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必須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從我國實際出發,不斷推動理論創新。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它是從根本上回答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的問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它是從根本上回答發展什么、如何發展的問題;揭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運行規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它是從根本上探究為什么的問題,以構建系統化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時代新背景下,面對發展新矛盾新問題,思考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根本任務。
一、適應時代要求,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正站在實現強起來的起點上,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新發展。
(一)時代的變化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若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以來150多年進行劃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1.0版、2.0版和3.0版三個階段[1],即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若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過程來進行劃分,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建國初期,探索構建獨立自主政治經濟學理論框架。王亞南先生是重要倡導者和代表者,他于1946年出版的專著《中國經濟原論》,是“中國最早一部嘗試把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成功之作”[2],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的創建者”[2]。第二階段始于改革開放,開始反思“蘇聯范式”政治經濟學理論,探索構建適合中國現實與實踐的理論范式,構建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1984年,鄧小平在提到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時,認為“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若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探索轉折期(1978-1992年)、重大發展期(1992-2012年)、進入新時代(自2012年起)的三個階段[3]。當今世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方興未艾,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由對抗、并存走向競合發展,時代的進步和變化必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出新的要求。
(二)實踐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從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史來看,經濟學的研究中心隨著世界經濟發展中心的轉移而轉移。自亞當•斯密《國富論》發表以來,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代表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經濟學研究中心也轉移至美國。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據此,有人提出中國經濟學家世紀到來的論斷。但現實狀況是,當今中國經濟理論的水平與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地位是不相稱的。我國當前的經濟研究,不少學者局限于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盲目崇拜照搬照抄,或者以中國的資料來檢驗西方現有的理論,林毅夫稱之為“坐在金礦上挖煤礦”[4]。我國政治經濟學自身創新發展相對滯后,新問題解釋力不足,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釋和研究。因此,當前總結提升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把具體經驗上升為一般經濟規律,用“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對自身經濟的話語權,更好地指導中國今后的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非常緊迫的任務。正如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說:“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三)保持理論的生命力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選擇和偉大創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向前推進,必將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經驗將會被不斷地總結、提升為系統化的理論,將會不斷豐富、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并且會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發展事業。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理論,才能使其永葆青春,使其充滿理論生命力和活力。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高度重視。從2014年7月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到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再到2016年7月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又要經受實踐的檢驗,進而指導實踐。要加強研究和探索,加強對規律性認識的總結,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5]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必將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實踐而不斷發展,在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中不斷得到豐富。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6](P54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實踐而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是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政治經濟學。
二、以人民為中心,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從根本上回答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的問題。
(一)發展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美好生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首先要回答的是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指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處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這一系列論述延續了我們黨一脈相承的政治主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把人民當作發展的目的,發展為了人民,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確定了方向。
(二)發展為了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根本體現。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曾說過: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7],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后來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進一步指出,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三)發展依靠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既要重視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更要重視發揮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責任和動力主體作用。“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7],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人民去創造,他們是實現中國夢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是以發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
三、以破解發展問題為主線,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從根本上回答了發展什么、如何發展的問題。
(一)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中國近40年的發展證明: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必由之路,始終把堅持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是中國成功崛起的最重要經驗。黨的報告進一步提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只是生產關系改革和調整的實踐,還是發展生產力的成功實踐。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還說,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方面講全了。進一步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基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就是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解放生產力是動力,發展生產力是目的。解放生產力,就是推進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消除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束縛和障礙。解放生產力不能代替對發展生產力的研究,發展生產力有自身的規律,也有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抓住主要矛盾,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經過40年改革發展,經濟實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中國人民已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跨越,踏上強起來的征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在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掣肘點在供給質量和效益方面。我國經濟的有效供給、優質供給能力不足,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高品質需求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黨的報告中指出:“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7]解決的途徑在于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擴大有效供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三)以問題為導向,創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內容的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和中國特色發展經驗相結合的新成果,是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的新回答,也是針對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問題的解答,如經濟結構性失衡,創新能力不足,實體經濟水平脫實向虛的趨勢,城鄉發展、區域發展、收入分配不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不平衡,風險防控形勢嚴峻等問題。新發展理念突出體現了應對發展新矛盾新挑戰的現實針對性,總結了中國發展的實踐和經驗,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總結提煉出的規律性成果,是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新發展理念深刻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中國經濟問題為對象,以新發展理念為先導,是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的政治經濟學。
四、以揭示規律為目的,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則是從根本上揭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和運行規律,探究發展背后的深層原因,即為什么的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于對中國實踐經驗的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短短40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的初期階段、中期階段,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城鄉二元結構發生重要改變、貧困人口快速消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中國走的不是老牌工業化國家依賴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掠奪的崛起道路,也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私有化、自由化的路徑,而是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系列改革實踐和發展經驗,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因此,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基礎。
(二)現實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及規律研究
經過30多年的高增長,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發生了歷史轉折意義性的變化,經濟發展已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進入了新時代、新階段。經濟新常態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運行新形勢、新階段和新趨勢的重大判斷,是將短期與長期分析結合而得出的趨勢性結論,是認識和總結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成果。新常態所呈現的經濟增長速度變化,是具有深刻歷史淵源和背景的大邏輯,是由長期性因素決定的大趨勢。新常態一經提出,就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轉變相聯系。新常態既是一個量的變化,更是一個質的飛躍。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深刻研判經濟形勢、把握經濟規律得出的結論。因此,提出我國經濟發展發生階段性轉變的論斷,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重大認識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項重要理論成果。高質量發展,從供給角度理解,就是要從重視“數量”轉向重視“質量”,發展重點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需求角度理解,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研究
經過全面深入的系統改革,中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歷史轉變,這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最重要的成果。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但不可否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既有市場經濟不健全的問題,也有社會主義制度不完善的問題,更有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問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更為充分高效的結合。如: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從逐步認識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使市場問題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8]。實踐證明,政府與市場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政府作用,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重大新突破,也是市場經濟理論重要成果。但如何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如何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以達到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把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以激活企業和個人活力,激發市場潛力,積聚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把政府該做的做好,努力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7]的格局。又如: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問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如何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高效有機結合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再比如:如何兼顧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實現兩者的最佳結合,以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等等。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中國經濟實踐為基礎、以人民為中心、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和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建平,黃瑾.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代新特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2]郭廣迪.民國時期王亞南關于中國經濟學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8-09.
[3]尹慶雙,肖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品質及其在新時代的最新發展[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遠).
[4]林毅夫.中國經濟學理論發展與創新的思考[J].經濟研究,2017(5).
[5]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6-07-0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EB/OL].
[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EB/OL].
作者:方和榮 單位:中共廈門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