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科技期刊網站文獻服務功能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調查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服務功能,為提升高校科技期刊文獻服務水平和網站建設水平提供參考。【方法】以我國100種高校科技期刊官方網站為研究對象,對其文獻上網、檢索、信息擴展服務、跟蹤服務和交互性等功能進行調查。【結果】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在文獻檢索、開放獲取和閱讀量統計等方面的功能較完善,但在對新型出版方式和出版技術的應用、文獻被引情況和用戶的分析方面相對欠缺,且文獻信息擴展服務和文獻的交互性功能較弱。【結論】整體而言,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服務功能不盡如人意,這與出版單位的惰性思維密不可分。出版單位應樹立主動意識和用戶意識,培養數字化出版人才,積極應用新技術,不斷提升內容質量,把握便捷化、共享化、個性化、智能化4個服務原則,進一步增強數字化文獻服務功能。
關鍵詞:高校科技期刊;文獻服務;數字化技術
近幾年,學術期刊主要依托數字化平臺進行傳播,數字化文獻已成為學術傳播的主要形態[1];據統計,科學研究工作者所利用的全部信息中,70%來自科技期刊[2]。因此,數字化文獻是科技期刊的重要服務內容之一。期刊網站是期刊數字化文獻傳播的重要平臺。學者們針對期刊網站的調查研究比較多,但調查內容主要集中在欄目設置、全文上網情況、更新速度等方面,其中涉及到文獻服務的內容大多體現在開放獲取(OpenAccess,OA)方面[3-5],缺乏對文獻服務功能的系統研究。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已近6000種,其中高校科技期刊有1000多種[6],是中國科技期刊的生力軍[7]。然而,鮮有文獻報道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服務功能。因此,筆者以部分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為研究對象,系統調查分析其文獻服務功能,以期為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期刊數字化文獻服務水平和網站建設水平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與調查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為樣本來源范圍,其共有單位會員1035個。根據抽樣調查中樣本量的確定方法,抽取總樣本量的10%進行調查[8],同時結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9]和百度搜索引擎,最終從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網站中隨機選擇100種擁有獨立網站的高校科技期刊為研究對象。
1.2調查方法
2018年1—3月對樣本期刊官方網站進行調查。調查項目的選取參照文獻[10-11]進行細化,主要涉及文獻上網(優先出版、OA、文獻格式)、文獻檢索(檢索方式、檢索項目、標注DOI情況)、文獻信息擴展服務(相關鏈接及其范圍),以及文獻跟蹤服務(單篇文獻下載量、點擊量和被引情況等,站內論文下載量或摘要點擊量排行榜)和文獻的交互性(電子訂閱、分享或推薦好友、評論等)。其中,DOI的標注情況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核實。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結果
2.1.1文獻上網情況
100種高校科技期刊的文獻上網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僅31種期刊設有優先出版模塊,且其中僅8種期刊能及時更新優先出版內容,并提供全文免費下載。74種期刊實行了OA出版,其中29種期刊同時采用PDF和HTML文獻格式。在29種提供HTML文獻的期刊中,27種期刊實現了跨系統鏈接,即論文作者、關鍵詞或文后參考文獻等與其他網站鏈接;1種期刊僅實現了文獻的頁內鏈接,即正文中所引文獻與文后相應文獻的鏈接;1種期刊無超鏈接。可見,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OA服務較完善,但對新型出版方式和出版技術的應用還比較欠缺。
2.1.2文獻檢索功能
100種高校科技期刊的文獻檢索服務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83種期刊的檢索功能較完善,檢索方式基本分為快速檢索和高級檢索兩種。快速檢索為輸入任意詞條即可檢索到站內相關論文,檢索范圍較大;而高級檢索對檢索項進行了細分,輸入各檢索項對應的詞條就能夠精確地查找到目標文獻。在眾多檢索項中,DOI對于數字文獻的整合、共享和版權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調查可知,93種期刊的文獻標注了DOI。可見,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檢索功能比較完善。
2.1.3文獻信息擴展服務
文獻信息擴展服務主要通過超鏈接的形式實現,分為系統內和跨系統2種鏈接方式,其中實現跨系統鏈接是避免期刊網站成為“信息孤島”的一個重要途徑。除2.1.1節中提到的27種期刊通過HTML實現跨系統鏈接的擴展服務外,筆者還調查了各刊單篇論文界面的鏈接情況。結果發現,49種期刊僅有系統內鏈接;41種實現了跨系統鏈接,其中25種期刊是與勤云公司旗下網站期刊界建立鏈接,16種是與中國知網建立鏈接。
2.1.4文獻跟蹤服務
