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變化與引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不僅關系著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價值實現,而且對社會穩定和未來政治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伴隨互聯互通網絡技術的向縱深發展,具有“永遠在線”特征的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發生了不容忽視的新變化。及時把握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變化的特點,有效引導青年大學生正向的政治認同,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變化與引導
青年大學生是價值觀正趨形成、認同不夠穩定但參與意愿強烈的獨特群體。其政治認同狀況不僅關系著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價值實現,而且對社會穩定和未來政治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生成空間、建構主體、來源機制等都發生了新變化。及時把握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變化,有效引導其正向的政治認同,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互聯網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高等教育應有的新關切
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一種綜合性、遞進式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過程,是青年大學生在社會生活和知識學習中對國家、政黨、政治制度以及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情感和態度,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認同取向和自覺行為。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認同能夠進一步堅定青年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政治價值理念,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選擇、對執政黨能力的高度信任和行動支持。當前,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原有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開放性、匿名、平均主義、韌性等屬性,使信息具有超強的超越時空限制和輕易突破政府監管的能力,沖擊并改變著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互動方式,進而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隨著智能手機上網設備的快速普及,迷戀和依賴網絡、對新事物具有較強的理解和吸納能力,且又面臨價值斷裂與價值重建的青年大學生,對互聯網的價值認同度極高,“永遠在線”特征尤為凸顯。在這些特質下,互聯網和全球化的烙印在青年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愈發明顯。重構和異化中國年輕一代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政治認同,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實現對中國不戰而勝的戰略意圖。在此客觀形勢下,“永遠在線”的青年大學生,必定面臨西方文化、價值、符號等信息的裹挾和刺激,對其容易產生認同異化風險。由此,深入揭示互聯網時代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變化,引導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整合力,將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種理論自覺和實踐必需。
二、互聯網時代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變化:高等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多向互聯互通的網絡空間不但拓展了政治認同生成的空間,而且使政治認同主體構成的多元層化、認同來源的交互滲透、認同序列的復雜多變等特點更為凸顯。其中,具有“永遠在線”特征的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變化不容忽視。第一,政治認同衍生的空間持續拓展,網絡空間形塑青年大學生認同的功能更為凸顯。政治認同的生成受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方式和互動空間變遷的影響。互聯網將政治活動從現實空間擴展到虛擬空間,拓展了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生成空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增強了青年大學生關注和表達社會政治現象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網絡空間中持各種立場的觀點、情緒和訴求不斷集聚、碰撞。而涉及國內外文化差異、政治差異的圖片和視頻,以其直觀性、形象化和平面化的表達形式吸引青年大學生的眼球,其通過刺激和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感性體驗,形塑青年大學生的認同傾向。這一形勢必然推動高等教育關切認同且注重探究虛擬空間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及化解之道。第二,政治認同主體交織并存,西方國家已成為影響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不可忽視的外在主體。互聯網技術的向縱深發展建立和擴大了個體、群體與海量信息的直接聯系,使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建設的國內互動與國際互動的綜合體特征”更為凸顯。就國內層面看,受網絡空間角色扮演多樣性、流動性、虛擬化的制約和影響,青年大學生身份認同的模糊、情感認同的張力、價值認同的焦慮交織并存。就國際層面看,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全球性、低門檻性和瞬息性突破了政治認同建構或運作國家的自主性、可控性和排他性的傳統邊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網絡空間技術和話語優勢,以海量傳播音像、影視作品等潛移默化的方式,鼓吹自己國家的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極力散布指導思想多元化,試圖喚起青年大學生群體對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向往和認同,否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且通過有意炒作熱點事件來削弱和瓦解青年大學生的權威認同和制度認同。由此,懷揣政治滲透意圖的西方國家,已經成為影響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建構的不可忽視的外在主體。第三,政治認同建構的機制擴展,網絡媒介機制對青年大學生認同的建構效力趨強。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生成和建構多來源于非正式和正式的社會學習和社會影響,如家庭熏陶,權威精英或專家的宣傳、灌輸、引導和強化。隨著互聯網裂變式發展的快速推進,開創了人際互動新模式的網絡新聞評論、網絡論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空間和交互平臺相繼出現,影響并改變著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從而成為其政治認同建構的新機制。其中,微信朋友圈、QQ空間的認同輻射優勢更為明顯,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喜歡用便捷的“點贊”功能,表達態度、情感和價值取向,且這些功能使大學生能夠同時擁有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在多中心互動、跨網互動、兩兩互動等多元化網狀傳播境遇中,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取向的交互滲透、沖突碰撞甚或異化現象不斷出現,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提出了新挑戰。
三、有效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跟進的迫切需求
在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變化的客觀形勢下,有效引導青年大學生正向的政治認同,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迫切需求。第一,創新認同教育理念,樹立大數據思維,把握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變化的規律。政治認同反映青年大學生從“認知、判斷”到“意愿、動機”再到“行為取向”的心理選擇過程。而網絡空間中有關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海量數據信息,是這一心理選擇過程的具體反映。因此,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要突破傳統的部門思維,創新教育管理理念,樹立大數據整體思維。通過密切關注網絡空間大數據的內在關聯性,精準聚焦青年大學生的網絡參與行為與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以及教育文化發展的交互關系,進而發掘和預測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發展趨勢。第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增進歷史感知,推進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意識的凝聚。批判性創新思維能力是引導大學生在能動思維的基礎上,主動認知、質疑、解答并創造新事物的能力。通過對“質疑求真、開拓進取”精神和行為的鼓勵,明確青年大學生批判性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方向,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中西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激烈碰撞的客觀情勢下,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積極發掘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歷史記憶和卓越貢獻,引導青年大學生認知和感受政治認同生成的傳統根基和歷史淵源,另一方面增強政治儀式教育,激發青年大學生感情共鳴和符號記憶,從而驅動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意識的凝聚,進而引導青年大學生能夠在多元文化境遇下堅定“四個自信”,自主傳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第三,調試教育方式,鼓勵經驗爭鳴,擴大青年大學生之間正向政治認同的磁場效應。隨著自媒體信息交流平臺的快速發展,青年大學生可以暢通無阻、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換,在此過程中,每個人既是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分享者。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傾向和情感變化的海量數據由此匯聚,并借助網絡社會對個體力量的強化勢能,從一個點輻射到整個網絡。這就要求我們科學調適自上而下的單向政治認同教育方式,積極利用微信、微博、QQ等大學生常用的通信工具,搭建大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動”式教育平臺,引導和鼓勵青年大學生群體圍繞“家事、國事、天下事”各抒己見、積極爭鳴,提升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判斷和建構的意識和能力,尤其是要拓展和強化青年大學生正向認同的輻射效應,從而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認同引導效能。
參考文獻:
[1]馬潤凡.論網絡空間政治認同的變化[J].國際觀察,2018,(3).
[2]郭樹勇.兩岸互動與國家認同的重建[J].博覽群書,2005,(6).
[3]馬潤凡.互聯網對我國政黨制度安全的挑戰及應對———基于制度認同的視角[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作者:馬潤凡 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