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專業醫德教育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對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現狀的調查
(一)臨床研究生對職業的認知和情感在職業選擇目的和個人價值體現的問題上,臨床研究生都認為“社會地位高”是首要因素,真正因為個人理想而選擇醫學專業的同學只占18.8%,說明在培養研究生的醫德情感和信念上,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的理念至關重要,而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內化方式便是加強醫德教育工作。多數研究生對待病人的態度是“有耐心,熱情服務”,這反映在臨床工作中,他們能照顧病人內心的心理感受,服務意識比較強,但仍有超過10%的研究生把自己當著病人的“救世主”,服務意識淡薄,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現象。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和良好服務三者兼備的標準已取代了以往占主流的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二者兼有的“好醫生”標準,這也表明新時代的臨床研究生的觀念正在逐步更新,與時代的發展同步(表1)。
(二)臨床研究生對醫德重要性的認識絕大多數(158人,占84.9%)研究生認為醫德是醫生的靈魂,166位研究生(占89.2%)認為醫德對醫生同樣具有制約作用,認為在醫學院校進行醫德教育對于自身職業的發展是有必要的研究生有175人(占94.1%)。但仍有少部分研究生沒有意識到進行醫德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醫德教育可有可無(占3.7%)或者沒有必要(占2.2%)。而對醫德的懷疑,表明他們自己也在反思道德的規范制約力量,從而間接表明醫德教育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臨床研究生對醫德教育形式成效的評價調查顯示,導師的言傳身教被認為是醫德教育成效最好的形式(顯著率達63.3%),其次是醫療社會實踐,這兩者為醫德理論應用于醫德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對研究生醫德的養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的教育成效則一般,反映了《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雖然能讓臨床研究生的醫德理論素養有系統的提升,但其教學內容與臨床實踐脫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研究生感到枯燥,影響了醫德教育的成效;成效較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其成效一般或者沒有成效的共占77.3%),這可能是由于我們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公共道德教育,輕職業道德教育”造成的,今后應將醫德教育作為臨床研究生德育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力量,強化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成效,讓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得以不斷提高(表2)
(四)臨床研究生對“醫院追求醫德醫風與追求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的看法醫德醫風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醫療衛生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而在醫療實踐中,醫院追求醫德醫風與追求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衛生事業在轉軌過程中因過度追求利益,醫德醫風建設涌現出新的問題,醫德出現滑坡。調查顯示:有41.2%的研究生認為追求醫德醫風與追求經濟效益之間存在矛盾,50.7%認為兩者間并沒有矛盾;被調查的研究生中有68人(占36.6%)認為救死扶傷應放在首要位置,有32人(占17.2%)選擇經濟效益第一,其余學生認為兩者應盡可能保持統一。調查結果反映了醫學教育在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的當下,對于如何處理好醫德醫風建設與經濟利益的客觀需求的關系尤為重要。
二、當前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探析
目前,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原因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即來自社會、學校以及研究生自身。
(一)社會消極因素沖擊了臨床研究生對醫德教育的價值評價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他們對醫學專業知識了解甚少,又加上一些社會輿論和媒體的影響,導致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醫療糾紛也時常發生,許多醫務工作者都表示對職業缺乏信心的擔優;醫療行業中的不正之風,如一些醫生生、冷、硬的服務態度、收受“回扣”和“紅包”以及社會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的沖擊;另外,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唯技術論”,容易導致片面強調高超的醫療技術水平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良好服務和高尚醫德所產生的正面社會效應。類似這些不和諧的因素給臨床研究生的醫德教育傳達了不良信息,誘發他們對醫療職業的不安全感,部分臨床研究生受這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在經濟利益和醫德品質之間存在困惑,使其對醫德教育的認同度降低,從而影響臨床研究生對醫德教育的價值評價。
(二)醫學院校自身原因影響了醫德教育的成效醫學院校的學科設置大多以自然科學為主,人文課程的比例往往很小;課程設置方面沒能從醫學專業特殊性的角度出發,比較偏重于醫學專業課程,導致醫德信念缺乏系統的培養;醫德教育專職教師數量有限,未能形成有力的學術群體。研究生思想政治輔導員雖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專職教師數量的不足,但其醫德教育專業知識仍有欠缺;在臨床實踐教育環節中,一些導師側重于對臨床研究生傳授醫療知識及臨床診療技術手段,往往忽略了對其進行醫德信念教育。這些都使臨床研究生不能充分認識醫德信念在自身技能中所發揮的能動作用,限制了醫學院校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開展。
(三)臨床研究生對醫德教育重視不足部分臨床研究生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認為只要學好醫學知識,掌握好醫學技能就行。加之一些用人單位只注重醫學生專業知識的考核,往往忽視了醫德素質的考量和評判。在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下,臨床研究生出于擇業的實用性,只埋頭于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注重人文修養,往往忽視自身醫德素質的養成。其次,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在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成長,習慣了被關心和關注,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沒有建立替別人著想、主動關心他人的行為模式,從自身利益出發的思維習慣容易滋生個人本位思想;同時,作為醫學生,他們涉世不深,閱歷較淺,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能力不足,缺乏對價值認識的科學基礎,在人生理念上只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缺少崇高追求和遠大理想,很多臨床研究生還不能夠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將來成為一名醫務工作人員的職業形象和責任,又受到醫療服務實踐中不良事例的影響,很容易產生認識上的沖突及道德選擇上的迷失,忽視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影響對醫德教育的有效內化。
