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敘事療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在其實務領域中應用敘事療法的適切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鑒敘事療法的相關原理與技術,通過個別談心、團體輔導、網絡輔導等路徑,實現敘事療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由理至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由內而外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由薄到厚引導學生重構自我;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敘事療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高校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大學生施加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一個“真”字,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本質要求注定了它與后現代敘事療法之間有著某種不可分割的關聯與融通點。據此,我們采用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嘗試將敘事療法的理念與方法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為提高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提供一種新的方向。這不僅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領域,而且能更好地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敘事療法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原理
敘事療法是后現代心理治療的一個分支,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理論主要來源于后結構主義、社會建構論和以福柯為代表的后現代思潮。敘事療法的具體運用最早開始于家庭治療,主要創始人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及新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這種療法不同于傳統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它擺脫了將人視為問題的治療觀。咨詢師通過聆聽來訪者述說生命故事,有意識地提醒其敘事語言中所蘊涵的模糊之處和可能性,引導來訪者將過去零散的記憶和經驗進行統整,從而進行外化和解構,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并重構生命故事和自我認同。我們或可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認識敘事療法的方法原理。
(一)故事敘說———編排和詮釋生命故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人類一直是個說故事者,他總是活在自己說的或被他人說的故事中。敘事強調說故事,人們以第一人稱述說生命故事,既對他人述說,也在通過內在獨白向自己述說。“生命故事”是敘事療法的一個核心概念,正如懷特所說“生命故事或自我述說的過程傳達出我們決定擷取及對外表達的生命經驗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說決定我們如何塑造生命經驗”[1]。通常,來訪者的故事充滿了挫折、失望、悲傷、絕望等不良情緒。一個人述說生命故事時,常常假設自己未來的生命故事仍將如此,這是認知基模的限制和束縛。咨詢師挖掘故事中基調不一致之處,有意識地使用語言,營造一種尊重和接納的氛圍,引導來訪者發現生命故事中的閃光事件(即支線故事),通過發展支線故事形成新的自我認同,建構起新的積極的生命故事,編織出生命的新面貌。
(二)問題外化———將問題與人分開。通過隱喻外化問題是敘事治療的特色。外化是“去病理化”,是運用一種特別的語言形式為人們帶去鼓勵和希望。人們往往會將來自社會的壓力和不公正歸因于個人的失敗、自身人格和能力的欠缺或是錯誤,這就是問題內化,即將問題等同于自我,我就是問題,問題即是我。這樣的歸因方式往往使自我陷入自責和罪惡感中難以自拔。敘事療法正是通過把問題對象化而改變這種內化的理解,強調人不等于問題,問題才是問題本身。當問題成為一個與人剝離開來的純粹客體,當生活中負面的“必然”不再成為限制人們自我認同的因素時,才能增強對問題的控制感。
(三)解構重建———重新敘說并改寫生命故事。解構是后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用以表示“拆解”或仔細檢視,進而探究被文化、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后面的隱含意義與重要性。人們常常相信,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源于個人缺陷,看不到社會文化對個人世界觀建構過程的影響。因此,懷特將“解構”的概念應用于治療過程,旨在“協助人們檢視受文化影響的思考方式與理念假設,使他們看到過去未曾注意的可能性,貼近人們的渴望,并在有意識的選擇下將其付諸行動”[1]。解構即是一種看見,看見一個流動的自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敘事咨詢師通過不斷進行解構的提問,引導來訪者重新述說生命故事,建構新的自我認同,改寫生命故事。
二、敘事療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敘事療法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若干相關性,這些內在的關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敘事療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一)教育目標具有相似性。敘事療法的“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在價值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兩者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做“人”的工作,都注重人格塑造。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就為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勾勒出了“以人為本”的主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敘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前沿理論,從根本上講,就是通過講故事,讓來訪者的心理得到成長,建構起積極的自我認同和健全的人格。總之,敘事療法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要以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最終歸宿”[2]。
