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豬生產模式分析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95年至今,我國生豬生產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并呈波浪形走勢。繼1995年出現“賣豬難”之后,今年養豬戶再次遭到市場無情的沖擊,據近期資料顯示,生豬生產省的活豬價格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襄樊墾區生豬產銷現狀如何,應該采取哪些進一步的對策,為此,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
生豬發展現狀
襄樊墾區現轄清河、隨陽、車河、張集、王集五個國有農場,分布在南漳、棗陽、老可口、宜城四個縣(市)境內,擁有土地總面積40866公頃,總人口1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的深入發展,養殖業逐漸駛入了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現代化管理的快車道。生豬生產作為墾區的養殖強項,其迅猛發展,無疑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加快了經濟的增長速度。多年來,我們一直把生豬生產作為“科技興墾、大力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到1997年底,全墾區規模養豬發展到25個,飼養總量達到15萬頭,年出欄11萬頭,其中出口10000頭,商品率在襄樊地區占到三分之一,產品質量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信譽。特別是清河農場的畜禽公司現已形成生豬出口1•2萬頭的規模,是襄樊市20個龍頭企業之一,也是我市農墾系統唯一的出口創匯的外向型企業和十大主導產業之一。今年在豬價普遍大幅滑坡和全省1998年生豬出口配額下降三分之一的情況下,該公司1至5月存欄6353頭,出欄4060頭,其中出口2659頭,分別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完成利潤35•2萬元。
生豬市場波動的原因
從襄樊墾區近10年來養豬業的發展總體上看是穩定的、持續的,但也出現過季節性的、局部地區的市場波動。尤其是近一段時間,特別是進入5月以后,生豬價格在春季低價位的基礎上再度急劇下挫,令很多養豬戶感到茫然無措。無論是國有和集體的規模養豬場,還是個體養豬專業戶,以及農戶的家庭散養豬戶都遭到豬價暴跌的震動。生豬收購價格已由年初的每50公斤280元跌至5月份的200元左右,個別生豬出欄量大的地方,豬價跌落到180元。由于生豬價格大幅下跌,仔豬價格受之影響很大,每500克仔豬由去年的10元,降至現在的4•5元。豬價為何猛跌?我們從調查中了解到:
一是生豬出欄量增大,這是導致跌價的首要原因。有許多養豬戶,在去年豬的銷售價格好,獲利較高的誘因下,從去冬到今春,擴規添槽,集中育肥,推動了養豬戶數和生豬出欄頭數快增長;
二是市場信息不暢,生豬外銷量減少是導致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養豬戶,仍然停留在過去那種“只管發展、不愁銷售、賣近不賣遠”的老觀念上,對生豬市場不研究,短期行為嚴重,由于產地和銷地的生豬產量均有增長,銷出地的外銷量就會減少,仔豬、生豬價格自然下滑;
三是防疫檢疫措施不力,由于一些地方“重養殖、輕防疫”,缺乏檢測手段,對豬的突發病無所適從。使人們產生病豬肉危害身體健康的心理,導致了價格的下跌。
清河農場豬價雖然較上年跌落了一些,但影響不大,其主要原因有五個:一是推行“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形式,打破行業界限,組建一體化的經營群體。以農場為單位,由畜禽公司牽頭,把與生豬生產相關的飼料加工、供應、銷售等部門有機結合起來,以及把散養豬的千家萬戶都銜接在一起,組成一體化企業經營群體,從根本上突破了“一家一戶想辦辦不好,想干干不了”的局面。二是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生豬品種結構。根據消費者的新需求,提高品種質量,在農場逐步推行了由“二元雜交”向“三元雜交”過渡,實現生產與消費相結合,增強了顧客的信任程度,達到了平衡市場,有利可獲的目的;三是實行產銷直掛,減少中間環節。特別是在營銷上,較好地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單渠道、多環節向多渠道、少環節轉變;由等主候客向出門找客轉變,主動走向市場。