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思考
(一)完善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教學的內容醫德教育首先要通過課程得以實現,應將《醫學倫理學》列為臨床研究生的公共課,將先進的醫德理念、熱點的醫德話題引入課堂,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就一些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及探討。如怎樣看待醫療救助與病人欠費,如何看待和對待“回扣”、“紅包”現象,如何看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機構改革過程中的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醫德案例的教學與討論,逐漸培養臨床研究生道德的判斷力和責任感,從而激發臨床研究生醫德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他們對醫德知識的掌握及對醫德問題的分析能力。其次,通過加強學校與醫院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醫德教育,即學校可側重醫德理論教育,而醫院則側重于醫德實踐教育。這種教育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臨床研究生的醫德培養,也促進了醫院的醫德醫風建設,可以獲得“雙贏”效果。
(二)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的言傳身教作用當前,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導師負責制,臨床研究生結束半年的在校課程學習后,其余時間基本上都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科研和臨床實踐,這就決定了導師是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主—54—體。導師不僅是醫學科學知識的繼承人、傳播者和創造者,也是醫療道德文化的橋梁和重要影響媒介。調查顯示,導師的言傳身教對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成效顯著和較好的占93.6%,表明導師的示范、教化和熏陶作用對臨床研究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全面推進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基本保證。因此,在臨床研究生的科研和醫療實踐工作中應采取措施,發揮導師在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激發研究生的情感認同,引導其完成由醫德認識向醫德情感、醫德意志、醫德信仰升華的心理過程,逐步完善臨床研究生的醫德教育行為。
(三)重視臨床研究生輔導員在醫德教育中的角色作用輔導員承擔著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又存在著“重思想政治教育,輕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為此,首先要提高輔導員自身醫學倫理修養,通過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理論培訓,支持輔導員開展醫德教育研究,提高醫德教育水平,促進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工作的開展。其次,輔導員在臨床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應進一步負起育人的重任。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經常與學生進行談心,通過這種融洽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達到“親其師”到“信其道”的情感轉變,真正實現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對醫學職業道德的教育效果方能顯著,教育也將實現其根本的功能。
(四)加強臨床研究生醫療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和管理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貧苦百姓開展醫療保健咨詢服務工作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臨床研究生力所能及的。通過組織臨床研究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到缺醫少藥的貧困地區奉獻愛心,他們的責任感、事業感等多種醫德情感容易被病人所回報的感激之情所觸動,這種實踐的體驗對于每個臨床研究生來說都是非常刻骨銘心的經歷,所帶來的醫德教育成效是非常顯著的,能讓他們在為困難地區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做貢獻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醫德修養。
(五)占領網絡新媒體等開展醫德教育的陣地在當下網絡信息化時代,互聯網逐漸成為了臨床研究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對臨床研究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有關醫德教育的信息卻很少,加強醫德教育信息的網上開發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相關的醫德教育專題網站、微博、博客等網絡平臺,對醫德教育進行滲透,強化臨床研究生醫德教育的實效。同時,新聞媒體也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比如對“溫暖哥”紀名揚同學的報道),對科學的理論進行宣傳,讓先進的文化得以傳播,從而激勵人們不斷追求真善美,弘揚社會的正氣,最終營造一種和諧的公民道德建設文化氛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醫療改革就是要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這既需要制度的合理變革,更需要培養醫學衛生人才的醫學院校的積極配合和參與。這種配合和參與,從根本上說是要從醫學生開始就培養深厚的醫德作為精神動力。我們應將醫德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貫穿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培養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和服務良好的高級醫學人才正是新時期推動醫學事業發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保障。
作者:陳山源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部