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期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防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科技期刊作為科技信息傳播的有效載體,科技期刊出版作為科技信息傳播的特殊待業,出版量也迅猛增長。但是,近年來,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科技期刊的誠信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點。本研究分析了科技期刊面臨的學術不端行為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對科技期刊質量的提高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不端行為;防范措施
科研活動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已嚴重侵害了社會公眾對科學家及科學界的信任度,這一社會現象已經引起了科研機構、大學、基金會等組織乃至國家層面的重視[1]。從教育、制度、監管、法律等方面有效地控制并防范學術不端行為將是科研道德回歸的重要保障。2007年1月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將學術不端行為定義為: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造假、抄襲、剽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科研活動從項目申請、實施到成果形成和評價,到最終,每一階段都有可能存在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本文從通過分析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成因及影響,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防范措施,從各個方面抵制學術不端之風。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期刊出版中,期刊編輯部認為比較突出的學術不端行為是:一稿多投(85.3%)、同一學術成果重復發表(58.7%)、抄襲剽竊(49.7%)、署名不當(33.1%)[2-3]。抄襲剽竊、署名不當、故意隱匿重要參考文獻這三項也是編輯部和學科專家公認比較突出的學術不端行為。一些學科專家對“隱匿重要參考文獻”和“引文標注或注釋不合理”這兩種不端行為比較重視[4]。任何科研活動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礎,對他人成果不加以標注而直接引用,實際上是有意或無意地將他人成果轉化為自己的原創性成果,這種行為對于原作者來說是極大的傷害,也給整個學術交流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二、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及影響
學術不端行為其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通常與人性、各國具體的學術環境和整個社會大環境存在密切相關性。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員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現實的利益誘惑、績效至上主義和社會期望值過高[5]。學科專家認為期刊出版中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指導科研評價體系中存在問題”“缺乏學術道德教育,作者意識欠缺”和“學術不端行為懲戒機制不完善”,其中尤以“指導科研評價體系中存在問題”最為突出,近80%的學科專家認同這一點[6]。設想科研評價體系導向一旦功利化,無疑將形成濃烈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圍,在無形中共同構筑一個利益怪圈并且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嚴重扭曲一些科研人員的心靈和行為。這一點是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最主要的社會原因?!皩W術道德教育缺失,作者意識薄弱”也是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7月10日,中國科協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6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我國科學界的科研道德素質有所下降,近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學術不端是一種常見現象,相當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寬容態度。顯然科研群體對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點與學術道德教育不到位有著直接關系。同時,監督機制和懲戒制度不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這其中不可免除學術期刊自身的責任。
三、防范對策與建議
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是復雜的,預防學術不端行為的關鍵在于整個科學道德誠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僅僅依賴于科學界的自律、學術期刊加強審稿力度和懲戒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教育培訓等多方面著手,全面防范抵制學術不端之風。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的案例頻繁在社會上曝光,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紛紛出臺了應對措施和處理辦法。與此同時,成立了一些專門從事科研道德規范和科研誠信建設的組織機構。在政府層面,有科技部的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等;在科技機構和大學層面,有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等。這些相關組織機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制度。比如,科技部于2006年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凋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中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和《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于2007年的《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05年通過的《對科學基金資助工作中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在宏觀層面上為防范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有力保障。針對科技期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亟須建立更加具體可操作的防范措施,建議從四個層面予以關注:(1)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法律法規比道德規約更具威懾力和約束力,因此建議國家層面應加強針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的立法工作。(2)加強科學道德誠信教育,培養自律誠信的科學道德素質。比如,針對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開設科研道德課程,針對科研機構強化科研人員的崗前培訓等。通過參加教育培訓,認識學術不端的危害,明確科學研究的道德底線,自覺抵制學術不端之風。(3)制定學術期刊(或學科領域內期刊)通行的學術不端行為防范處理措施,并在同行期刊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機制。這一點對學術期刊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統計表明,高達97.4%的學術期刊編輯部呼吁制定領域期刊通行的學術不端行為懲戒制度。(4)編輯部完善制度建設,在加強防范的同時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例如,編輯部應根據審稿中發現的問題,不斷補充修正期刊的審稿制度?!犊茖W》在“黃禹錫論文造假事件”之后,特別添加三項措施補充其審稿制度,杜絕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要求論文所有作者指明自己在科研中的具體貢獻;所有作者簽署同意論文觀點的聲明;改進圖像識別技術,利用科學招待會鑒定圖片真偽。其實,從細節入手完善制度、加強管理是編輯部層面防范學術不端行為最為切實有效的措施。
四、結束語
在當今信息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科技期刊作為科技信息傳播的有效載體,科技期刊出版作為科技信息傳播的特殊待業,隨著出版量也迅猛增長,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也屢屢發生。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科學道德誠信教育,培養自律誠信的科學道德素質。編輯部通過完善制度、加強管理。針對科技期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從各個方面著手,全面防范抵制學術不端之風。
參考文獻:
[1]葉繼元.學術期刊與學術規范[J].學術界,2005(4):57-68.
[2]郗向麗,胡曉丹,黃麗娟.淺議科技期刊編輯如何發現與防范學術不端行為[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5-57.
[3]李新根.徐用吉.學術期刊編輯如何防范學術不端行為[J].科技與出版,2010(8):64-66.
[4]彭桃英.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隱性錯誤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68-370.
[5]山崎茂明.科學家的不端行為:捏造.篡改.剽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譚華,崔潔.學術不端文獻檢索系統的使用建議[J].編輯學報,2010,22(2):153-155.
作者:戴新宇 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