子部門”,基層黨建工作基礎薄弱。
依托黨員服務中心,他們成立了企業中心黨支部,首要任務就是對園區企業的流動黨員和隱性黨員進行梳理和調查登記工作,確保轄區內的每一位黨員都能找到黨組織。在一家眼鏡廠工作的河南小伙張子豪曾是一位隱性多年的黨員,“當時覺得有沒有黨員身份對自己的工作幫助不是很大”。黨員服務中心成立以后,張子豪有點按捺不住了,“加入中心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加深對自身黨性的認識”,于是主動來認了“娘家”,把自己的組織關系放在了企業中心黨支部里。
目前,開發區黨員服務中心的工作覆蓋80余家企業,并力爭實現園區內黨支部覆蓋“零死角”。謝長敏說,“中心支部通過幫助企業做好積極分子培養和黨員發展等工作,為企業的黨組織組建創造條件。當企業條件成熟時,我們就及時幫助這個企業成立黨支部。”如今,開發區黨員服務中心已成功“孵化”非公企業黨組織32家。
“孵化”之后,如何確保這些細胞健康茁壯成長?部分非公企業的黨支部人員流動頻繁,影響正常活動,中心支部專門對這類不達標的黨支部,實行結對幫扶,把他們暫時接管過來進行整頓轉化。位于開發區內的普萊斯鞋業有限公司黨支部,就曾面臨這種困擾。企業黨支部負責人徐存柱告訴記者,他們支部只有4名黨員,而且人員流動性較大,黨支部缺乏開展活動的經驗。得知這一情況后,中心支部主動幫助普萊斯黨支部安排日常活動,同時通過讓支部成員參加黨建論壇和黨員論壇等,提高黨員的自身素質和組織能力,逐步讓這個本已“半癱瘓”的支部煥發了生機。
對轄區內工作基礎好的企業黨組織,開發區黨員服務中心則根據“活力和諧企業”的創建標準,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培養和指導工作,讓這些基層黨組織更好地服務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