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開辟農村服裝市場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絡,鼓勵設計開發適合農村特點的生活消費品。這對中國農村服裝市場發展是一個良好的機會,目前中國農村市場正處于發展階段,農村服裝消費市場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在多重農業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農村經濟發展,消費水平提高,購買力增強,農村消費者對衣著消費的需求也將開始趨于休閑化、時裝化、城市化。我國人口有60%以上居住在農村,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項惠農政策的逐步啟動和實施,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農村消費逐步升級,農村服裝消費作為百姓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巨大市場潛力已逐漸顯現。農民富起來之后,除了將部分資金投放到購買農業生產資料、擴大農業再生產外,還需要在吃、穿上面投入一定資金,因為對于農民來說,穿是僅次于吃的第二需要。以2007年農村女性消費調查為例,個人消費需求前四位為服裝、手機、化妝品、首飾,其中服裝占57.9%,可見服裝消費仍然是農村女性首選的主要消費品;從內銷情況看,農村服裝消費需求指數始終明顯高于城市[1]。尤其是部分富裕起來的農民不僅要有衣穿,而是要穿得更漂亮些、更時髦些,這就需要有可供給他們選購服裝的場所,即農村服裝市場,因此,新農村建設形勢下開拓農村服裝市場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開拓農村服裝市場的必要性分析
1.1建立農村服裝市場是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胎而出的社會主義農業大國,廣大農民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影響較深,缺乏商品意識。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引導廣大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尤其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廣大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家庭已向小康生活邁進。部分農民有了錢,除購買農機具、種子、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外,還要購買生活消費品,購買服裝即是其中最主要方面。為了實現廣大農民對服裝需求,就有必要拓寬我國的服裝市場,建立適合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農民需要的服裝市場。這種服裝市場是我國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1.2建立農村服裝市場是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需要服裝行業是輕工業生產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服裝行業的目的:一是滿足國內廣大人民對服裝的需求,二是將我國傳統的民族服裝出口到國際市場,為國家創收更多的外匯,以增加財政收入。由于我國農業人口眾多,有8億多農民,要想滿足這部分人對服裝的需求,除了在大中城市、中小城鎮開辟和建立服裝銷售市場外,還需開辟農村服裝市場,這樣才能拓寬我國服裝行業的流通渠道,以便盡快形成我國農村商業服裝銷售網點,滿足廣大農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因為服裝屬于商業部門經營的一個大品種,開辟了服裝市場,也是拓寬商業流通渠道,促進農村商業的大發展。
1.3建立農村服裝市場是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需要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建立農村服裝加工生產基地,建立服裝銷售市場也是發展第三產業的需要[2]。建立農村服裝市場發展第三產業可以解放農業勞動生產力,從而加快農村多余勞動力的轉移。建立農村服裝銷售市場可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因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多方面的,建立農村服裝銷售市場是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補充。這種服務有利于促進其他各方面的服務。
2我國農村服裝市場建設存在問題分析
2.1農村服裝市場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我國經濟已從短缺經濟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已形成買方市場格局。多年來,工商企業在產品開發推廣上,一直以城市居民為重點,較少考慮農民需求,特別是服裝行業針對城市消費需求的幾次產業升級,使服裝行業離農村實際購買力越來越遠,目前城鄉實際收入差距高達3倍以上,農村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與城市有較大差異,需求價格彈性大的中低檔服裝的售價較需求價格偏高,農村服裝市場供求結構矛盾更加突出。許多企業將農村當作推銷庫存產品的地方,并沒有真正想了解農村服裝市場,引導并滿足農村服裝市場的需求,結果只是庫存移位,進不了消費環節,形成目前積壓與短缺并存的現象。
2.2消費觀念相對滯后我國農民有著崇尚節儉的傳統習慣,長期的短缺經濟更是養成了惜舊、戀舊的習慣。從道德意義上講,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但對啟動市場引導消費來講,卻是一個最大的障礙,是十分不利于服裝市場的發展的。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條件下,農民首先需要把資金投入到基本生存條件的改善上,“衣、食、住、行”四項消費中,“衣”只能排在第3位,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衣”是一種生存需要,離高層次的生活需要還有一段距離。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但消費水平還未達到城鎮居民同期消費水平。
