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發展觀與社會法治理念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就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因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指導。這種指導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科學發展觀確立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價值目標;其次,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要任務。
1.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價值目標以人為本就是指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確立起人的主體性觀念和主人翁地位,實現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政治理想。以人為本的內涵極為豐富,它與西方的人本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從主體上講,以人為本中的人不僅指以社會中的每個個體,更強調全體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地位。其次,在價值觀上,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性地位。以人為本和西方人本主義最大的區別在于,以人為本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強調社會生活中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從而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本主義從生物學意義上所講的人的內涵。最后,從內容上講,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人的發展與社會物質生活密切相關性和物質制約性。正如同志所講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法學的意義上,以人為本的“人”是指公民,即具有我國國籍,依法享有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的人。所以,以人為本,用法律的語言講,就是以公民的權利為本,強調對公民權利的確立和保護。在法律層面,沒有權利的主體就不具有法律人格。因此,以人為本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完善和保障公民的各種具體的法律權利,對以人為本的高度關注,最終要落實到對權利的關注上。而法律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則是對人民利益的具體化和形象化,對人民利益的維護最終也要體現在對公民權利的維護上。因此,以人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價值觀,那就是要樹立權利本位、權利至上觀念,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實現對人權和各種具體權利的保障。
(1)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要堅持權利本位在法律層面,權利本位就是要求法律要以權利為其起點、軸心或重點;在整個社會中,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都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上,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權利是第一性因素,義務是第二性的因素。權利本位至少具有以下含義:第一,權利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全體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沒有人因為民族、性別、種族、語言、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等特殊情況而被剝奪權利主體的資格,或在基本權利的分配上受歧視,或被無故的剝奪權利、限制權利。第二,利和義務的關系上,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的實現;權利是第一性的因素,義務是第二性的因素,權利是義務存在的依據和意義。第三,權利主體在行使其權利時,只受法律的明文規定的限制,這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證對他人的權利給予應有的承認、尊重和保護。社會主義法以權利為本位,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法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使社會成員平等地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全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只有分工不同,無高低貴賤之別。與此同時,實現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在勞動這一分配尺度面前,只有富裕程度的差異。一部分人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和相應的政治上的優勢,奴役和壓迫另一部分人的現象已不復存在。這就為公民在法律面前皆為權利主體提供了根本的前提。無產階級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階級敵人實行專政的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國家。由于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范圍十分廣泛,而階級敵人只占人口的極少數,并日趨減,而且由于對屬于專政對象的階級敵人,僅僅限于剝奪他們的部分政治權利,而保留了其他廣泛的公民權利。這就為社會主義法把權利主體資格普及于全社會并以權利為本位提供了政治上的依據。社會主義法以權利為本位,有其巨大的社會作用和價值。首先,社會主義權利本位是保護和開發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其次,社會主義權利本位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證。民主政治就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做主。它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最后,同樣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權利本位是培養和弘揚公民意識的法律環境。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推進,社會主義其他事業的順利進行,都要通過公民的積極而負責的參與來實現。因此,培養和弘揚公民意識,塑造公民人格,就至關重要。
(2)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要堅持權利至上在法治層面,權利至上主要是從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方面來說的。首先,權利是權力的根源,權力來源于權利。按照西方社會契約論的觀點,法律是人民基于維護自己的權利而自愿簽下的社會契約,通過法律這張社會契約實現對人民權利的保障。國家不過是人民基于維護自己權利的需要通過授權形成的國家機構。社會契約論抹殺了人們之間的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的實質,這是其不足之處,但是其可取之處在于它比較正確地指出了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權利。當然社會契約論中的人民與歷史唯物主義所講的人民不是一回事。馬克思通過對人類歷史進行了科學的考察,揭示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社會主義國家承認人民是國家和自己的主人,從而提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根據無產階級專政或者說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所有的權力屬于人民。任何國家機關都是基于人民的選舉而成立、基于人民的授權而行使管理社會職能的。并且,任何國家機關行使管理社會職能權力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實現對廣大人民權益的保障。所以,貫徹以人為本精神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然強調人民權利對國家權力的基礎性意義。這也就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國家權力的時候必須時刻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將保護人民群眾權利落在實處,做好人民的公仆。其次,權利至上就是強調權利對權力的至高無上性。就是在權利和權力發生沖突時,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由于法律是權利的表現,是寫滿權利的紙,所以,權利至上也可以表述為法律至上,特別是憲法至上。這就要求,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時候,尊重憲法、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不能有超越憲法至上的特權。最后,權利至上要求國家權力必須實現保障人民權利的目的。國家權力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這就要求國家一方面要通過積極的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實現對人權的保障,另一方面通過對法律的遵守,避免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發生對人們權利侵害的事實。