(二)教育載體具有一致性。敘事理論中,其所關注的是個體敘事背后隱藏的意義,敘事是載體,是通過語言和對話來實現的。語言構建了現實,語言構建了問題,可以通過對來訪者的語言進行改變來幫助他把問題消解、重構生活的意義和生活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敘事療法被認為是一種談話活動,一種語言藝術。異曲同工,語言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具有工具性和價值性的雙重意蘊,一方面,語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另一方面,語言的價值性意義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標,讓個體在語言的感悟和經驗中領悟真理、建構人生。兩者在教育載體方面具有共通的趨同性,都具有靈活性和時效性的特征。
(三)教育方法具有互補性。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正面的、顯性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要采取外部灌輸,存在經驗主義、簡單說教等不足,而很少從心理的角度和人格塑造方面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動性和潛移默化的效應上大打折扣。敘事心理學理論強調雙向互動,認為咨詢是咨詢師的態度和來訪者的態度互動的過程,來訪者自己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治療師的任務和職責是引導來訪者敘述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故事,而非把所謂的真理強加給來訪者。因此,敘事療法在理念和方法上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給予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論構建和實踐補充。
三、以敘事療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標指向
把敘事療法的理念、方法等諸多方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其實效性的重要路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鑒敘事療法的相關原理與技術,實現敘事療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由理至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由內而外,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由薄到厚,引導學生重構自我,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由理至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門人文關懷的學問,“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3]。當代“95后”大學生思想行為復雜多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重視情感教育,以積極的情感交流促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其自身的主體意識,發揮他們的主動性”[4]。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將敘事療法的方式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理性說教走向情感互動,對于彰顯教育溫度促發正向轉變是非常必要的。敘事療法強調的是一種尊重與欣賞的態度,是一種能給人帶來的希望的方式。敘事療法最重大的發展就是不以咨詢師為中心,咨詢師只是促發者,咨詢師把自己當成是“透明化”的,以一種真誠、積極關注和共情的平等姿態,去理解來訪者,發掘來訪者深隱的力量和能量,激發來訪者的內在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在聆聽學生敘說生命故事時,以生命抵達生命,適當地進行鼓勵暗示,使學生看見自己的經驗帶給自己的影響,并重新賦予它新的意義。在故事的敘說中,學生真正成為了教育的主體,成為了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通過講故事,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療愈,一次又一次地把自我掏出來,重新理解,重新定位,也讓內在的問題,慢慢消融,這就是敘事療法的獨特魅力。在接納、同理的敘事氛圍中,教育者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交流,顛覆了思想政治教育“我講———你聽”的傳統模式,營造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由內而外,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的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論。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的推測與判斷。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對自己能力的推測與判斷難以做到客觀性,他們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取決于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受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他們往往把失敗經驗歸因于自我的人格特質或內在缺陷,這種內化的過程大大降低了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正如社會建構論所強調,社會文化滲透并影響來訪者的自我認同及個人內在動力,影響個人世界觀的建構過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運用這種內傾化歸因,給學生貼標簽,把問題等同于學生,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內在的潛能無法真正地發揮出來。班杜拉認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敘事治療的前提,咨詢師對來訪者施以正向關注,運用語言的激勵力量,通過指導、暗示及解釋等來幫助來訪者提高自我效能感。通過隱喻外化是敘事治療的特色,它的本質是“去病理化”,強調“人不等于問題,問題才是問題”,通過“外化其內化的論述”,使來訪者跳脫社會主流文化的控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認識到,學生的問題是被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要把問題本身當作客體,協助學生把內化了的問題進行外化,挖掘積極的正向經驗,來增強自我效能感。把問題與人剝離開來,對事不對人,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每個學生都是自己問題的主人,學生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教育者要以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引導學生看到自己生命故事中的閃光事件,激發出自身的內在的潛能,建構和形成積極自我觀念,重塑生活目標。
