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學術期刊出版面臨的問題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6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研發大國[1],但是學術期刊的發展依然不盡如人意。早在2014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指出我國的學術期刊應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實現數字化轉型[2]。目前,期刊管理部門和業界一致認為,要實現學術期刊的集約化發展首先要將編輯與出版分開,編輯流程由各個期刊編輯部承擔,出版流程則交給專業的出版機構[3]。在我國現有的學術期刊傳播產業鏈中,編輯部是內容的生產加工者,數據庫公司是內容的傳播者,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購買電子期刊數據庫,廣大學者既是內容的提供者,又是內容的接受者。我國學術期刊雖然多達6000余種,但是電子期刊數據庫相對集中,知名的有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因此,我國學術期刊出版存在著內容生產分散化與內容傳播集約化的矛盾。
盡管電子期刊數據庫已經為讀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作者在寫作、投稿時依然面臨難題,名氣和職稱較低的青年學者常常不能迅速找到合適的刊物和欄目發表成果。同時,非大刊、非名刊的普通學術期刊也面臨好稿難尋的困境。如果把作者視為內容的供給者,把學術期刊視為內容的需求者,現有的供需匹配過程耗時長,存在很多不透明環節。雖然目前大多數學術期刊都開通了網上投稿平臺,大大提高了稿件處理效率,增加了透明度,但是投稿的入口依然非常分散,作者仍然需要針對每一家期刊單獨注冊,這也給別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機,導致假冒學術期刊大肆詐騙,假冒學術期刊網站泛濫。因此,縮短需求和供給的匹配時間,提高匹配效率和透明度是優化學術傳播產業鏈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互聯網平臺和移動互聯技術,類似的需求和供給匹配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例如某打車軟件既改變了出租車司機的載客模式,又節省了乘客的時間。這類匹配平臺為交易雙方提供了即時的雙向選擇機會,簡化交易手續,節省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還增強了交易透明性。在學術期刊與作者之間同樣需要一個透明度高、權威性強的平臺,讓水平不一的作者、專業方向各異的學術期刊都能迅速找到合適的匹配對象。學術社交平臺擁有數據、用戶、資金、渠道等優勢,學術期刊與學術社交平臺的深入合作是學術期刊實現集約化發展、提高與作者匹配效率的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