(1)單篇文獻的跟蹤。79種期刊(包括66種OA期刊和13種全文鏈接至中國知網的期刊)同時顯示PDF下載量和摘要點擊量,其中9種期刊還顯示HTML瀏覽次數(表4)。2種期刊提供下載或點擊用戶的國家、單位分布情況。此外,18種提供本期刊內引用該篇文獻的文章信息。(2)排行榜。83種期刊設有論文下載量或摘要點擊量排行榜;22種期刊同時設有被引頻次排行榜,其中9種是基于勤云期刊界的被引頻次排序,11種是基于中國知網的被引頻次排序,1種是基于期刊自引的排序,1種期刊的被引頻次排行榜內無內容。可見,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閱讀量統計服務較完善,但在文獻被引情況和用戶分析方面還有欠缺。
2.1.5文獻的交互性
文獻的交互性是指期刊與用戶之間針對所發表文獻的互通性能,是期刊讓文獻“活”起來的一項重要服務工作,主要體現為讀者能及時獲取文獻信息,并發揮其對文獻的選擇權和傳播權,期刊也能夠根據不同讀者的意向進行實時反饋和推介。RSS和E-mailAlert是讀者獲取文獻信息的2種重要途徑,僅37種期刊同時有RSS和E-mailAlert服務;74種期刊有分享或推薦功能,即將目標文獻分享至其他媒體,如QQ、微信、微博等,或推薦給指定好友;僅31種期刊有評論功能;20種期刊有單篇文獻的二維碼,通過掃碼可以獲得該篇文獻的題名、作者、DOI等基本信息,便于用戶存儲和分享。可見,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交互性仍有待改進。
2.2整體現狀分析
由以上調查可知,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服務功能不太完善;同時,由于高校科技期刊網站基本是外包給專業的科技公司進行設計與制作,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設計風格和模板,從而導致文獻服務功能的同質化現象嚴重。這些問題與出版單位的惰性思維密不可分。(1)對技術公司過度依賴。技術公司的出現促進了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但同時出版單位對新技術的了解存在盲點,使得其對技術公司的依賴性增強。(2)傳統出版的慣性。高校科技期刊依附于高校這樣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出版活動更趨于按部就班,多數期刊的出版程序和出版制度仍是遵照傳統方法,所謂的“數字化”基本是完成于傳統出版之后。(3)用戶意識較弱。用戶是促進期刊及其平臺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之一,然而,出版單位往往將更多的精力用于處理日常出版事務,對用戶體驗的關注度遠遠不夠。
3增強數字化文獻服務功能的對策與建議
3.1樹立2個意識———主動意識和用戶意識
主動意識即期刊出版單位應有服務的主觀能動性,明確怎樣的內容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重點在內容質量上下功夫,輔以新技術的應用,從而使所出版文獻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和利用。出版單位可以通過選派編輯參加相關方面的培訓、定期召開研討會、設立獎懲制度等措施提高編輯人員的主動意識。用戶意識即從用戶需求出發,對數字化平臺進行不斷創新和完善的意識。一方面,應明確目標用戶的類型,高校科技期刊的目標用戶主要為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另一方面,應重視用戶的體驗,對于文獻服務而言,用戶獲取信息的便捷度和文獻的交互性是最重要的體驗需求。
3.2完善3個要素———優質內容、數字新技術和新型出版人才
優質內容是促進科技期刊不斷發展的基石,也是促成新一輪科研成果誕生的基礎。無論出版環境如何變化,提供優質內容始終是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做好文獻服務工作的核心。因此,出版單位仍需不斷探索獲取優質內容的途徑,如及時跟進熱點話題并開設專刊或專欄,向相關領域專家邀約高質量稿件等。數字新技術是使優質內容實現廣泛傳播并發揮其效用的重要手段。出版單位應充分借助大數據、“互聯網+”以及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拓展與數字化技術公司的合作范圍,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文獻資源和更多樣化的服務功能。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只有建立在出版單位發揮自主思維的基礎之上,并由專業技術公司協同完成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考驗出版人的選題策劃能力和編輯出版能力,更考驗出版人對用戶需求的理解能力、對知識的解構與重組能力,以及數據挖掘與定制化服務的創新能力[12],這些正是新型出版人才應具備的能力。期刊出版單位應朝這個方向培養和吸納人才。
3.3把握4個原則———便捷化、共享化、個性化、智能化