2.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要任務科學發展觀首次提出了關于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的理論,那就是要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指出了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也確定了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要任務,那就是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首先,科學發展觀要求樹立依法治國的理念。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因為,無論是在政治層面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還是在經濟層面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通過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因此,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堅持依法治國就是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高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次,科學發展觀要求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而人民主權賦予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地位。所以,任何國家機關的權力都是來源于人民的授權。每一個國家公職人員都要樹立執法為民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第三,科學發展觀要求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公平正義是所有社會的追求,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公平正義的內涵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里,廣大勞動群眾通過占有生產資料,享有廣泛的權利,才最終使公平正義才真正得到實現。公平正義是法律的固有內涵,法律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所謂“法平如水”就是這個含義。第四,科學發展觀要求樹立服務大局的理念。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不是說社會各個組成部分和各個方面實現同步發展。任何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都要求發展要有所重點,通過不平衡實現社會的平衡和總體進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同樣要有樹立服務大局。這一方面要求在法治建設中要有大局觀念,要分清重點,從法治建設工作的大局出發,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另一方面是要求法治建設要服從國家建設的大局。法治建設是國家建設的一個部分,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現,因此,法治建設必須要適應國家建設的大局要求,實現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得協調發展。最后,科學發展觀要求樹立黨的領導的理念。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個堅強的領導集體。共產黨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形成,也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結果。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因此,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黨的領導。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
什么是法治?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經典定義,所謂法治,“應當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③。簡單地講,法治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要有良法,另一個是對良法的遵守。因此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樹立良法觀念和守法的意識。這也同樣是實現科學發展觀重要保障。
1.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良法觀念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什么是良法呢?評判良法的標準是什么?社會主義良法的觀念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實質意義上的,另一個是形式意義上的。從實質意義上看,所謂良法應當是真正反映了全體人民意志以及真正體現保障人民利益的法律。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真正主人,法律是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工具,因此,法律必須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同時,作為權利與義務的規范,法律應當為保障人民群眾各種合法權利服務。在形式意義上,良法的標準常常是與法的規范性相聯系的。好的法律應當符合法的普遍性、法的公開性、法的非溯及力、法的明確性、法的一致性、法的可行性、法的穩定性等特征。落實科學發展觀離不開良法。只有制定反映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的“良法”,人們才會真正去守法。這時人們的守法行為是基于對法的贊同而遵守,而不是被迫服從。這種基于對法的贊同而遵守也就是法與人和諧的體現。
2.落實科學發展觀更重要的還在于使所制定的法得以實現,即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的風氣。良法是法治的前提,但良法并不是法治的目的。人民制定良法是為了確立一個能被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從而為公平處理人們之間利益沖突,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法律只有被遵守,才能實現其價值,否則就只是“紙上的法”。因此法治的實現除了有良法外,還在于:法律獲得普遍服從。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更離不開對法律的遵守。在這里需要明確的是:首先,守法主體具有廣泛性。不僅一般的群眾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更要起到模范守法的榜樣;不僅公民要遵守法律,任何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也要遵守法律。其次,從范圍上講凡是屬于法律管轄的領域都必須遵守而不得違背法律的規定。最后,從表現形式上,服從不僅表現在公民的守法行為上,也表現在國家機關對法律的適用上。也就是說,這里的服從,不僅是指守法,也包括司法、執法。只有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的風氣,才能將各種社會關系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通過體現全體人民意志的法律實現對各種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有效解決,從而使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諸方面落到實處。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要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大力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通過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進行。
作者:鮑晗蓓單位:西安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