今年以來,清河農場的生豬生產,不僅鞏固發展了外貿市場,而且在內貿上也全面開花,打入上海、深圳、武漢、襄樊等大中城市;四是完善配套服務,嚴格生豬防疫檢疫。清河農場為了減輕公司和農戶養豬風險,投資200多萬元配套新建了1000頭的種豬場,從公司到農戶建立生豬卡片,尤其是對出欄10頭的農戶建立生豬基本聯系戶制度,從品種改良、仔豬繁育,到飼料加工、配方育肥、防疫檢疫、市場預測、產品銷售實行優惠政策。五是平抑飼料價格,實行有效供給。農場根據生豬發展的規模,辦有與之配套的飼料加工廠,其價格由農場統一確定,一律實行限價保護,這樣一來,生產的飼料除滿足本場供應外,另有相當部分向場外市場銷售。
生豬發展的對策
1.盡快建立和完善生豬風險基金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行政手段保護生豬生產是很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只有盡快建立和完善生豬風險基金制度,才能把“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責任,滲透到涉及生豬生產經營的單位和農戶。在此基礎上,制定保護價收購政策。即當生豬上市較集中、收購價格低于正常水平時,由國家或龍頭企業組織收購,保障農民的收益和養豬的積極性;用活扶持生產基金。對一些生豬規模大的單位和農戶,及因受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生產滑坡的,重點及時給予扶持,謹防“豬賤傷農”現象發生。
2.調整優化生豬品種,走自繁自育的路子。要圍繞上品質、上檔次,來提高生豬良質率。清河農場的經驗,就是從市場需求出發,以畜禽公司外貿出口為窗口,立龍頭,搞聯合,抓好生豬品種改良,建立種豬場,實行生豬保種,逐步把“三元雜交”系列優質豬品系推廣至廣大散養戶,從目前市場銷售來看,“三元雜交”豬每公斤價格要高于一般豬0•5元以上,同時,有調節的組織生豬自繁自育,既能有效解決種不純的繁育種豬的問題,又保證了豬源的持續發展,既減少病源,又能避免生豬市場的大起大落。
3.強化疫病檢測手段,凈化生豬生長環境。豬病豬瘟是制約生豬健康生長和市場銷售的一大問題,這一點已在今年的生豬市場中得以證實。只有強化檢疫手段,完善防疫制度,建立防治機制,才能科學地搞好防疫滅病。
4.組建聯合經營群體,共同參與生豬國內外市場大競爭。生豬市場的波動,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我國生豬生產撐起了世界產量的半壁江山,而來源卻是千千萬萬的小農戶,與世界先進國家養殖機械化、經營規模化相比,顯得分散。因此,發展生豬生產要走“公司+農戶,基地+市場”路子,組建聯合經營群體,以外貿帶內貿,用內貿促發展,在具體的生產和發展中,既要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發展的全面平衡,其關鍵:一是調整優化品種,必須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統一品系,確保投養良質率達到95%以上;二是飼料加工供應,必須發揮地方飼料加工的主渠道作用,減少生產成本投入,配套完善飼料檢測手段,按照科學配方開發系列精飼料產品,滿足各階段生產需求。三是聯合生產經營,必須要保護生產者雙方利益,在生產、加工、銷售的過程中,生產居于首位,利益分配要兼顧風險責任,充分調動公司和農戶養豬的積極性;四是擴大規模,必須注重增加內部積累。內部積累越多,抗擊市場能力越強。同時注意認真分析市場,不盲目跟風,適時擴大生產,這樣才有競爭力;五是追求經濟效益,必須強化企業經營管理。產加銷一體化,具有“環節銜接緊,協調運轉快,服務功能強,綜合效益高”的特點,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強管理。只有這樣,公司和農戶才能丟掉幻想,不搞市場投機,樹立長遠發展思想,發展規模養豬,做到以豐補欠,以盈補虧。
5.優化生產環境,促進生豬良性發展。首先,建立信息庫。要組建聯接全國各地的畜牧業生產、供應信息網絡,不斷加以分析篩選,確定現實行情,有的放矢地進行生產;其次,拓寬生豬產品渠道。要積極開辟以肉食品為主的加工和貯藏業,廣泛與肉聯食品部門聯合,促進生豬產品轉化增值,減少產品過剩、市場蕭條的壓力;第三,組織領導協調。要樹立以服務生豬生產為己任,以市場為導向為“公司和農戶”提供決策指導,搞好生產環節中的組織、協調,制定和用足用活生豬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生豬生產有序、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