(三)由薄到厚,引導學生重構自我。敘事療法強調故事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故事,是一種生命知識,就存在于個體的生命體驗與行動當中。通過“說故事”“重說故事”,以前隱而未顯的部分得以呈現,意義就誕生了。“說故事為我們提供了詮釋經驗的架構,而詮釋讓我們成功地積極參與到故事之中。”[1]說故事,就是閱讀自己,也是自我探索、整合的歷程。敘事就是一種行動、一種治療,也是一種知識。在敘事行動中,來訪者“閱讀”自己,并不斷在行動中反思、辨識,看見多元的自己,漸漸地建構起一個新的自我[5]。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要善于運用敘事———再敘事,引導學生重構自我,建立健全的人格。學生最初述說的故事充滿了悲傷、失望甚至絕望,懷特稱之為“單薄的故事”。毫無疑問,問題故事對于學生的生活已造成了影響;相對而言,學生對問題故事也有反作用力。教育者通過提問厘清或延伸故事,鼓勵學生進行再述說,找到幾乎被遺忘的對問題進行掌控的“例外事件”,在不斷述說的過程中,這吉光片羽的特殊意義事件的情境與本質被不斷擴展,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故事有更完整、更豐厚的描述。在生命故事由薄到厚的過程中,新的自我認同得以重建。
四、敘事療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路徑
敘事療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應用主要定位于大學生心理咨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談心談話等環節。敘事療法作為浸潤后現代精神的現代心理治療技術,具有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等特點,應當引起輔導員的重視,并在個別談心、團體輔導、網絡輔導中加以運用。
(一)敘事療法在輔導員個別談心中的應用。個別談心是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問題較為有效的手段。對學生而言,輔導員是在校期間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的老師,是最愿意與之交流思想尋求幫助的良師益友。學生在遇到宿舍關系緊張、家庭突然變故、學習就業壓力大等難題時,往往會找輔導員談心(即敘事)。傳統的談心方式,重在說理,并不能有效化解學生遇到的困擾和難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積極主動性未被激發出來,因而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輔導員將敘事療法應用于談心工作中,引導學生講述生命故事,從悲傷灰暗的過去經驗中發現具有激勵力量的支線故事,并不斷使之豐富,成為當下具體的覺察和具有激勵力量的內在源動力,重新塑造嶄新的自我,拓展深化對于生命的視野。比如,某大一新生談到進入大學后找不到方向,感到很迷茫自卑,曾經的尖子生,因高考時發揮失常,沒有進入理想的大學;在大學又接連遭遇失敗,剛剛入學時競選團支書失利,在學生會面試時被刷下來了,期中考試成績又不理想。這名學生的敘述反映出自卑、自我效能感低下等不良情緒。輔導員采用敘事療法開展談心工作,通過對話交流,引導她講述小學初中時學習成績優秀的表現情況,仔細分析對比優秀和失敗的原因,例她重新找回自信。在期末考試時,她的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并獲得獎學金,成功重構了自我。
(二)敘事療法在輔導員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團體輔導是輔導員心理輔導的一種形式,指在一種被高度接納的環境中,為團體成員提供心理指導和幫助,借助團體成員的相互影響,促進自我接納和自我理解,進而達到認識自己、探討自己、悅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學習更好的態度與行為模式,提高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以預防和解決問題并激發個體潛能的輔導過程[6]。在團體輔導中,運用敘事療法的相關理念和技術,促使團體成員在交流中把問題外化,解構團體成員的問題故事,并重新建構新的故事。在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和新生適應性的團體輔導中,運用敘事療法的理念與技術會有較好的效果。
(三)敘事療法在輔導員網絡輔導中的應用。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所具有的快捷、高效、開放的特點,為輔導員開展網絡心理輔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條件。網絡心理輔導還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變得更為便捷高效,尤其是視頻技術的發展使在網絡中進行面對面心理咨詢具有可行性。敘事療法應用于網絡咨詢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如咨詢文件容易保存,輔導員和學生在不斷地重讀中反省并發現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從而產生新的頓悟和對生命重新認識。
總之,敘事療法作為一種新穎的后現代治療實踐,極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同時,透過敘事心理治療,不僅可以讓大學生的心理得以成長,還可以讓教育者對自我的角色進行統整與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利用敘事療法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反思與超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馬丁•佩恩.敘事療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20-92.
[2]李瑞奇.敘事療法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高校輔導員,2014(1):3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于雪梅,郭代習.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視角下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黨史文苑,2011(5):63.
[5]周志建.故事的療愈力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41.
[6]羅京濱,曾崢.團體心理輔導實操指南[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1-10.
作者:韓西蓮1,張靜2 單位:1.濟寧學院學生工作處,2.濟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