便捷化即能方便、快捷地獲取文獻信息,如實行優先出版、OA等都是便捷化服務的突出表現。但在我國現有的學術期刊與數字化平臺各自發展的現狀下,只提供紙本文獻的數字版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提供基于學術文獻和出版技術的拓展性信息服務[1]。如近幾年興起的HTML出版為實現期刊的拓展性信息服務提供了渠道。文獻信息拓展服務的實現不僅要求期刊出版單位具備發現文獻信息點的敏銳性,而且要求技術公司能有較強的拓展信息能力,這種能力除了體現在技術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與其他數字化平臺的合作方面。文獻只有實現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利用價值。真正的共享不只是期刊將文獻公開呈現,更多的是文獻能在不同用戶和媒體間傳播的全方位共享,這是包括用戶、媒體在內的多方面共同主導的結果。因此,要求期刊平臺具備較完善且便于用戶操作的共享功能,如利用二維碼、RSS等實現分享、推薦等。個性化是在分析期刊和用戶特點的基礎上,提供適合數字化傳播的服務,是有別于其他期刊平臺和區別于技術公司統一模板的特色化服務。個性化體現在文獻服務界面、服務功能、服務內容等方面。服務界面包括界面色彩、字體字號、模塊布局等;個性化的服務功能如存儲功能,將用戶的文獻檢索歷史自動保存,便于出版單位對用戶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也便于用戶回溯文獻;個性化的文獻服務內容是在深度分析文獻類型和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針對用戶需要提供的經過重組整合而形成的文獻內容,如把分散在不同類型、不同欄目中的某學科、某專業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信息資料,按照新的服務分類進行歸類總結、深度挖掘,形成綜述、研究報告、專題報告或是制作成專題數據庫,并提供給網站用戶[13]。智能化是在新技術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動地滿足用戶需求的屬性,如RSS和E-mailAlert訂閱都是期刊平臺文獻服務智能化的表現。期刊平臺還可以根據用戶檢索主題、發表內容、注冊的研究方向等自動推送相關主題的文獻,可在作者投稿時自動推送站內相關文獻,還可向已的作者實時推送其文章的被引情況。此外,數字化平臺還可通過技術改進,實現根據關鍵詞的搜索和計算,呈現該專業領域的研究譜系、動態分析等,為受眾提供該專業領域宏觀、動態的研究脈絡和發展軌跡,并可根據期刊收錄情況、文獻被引頻次等實現文獻多維檢索,為受眾判斷文獻質量提供依據等[1]。
4小結
文獻是期刊數字化平臺呈獻給用戶的最重要資源,但高校科技期刊網站的文獻服務功能并不完善,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應樹立主動意識和用戶意識,培養數字化出版人才,積極應用新技術,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同時把握便捷化、共享化、個性化和智能化4個原則,實現文獻資源的互聯與共享,進而促進我國科技成果的傳播與轉化、促進學科交流與發展。在當前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發展面臨重大挑戰,未來只有通過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和強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數字化平臺建設,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競爭環境中爭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朱田鳳.數字化背景下我國學術期刊與受眾關系研究[J].編輯之友,2016(3):42-44.
[2]劉清海.全媒體出版對科技期刊編輯角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78-281.
[3]耿懿,鄭軍衛,李小燕,等.網站建設與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以石油天然氣工業類科技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1038-1042.
[4]李樹霞,周健.科技期刊論文利用公開訪問網站開放獲取情況調查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11):134-136.
[5]舒暢,周紅兵.網站建設視域下科技期刊數字化途徑探析———基于對浙江省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32(4):70-74.
[6]呂海量,傅游,李磊,等.論高校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提升策略[J].出版廣角,2017(19):46-48.
[7]張俊敏,王曉民.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群數字化平臺建設的探索[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5,36(2):324-327.
[8]邵志強.抽樣調查中樣本容量的確定方法[J].統計與決策,2012(22):12-14.
[9]朱強,何峻,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0]龍秀芬,吳惠勤,丁巖,等.美國化學會期刊網站建設分析[J].編輯學報,2011,23(S1):25-28.
[11]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第四屆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網站評選活動通知[EB/OL].(2017-06-06)[2018-04-10].
[12]范周,熊海峰.新思維、新戰略:出版企業推進知識服務的對策探析[J].出版廣角,2017(13):6-9.
[13]馮玲.我國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務路徑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3(6):141-143.
作者:楊郁霞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