2.3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不發達由于農村市場較分散,購買力有限,農村中國有商業日趨萎縮,基本被個體經營所代替,而個體商業普遍素質不高,其生產、經營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不利于農村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許多地區,市場流通仍以傳統的定期集市、廟會等為主,進一步制約了服裝消費和服裝市場的形成。
3開拓農村服裝市場的對策
3.1積極培育消費市場1978年,皮爾•卡丹把T型舞臺帶到北京,使國人看到了時裝的另一面,是具有開拓性的創舉。皮爾•卡丹的注入對中國服裝消費來說,可謂是一種催化劑,對服裝市場的覺醒和啟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由此可見,市場引導對消費觀念的變化具有很大的影響。隨著農村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農民對服飾文化需求增高,特別是農村青年,他們對服裝的要求也正在迅速向城市潮流靠擾,但又有別于城市潮流。服裝企業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宣傳和滲透,進行消費引導示范,提高農民的現代服裝消費意識,激發消費欲望。
3.2發展集約經營模式市場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場所,商場競爭是企業功能的綜合競爭。要適應新時代農村服裝市場的發展的需求,必須切實改變鄉鎮服裝工業“小手工業、小作坊”、面料與服裝相脫節等狀況,堅持走集約經營之路。一是發揮大紡織優勢,將服裝劃歸紡織工業,其意義就在于促進面料與服裝的緊密結合。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紡織印染廠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而服裝業因市場變化大,較早為商品經濟所左右。以致面料生產與成衣生產脫節、成衣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二是發揮集約經營優勢,針對鄉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力量單薄、重復建設、信息不靈、內耗嚴重等問題,應以擴大規模來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如以鄉鎮為中心,以工業小區為依托,發揮系統結構的優勢。以企業產品的連帶供給關系為基礎,發揮合約經營的優勢。以鄉、村骨干企業為核心,以輻射為方式,發揮技術密集優勢。
3.3調整生產適銷產品加強農村市場調研,分析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針對農民消費特點,從農村的實際出發,設計、生產適應農村特點的服裝。農村消費者經濟收入近年來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消費水平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其消費習慣也有不同,農村消費者普遍講究的還是“質優、價廉、經濟、實用”,因此,既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經濟收入已經大大提高,消費觀念也已明顯改變了的今日農民,也不能簡單地把城市的流行服裝搬往農村。況且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氣候多樣,風俗習慣各異,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些都影響著服飾文化的形成,需要有與其相適應的不同色彩、面料、款式、規格、檔次的服裝。
3.4依托科技發展市場服裝開發是集技術、藝術和管理于一體的行業開發。20世紀90年代農村服裝市場,迫切要求樹立起依靠科技進步振興服裝的新觀念,使企業由純加工型向科技開發型轉化。首先要在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上求突破。服裝生產設備的先進與否、是制約服裝產品檔次和生產效率的關鍵。如死抱著傳統手工業加工技術不放,必將落后于時代,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境地。因此,要圍繞實現裁剪電腦化、縫制高速化、粘合整燙自動化、包裝棉衣立體化等目標,加快引進、消化、吸收步伐。一些成功的經驗證明,引進關鍵性的技術設備和工藝,以嫁接的方式,搞技術幾代同堂,設備多層次,更符合農村服裝業的實際需要。其次要在提高人才素質上求突破。服裝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作為商品的服裝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隨著農民服裝欣賞水平的提高,穿著要求、價值觀念也更高,作為企業,越來越需要一批較高水平的設計人才來引導潮流,指導消費,在增產中高檔服裝的同時,還要使一般面料的服裝具有時裝的風格,更加適應消費要求。要從戰略高度出發,加速各類服裝專業培訓,加速提高服裝專業人才的素質。
3.5建立“小城鎮—農村”服裝銷售網絡小城鎮既是生產、生活資料的集散地,又是經濟消費中心,引導農村的生產和消費。小城鎮建設是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提高城鄉商品流通效率,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城市化的重要突破口。服裝企業應密切注視農村城市化建設,城鎮建設規劃,建立以縣城、中心鎮為龍頭,小城鎮為骨干,鄉村網點為基礎的三級農村銷售服務體系,要特別注重發揮小城鎮的紐帶作用和對農村輻射功能,依靠國有商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探索貼近農村、具有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經營方式,引導農村服裝消費和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